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 发表于 2015-9-15 21:24:29

【梧桐随笔】民俗花儿开


   餐桌上,这些暄腾生动的面食“兔子”、“鱼儿”和开花的馒头,引来一阵惊呼:太漂亮啦!且慢,我要拍照!纷纷拿起手机,各个角度的拍。  “黄骅人叫它什么?”紧着和桌上唯一的当地人打听。  “花儿。”见惯不怪的平静语气。  “叫它什么?”有些不相信,又提高声调追问一句。  “花儿。”答复时多了笑意,也许是这些外地人反应有点强烈。  白兔娇憨、金鱼摆尾,馒头开花儿,鲜活的图案、惊艳的面食,看都看不够,哪舍得吃下去嘛!瞬间艳羡起黄骅人,这么好看好吃的面食,让每一个百姓的平常日子都更多姿多彩吧?让每一个黄骅人的儿时记忆都更温暖幸福吧!  原来,黄骅当地有一种延续千年的习俗,蒸“花儿”。过去用于敬奉神灵祈福消灾,而现在百姓日子红火了,“花儿”也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由手工艺人雕刻好形态各异的模具,模具图案大多是寿桃、石榴、小鸟、鲤鱼等,富有浓厚的民俗情结和喜庆色彩。将揉好的面扣进模子,充分挤压后,磕在面板上,精致的花纹就印在了面团上,再等面醒好、“发”起来上锅蒸,升腾的热气里一锅“花儿”就完美绽放了。  不由得为黄骅保留并传承着这么有特色的民俗而赞叹。更欣慰的是,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相信,这种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民俗文化将会更加繁荣发展。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在沧州南大港万亩苇塘的腹地,我们竟又与民俗不期而遇。这里,居然有一个“大洼民俗博物馆”!馆里收集着从清末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物品300余件,有渔业工具、围雁工具、纺织工具、农耕工具、生活用具等,有些是我们儿时见过玩过已经淡出生活的:鞋拔子、弹弓,那些木陀螺,我们当地管它叫猴儿,还有羊拐,我们叫它“大把儿”,小人书、煤油灯、线板、纺车等等,件件都存留着过去岁月的余温,多像有一位慈祥的长者正在身后搜集着被我们玩过扔掉的种种。这些,不仅打捞起童年记忆,也唤醒了久违的温暖感动,昨天依稀又在眼前:无边的田野、静静的小村庄、袅袅的炊烟、暖暖的热炕头、挤挤挨挨的兄弟姐妹、抽着旱烟卷的父亲、灯下作鞋补袜的母亲……哦,我的正在远去的昨天,我的美丽乡愁!  我们飞速发展、我们快步向前、我们早已习惯了遗弃昨天,大洼的民俗馆居然保留着旧时的这些物件,点滴记录着沧桑的昨天,挽留着可触可感的乡愁,令人心生敬慰。只有不忘昨天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否则一切发展都将成无本之源,于一人、一地、一国,同理。    我清楚,与花儿与大洼民俗馆的不期而遇,只是我无意中窥见的沧州民俗的一鳞半爪,我开始期待着更多,比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落子等等,我憧憬着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创造、共享、传承的真正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的全貌。    听说,沧州日报主办了名为《文化八仙桌》的系列访谈,其中一期就是“挽住渐远的民俗风情”,主讲人我并不认识,但他说过的话令人过目难忘:民俗文化园有人投资要建,谁来投资都可以谈,怎么谈都行。没人感兴趣,我就是自己租地也要建起来。这已经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必须建成来!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并珍惜传统文化,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和勇气致力于民俗风情的保护和传承,这才是开在沧州人心上的珍贵花儿,这是沧州之幸!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幸!                                                               2015、9、10                                                               于河北乐亭

洛沙 发表于 2015-9-17 21:35:19


洛沙 发表于 2015-9-16 23:29:54

他们懂得并珍惜传统文化,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和勇气致力于民俗风情的保护和传承,这才是开在沧州人心上的珍贵花儿,这是沧州之幸!亦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幸!

梧桐 发表于 2015-9-17 09:13:41

洛沙 发表于 2015-9-16 23:29
他们懂得并珍惜传统文化,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和勇气致力于民俗风情的保护和传承,这才是开在沧州人心上的珍贵 ...

谢谢读文支持,,看到这里有个栏目“民俗风情”,就发点有关民俗的文字在这里,,

对西部文学网,还在一点点熟悉中。。。。

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梧桐随笔】民俗花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