海上清风 发表于 2014-11-28 12:32:30

《南腊河畔的青春》十一

    振安一路上却没吭声,"老三届 " 在赶街时用傣族话与老乡讨价还价的场景老在眼前晃动,还有 "老三届 " 那句 " 学会傣族话,走遍东南亚,吃饭会用手,干啥都不愁 " 的话,老是在耳边回响着。振安内心暗暗在想," 老三届" 说的一点都没错,若要想在西双版纳长期住下去,我一定要想法尽快学会傣族话……
    五人一路说笑着,走了将近有一个小时的光景。开始时,背篓刚上肩,再加上愉快的心情,倒不觉得什么。可时间一长就觉得背篓好像重了,挎包也好像重了,双脚好像灌了铅似的,更重了。志刚伤过的左脚更是肿胀的厉害,走路都是一拐一拐的。这倒是应验了上海农村的一句俗语,人穷少亲戚,路远无轻担。
   "休息一会再走吧。" 振安吩咐着,和周杰一道替国林阿平把背篓解下。
    国林耸了耸被背带勒得又酸又痛的双肩肩,一屁股在路边的石块上坐下,说: " 俗话说,看别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抗抗才晓得。"
    振安看看志刚,关切地问:" 志刚,才走了三分之一,接下去还有三分之二的路,你的脚吃得消吗……"
    志刚抬起手看了看才清洗过的表说:" 脚有点酸痛。现在已经四点钟,六点钟之前回不到连队,这次又得写检查挨批评啰。反正这回上有排长下有班长,检查轮不到阿拉写。我看呀,这回我们的排长要成为代理排长,代理班长要成为代理的代理班长,只有我们当战士的,不可能成为代理战士,唉……要是现在能拦上一辆车该多好?"
    志刚说着,闭上了眼睛晃着脑袋,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
    看志刚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的那副美滋滋的样子,好像他不是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而是坐在车厢里。" 你小子幸灾乐祸还尽做美梦吧,刚碰到你表哥已经是喜事一桩,哪会天下的好事都落你头上?这就叫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阿平的话音未落,只听得一阵马达声由远而近,一辆拖拉机从县城方向驶来。志刚听见拖拉机声,抬起头睁开眼,一看乐了,这不是十三道班的陈林吗?志刚站起身来,高兴地挥着手:"陈师傅——"
    " 王志刚!" 拖拉机在振安他们面前停下,陈林认出了志刚,停下车,关心地问:" 你们上县城了?志刚的腿伤好利索了?"
    " 早就好了,那天多亏了你陈师傅,我正想抽时间去道班谢谢你呢。"
    " 客气啥?" 陈林说," 你们几位这是在县城赶街呀,买了这么多东西回大树脚二连吧,快上车,我顺路!" 五人爬上了车厢坐定, 国林朝阿平吐吐舌头,做了个鬼脸,说:"这叫福不双降今日降,祸不单行昨夜行。 "
    拖拉机"突突突突"地欢叫着,向前驶去。车后,扬起一阵阵浅黄的灰尘,像烟雾似的飘向路边一丛丛茂盛的飞戟草……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美丽的西双版纳到处是稻涌金浪,瓜果飘香。团部命令,全团各营、连除了少部分人员留守驻地外,去勐捧各寨秋收支农。因为支农而拖延下来的施工工期,在支农工作结束后再想法抢回来。
    军令如山,B团的各营连当然坚决执行。大树脚二连除了安排一排的一个班留守负责营区的安全和照顾留下的五、六个病号,生产班依旧管理好连队的后勤生产外,全连其他班排一百二十来号人全部出动,去勐捧公社的曼赛寨子支农,帮助傣族老乡收割水稻。早饭后,团里来了一辆卡车把炊事班的人和大米、行军锅等装上车,由副指导员带着打前站先行去寨子,这也许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吧。其他各班排战士背好背包,经过了四个多小时的急行军,一路风尘地来到了距大树脚二十五公里外的曼赛寨子。
    曼赛寨子座落在南腊河下游紧靠北岸的一块坝地中。勐腊至勐捧公路边有一条通牛车、马车的便道直通寨子。寨子的东侧,是一片硕大的香蕉林,粗壮的香蕉树上,悬挂着一串串即将成熟的香蕉,那香蕉仿佛是人在向前来支农的二连指战员挥手致意。寨子北边的向阳坡地上,是一片硕大的菠萝园,这远望去,一只只成熟的秋菠萝羞涩地躲在一片青绿叶下偶尔露出一张张紫酱红的脸,顺者微风送来一阵阵菠萝特有的清香。南腊河南岸及远处山坡上,梯田层层,一片片水稻在太阳的照射下,闪射着金色的光芒,在微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寨子前的河滩上,几丛高大的凤尾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尤如西双版纳绿孔雀开屏的美丽长尾,更象是在翩翩起舞、阿娜多姿的傣家少女。
    二连来到曼赛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时分,曼赛生产队的队长波岩教已经在寨口等候,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寨里。副指导员和炊事班早已经在寨子中小广场边的毛竹房内支锅烧好饭菜,等待着人到开饭。大家放下背包,匆匆的吃过午饭,连长就把全连集中在寨子中的小广场上开了个短会。
    指导员作了简短的支农动员: "同志们,根据团党委指示,我们连来到曼赛支农,帮助老乡秋收,主要是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我还要强调二点,第一,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必须归还……。第二,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果发生违反民族改策,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我们将给予严重处理。下面由连长安排。"
    " 同志们,刚才指导员已经把支农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支农过程中的纪律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下面由波岩教队长安排住处。为了方便管理,我们一个班住一家,今天下午把床铺好,领好镰刀,休息。明天一早和老乡们一道出工收割稻谷。注意,我们在住宿期间,各班不要大声喧闹,要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讲文明礼貌,各班要主动打扫驻地的卫生和帮助老乡家干家务活。"
    连长说完,由生产队长波岩教依次把二连一个班一个班的领往各家各户。
    " 三排七班,住波坎拉家。" 波岩教把七班领到一幢竹楼前,高声叫道: " 波坎拉,七班住你家。"
    " 好咧 ",随着一声应答只见竹楼上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傣族汉子。
    " 波坎拉!" 周杰一下就认出来,上次迷失在雨林中,不就是他把我们带出后山送回大树脚二连的傣族猎人波坎拉吗?周杰志刚和国林激动地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波坎拉的手,问这问那。
    " 啊呀! 真巧。周班长,没想到安排住我家的是你们七班呀!快 ! 快上楼!" 波坎拉热情地把周杰他们让进竹楼。
    说是竹楼其实并不确切,应该说是木楼。立柱是木头的,楼栅是木头的,梯子是木头的,楼地板是木头的,屋顶的梁也是木头的。整个楼是用木樨穿斗而成,毛竹片只是二楼隔墙而已。傣家竹楼,下面一层四周没有隔墙,只见几根立柱,养着一些黑毛猪和鸡鸭家禽,每家每户在楼下的一角安放着一个石臼舂米用。人居住在二楼,可能与西双版纳雨季时间长地下潮气重有关。这竹楼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极好,不怕地震,也不怕洪水。一九七六年西双版纳勐腊县发生了六级地震,没有倒塌一间竹楼。一九七七年雨季,南腊河下游洪水暴涨,整个曼赛附近一片汪洋,还差两个楼梯踏步,洪水就漫上了住人的二楼,有两幢地势低些的竹楼已经被洪水挪动了十几米,可这竹楼硬是没有一幢散架的。
    周杰他们随波坎拉上得楼来,楼梯这一侧是过道,一直通到草排顶檐外的晒台,晒台上凉晒着尼龙丝的围网,看样子波坎拉刚从河里打鱼回来不久,那网还在不停地往下滴着水。楼梯口左侧是一道木门,推门进去,这便是竹楼主人的家。一堵竹笆墙把这家隔成了内、外两间。内间是波坎拉和家人的居室,根据傣家风俗,内间除了家人,外人是不允许进去的。外间是吃饭烧水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只见屋子中间的楼地面上,火塘里的炭火烧得红红的。生铁铸就的支锅架上,水吊子正在 " 卟吃卟吃 " 向外喷着热气。火塘上方,熏挂着一块块条状的腊肉干巴。
    波坎拉把周杰他们让进屋,说:" 早就听队长说水利二团要来寨子帮助我们收谷子,真没想到是你们哪。"
    周杰说: " 波坎拉,用我们汉族话说,这就是缘份。"
    " 对对,缘份。用我们傣家话说,我们是树上的香蕉一条心。你们先在这边铺床休息,我们待会再聊。" 波坎拉指着火塘里面靠竹墙的一侧,说。
    这一个侧角,铺十个人的统地铺足足有余,而且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看得出来,是主人早有准备的。
    傍晚,夕阳下,只见许多忙碌的身影,有为老乡挑水的,有在寨子内扫地的,也有在帮老乡舂米的、用铡刀切芭蕉杆作喂猪饲料的。女班的姑娘们有几位在教寨子里的小孩唱歌跳舞,有的还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上海大白兔奶糖,分给寨子里的小孩……
    清晨 ,熟悉的、长长的起床哨音把大伙从睡梦中唤醒。这是支农的第一天,早饭后当队长波岩教把镰刀分发给他们时,这些来自上海郊区的知青们乐了。王志刚拿着镰刀走到周杰跟前问," 班长,这也叫镰刀呀?能割稻吗?"



洛沙 发表于 2014-11-28 15:24:20


以后再发表作品时,分楼层发。

海上清风 发表于 2014-12-1 13:52:50

洛沙 发表于 2014-11-28 15:24
以后再发表作品时,分楼层发。

洛沙老师,按照您的提示,《南腊河畔的青春》已经在十五中一次分楼层发结束。麻烦您了。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腊河畔的青春》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