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wei_080 发表于 2014-10-5 21:28:07

活在“源头”多自豪

本帖最后由 洛沙 于 2014-10-5 23:41 编辑

活在“源头”多自豪            ——读黄金来《古豳——华夏文明的源头》有感梁 炜   黄金来是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从两年高中语文学习中,我感到黄老师真是一位有着丰厚的语文知识、特别是有着扎实深厚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好老师,他更是感动我、并让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仅这一点就让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很自豪。对老师的敬仰促使我时时关注着老师的文字与成就,从中永远猎取知识和做人的道德品质。2014年3月22日,我随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考察队去姜嫄墓、水北遗址考察时,有幸和黄老师同路。路上黄老师说,和他同校的一位老师说,你们古豳历史研究会可否研究出人类文明历史的源头在那里?一句话引发了黄老师的思考,于是,他决定去考察姜嫄墓。他说,“在我们陕西境内有三座古墓为中国之最,那就是黄帝陵、姜嫄墓和公刘墓。其中姜嫄墓和公刘墓都在我们彬县境内。我们能不去考察它们吗?”由于时间紧张,我不便再向黄老师问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之后,我就整天期待着黄老师能把我们古豳的历史研究和资料佐证告诉我们。幸好,古豳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人文古豳》创刊了,该书2014年9月24日发行。我得到以后,一口气读完了刊发于首篇的黄金来老师的文章:《古豳——华夏文明的源头》,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让人自豪不已,读得让人万分高兴,更为自己能生活在华夏文明的源头之地而万分激动。我们彬县人占有了从古豳流传下来的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并在这块土地上努力奋斗,世世代代创造辉煌。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黄老师的《古豳——华夏文明的源头,让我得到了一下收获。   首先,我知道并坚信了古豳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文章从四方面详细论证了这一论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一,豳地是中华民族繁衍融合的初基石。在这一点里,黄老师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研究,依据人物史实和地理真实来证明。文章说:“我国历史发展到充满神话色彩的上古时代,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和‘九黎’蚩尤氏,经过长久的战争与联合,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氏族部落大联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时代,国家性的民族联合体才真正形成,回顾历史,这个民族大融合的初基石就是豳地。”之后,黄老师利用他扎实而雄厚的汉字研究知识,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判定我国古代民族的活动区域。如:夷表示是和使用弓矢有关的字,证明部落民族居于陆地战争中的东方之地(主要在山东及淮水流域);蛮字是和虫有关的字,便是居南方汉江流域(汉水、长江流域)的蛮族;戎字是个手执兵器的字,便是居西方(陕西、甘肃、青海地区)的戎族;狄字是火与兽有关的字,便是居北方(河北地区)狄族。之后,中华民族经过战争与寻求佳地。他说,民族的真正统一,是在黄帝轩辕、炎帝神农和“九黎”蚩尤的大联盟之后的颛顼、帝喾时代的豳地。二,豳地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这里,黄老师以农事诗《豳风·七月》为佐证。他透过诗的背后看出诗中描写的史实:这个国家已不同于夏和商制。在这里,农夫们种地、打猎、养蚕、制衣、凿冰、修宫室,虽都为公家辛苦,但已感到自己是“人”了。之后,他指出,豳地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发祥地,原因有六点:这时农耕生产居于社会经济主导地位;耕种、畜养、桑蚕是农事的根本;作物种类繁多;养猪、养羊已成为家常;有了定居的房屋、村落;有了军制、彻法的雏形。所以,历代都以“豳”作为农耕文明的光辉标志。三,豳地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策源。文章以《尚书》为依据,从《尧典》、《大禹谟》、《皋陶谟》、《夏书·五子之歌》中摘出言词以证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形成基础与古人的努力践行。特别是“九德”、“六戒”的形成,让人不尽为我们的老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高尚追求与践行而仰慕,而感激,而感慨万端。更为他们的光辉思想、治国大论而自豪与敬佩。四,豳地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摇篮。文章以鲁迅“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好多都是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为比较优秀,大家口口相传,王官们捡出可做行政上参考的记录下来,此外消灭的正不知多少”来证明我国有不少优秀作品早已失传,加上艺术作品的特征而难以流传。如,我国古代的“乐”和“舞”失传了。只有少部分的“诗”留在《诗经》里。黄老师从各种古典里像捡拾珍珠一样地给我们捡拾出“出猎表演”、“婚歌”、“战争诗”、“猎歌”、“牧歌”、“战地诗”、“君臣唱和诗”、“政治抒情诗”八颗珍珠,证明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之后,黄老师又从诗句的字数上做了分析:二字句是黄帝时期的乐歌,如《屯如》、《得敌》、《弹歌》。三字句为颛顼、帝喾时期的乐诗,如《女承筐》。四字句是尧舜禹时期的艺术品。如《五子之歌》。而“四言诗发展到先周豳诗,便扩展了篇幅,增进了段落,有了叠唱,更为整体和谐。如《豳诗·七月》、《豳雅·公刘》、《豳颂·思文》等。”    其次,让我明白了我国是大农业国的根源。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我国的农耕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周先祖公刘立国豳地,复修后稷之业,大力发展农耕生产,改革体制,传至古公亶父十余代,在豳地始展中华农耕文明的宏伟蓝图。以土地为基础,以农业为本是我们后人永远要牢记的古训。在这里,黄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让人激动不已的历史真实。在“农夫们种地、打猎、养蚕、制衣、凿冰、修宫室,虽都为公家辛苦,但已感到自己是‘人’了”。“公家给衣、给饭、给柴火。除过打猎所获得小兽允许私有外其余归公。但是出耕时,国君和他的夫人,一定都到田里去行‘送饭礼’,以示对劳动者的关怀。农事完毕,还允许农夫到公堂上去饮春酒、食羔羊、欢庆丰年,相呼万岁。”读之让人思考,古代国君与农夫的和谐敬慰,为什么今天的领导干部和农民的关系难以融洽,由此令人汗颜不安。读到此处,我真想回到那个古代社会去,来一个真正的历史穿越多好!我想,读到黄老师的这些文字的同仁们或多或少都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吧。   在此,黄老师分析了公刘立豳治国的大论,得出值得我们今人明白的九条原则:以民为本、以政养民、以德治国、以仁律己、以行治功、以和徕远、以“九德”教、以“六戒”‚劝、以身作则、自强不息。其三,坚定了我文学创作的信念和目标。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劳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体会是文学创作的升华。这里先举出几首古诗:一,《周易·屯六二》载:“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二,《周易·屯六三》载:“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三,《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周易·归妹上六》载:“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从上述四首诗可以看出,文学的源泉首先是生活的记录,是生活的艺术升华。而多数就几乎是真实生活的艺术摄影。那《周易·屯六二》中,作者仅用二字句、共十二个字就描述记录了一个场面宏大的抢亲行大礼——人马缓缓聚集起,威风凛凛好壮气,骑着大马列开队,莫要疑心是寇敌,原是抢亲行大礼。那《周易·屯六三》中,也用二字句、仅十个字描写了战争刚刚获胜时的场面——刚才战场打胜仗,有人擂鼓喜洋洋,有人疲劳地上躺,有人哭泣战友亡,有人引吭放声唱。那《弹歌》仅用二字句、共八个字介绍了弓箭的制作材料、技术、结构、使用方法,也描述了用弓箭射杀猎物的场面——劈竹续竹做弓箭,尘飞土扬逐猎物。那《周易·归妹上六》中记写剪羊毛的事。男剪女装,但是刲不见血,装不觉重。这诗活像一条生动的歌迷,也像一出歌舞的脚本——妇女拿筐装,只觉没斤两;男子刀割羊,也不见血淌。   由此我想,任何文艺作品都只能是真实生活的艺术记录与升华。没有真实的生活,没有独特的事实做底垫,再高明的人也创作不出流传于世的伟大作品来。      读完《古豳——华夏文明的源头》,让我永远进入思考,永远进入古豳的历史长河中不能自拔。我感到无比自豪。研究、挖掘古豳历史是我们彬县人的光荣任务,也是我们的无比荣耀。古豳大地蕴藏着华夏五千年文明,承载着人类六千年风雨。这里有姜嫄圣母之墓,有蟠龙守护的公刘之陵。它们是人类历史之源头,它们把古豳大地点缀得美丽而辉煌。伏羲画卦北沟脑,黄帝问政紫微山,颛顼斩断上天梯,尧舜借道访王母,大禹治水留传说;后稷植禾奠农基,公刘开疆兴豳国,太王仁义美名传,武王祭祖在龙高。这宗宗件件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宗宗件件把古豳文明推上世界顶峰。以上看法请黄老师及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注释:《皋陶谟》说,行有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夏书·五子之歌》说:“太康之弟五子谏太康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歌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彤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世称其为“六戒”。



                                           作者简介梁炜,男,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3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爱之劫》,同年出版报告文学集《足迹》。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坎壈人生》。2005年出版散文集《花开花落》。小说集《爱之劫》1995年荣获陕西省首届青年文艺创作奖(易发杯)银杯奖。又先后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读写周刊》《中学生阅读报》等发表《实现书的价值》、《童话和寓言的异同》、《想象是作文的“翅膀”》等多篇论文。作者通信名:梁长生地址:陕西彬县紫薇中学邮政编码:713500联系方式:13700204937
























洛沙 发表于 2014-10-5 23:42:57

古豳大地蕴藏着华夏五千年文明,承载着人类六千年风雨。这里有姜嫄圣母之墓,有蟠龙守护的公刘之陵。它们是人类历史之源头,它们把古豳大地点缀得美丽而辉煌。伏羲画卦北沟脑,黄帝问政紫微山,颛顼斩断上天梯,尧舜借道访王母,大禹治水留传说;后稷植禾奠农基,公刘开疆兴豳国,太王仁义美名传,武王祭祖在龙高。
赞!

幽谷罗兰 发表于 2014-10-6 19:22:57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劳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体会是文学创作的升华。欣赏好文,拜读学习,问好!

穆丽德尔 发表于 2014-10-7 02:46:58

真是涨了知识了,问候,祝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在“源头”多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