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剑侠 发表于 2015-10-26 19:37:13

醒魂(小说)

本帖最后由 古剑侠 于 2015-10-26 19:47 编辑

醒魂(小说)    老气横秋是心智问题,不是年龄问题。    新观念,新知识,好习惯,雄心壮志,魄力、勇气、恒心让人朝气蓬勃,青春不老。    这段话是渭河中学老教师柳如是写给自己的。    说老也只是五十三岁,但柳如是觉得自己似乎已被社会丢弃了,生存的危机感极为强烈。    是的,他当年一直是学校里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可如今无论怎么努力教成绩总是赶不上年轻教师,甚至还有些令人沮丧,成绩往往比自己当年的学生还要落后了。    他背地里常对自己说:哎!真的是老了,一切都跟不上了。    但他是个不服输的人。    不相信自己落后了,他仍沈浸在当年的“英雄历史”中。    是的,自己当年曾多少次代表学校在县教研室组织赛教活动中获奖,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    可如今真的不行了!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次学校月考、抽考、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成绩总在后面,不是被提示,就是受罚。这些事实让他感到苦恼,他苦思不得其解。于是坐在房子里认真反思,他终于醒悟了,自己虽然雄心不减,但毕竟是饭食大的廉颇,空有雄心,终是体力不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校长是个开明的人,心知肚明这些老教师很辛苦,他们的青春年华全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了。如今老了,体力不支,很难适应学校实行的竞争机制,故而为照顾年长的老师。让他给初一学生带体育课,虽说节次不少,但毕竟比带两个初三班的课来得轻松多了,不用批改如山的作文本。    每日清晨,当阳光升起来的时候,他吹着嘹亮的哨子,踏着有节奏的拍子,和学生们跑上五个大圈,花费二十分钟的时间,在学生高亢的口号声里,享受着将军指挥士兵的礼遇,在惬意中愉快的沐浴着阳光,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时隔不久,人们便纷纷传言,说过了年从元月份起,要涨工资了。    有人说,要向公务员看齐。    很多人振振有词:教师法不是说了吗?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这个不低于,至少应该是等于或稍大于。这个好消息随着春天的降临真的变成了现实。不过,不像人们传言的那样,既没有西安市内教师一下子涨到一千八百块钱,也没有众人猜测的按人头计算,而是按职称高低,划分几个不同的档次,还附加了许多条件。工作一开展,由于头绪繁多,上级也来不及细算,就给每人平均五百八十块钱,随后等稳定下来长吃短算。    老师们心底里暗自高兴。    柳如是仔细把自己工资算了一下,自从八十年代参加工作至今近三十年了,工资也不过每日平均四十块钱,跟其他行业人不敢比,更不及在开放城市打工的学生娃们。    说实在的,教师这个职业不挣钱,至少在现代的中国不挣钱。想挣大钱的,当教师是不可能的。    一般的乡下教师,在农村生活仅仅是有个小小的零花钱,要想办什么大事,比如盖房子,娶亲等,只能向亲朋好友开口了,央求人家帮忙才行。要不,村中很多生意人,甚至社会闲散人员,常常讥讽教师们小气,抠门等,很是瞧不起当教师的人。    话虽如此,事实上教师们的收入根本不能跟人相提并论。    村子里比柳如是小近十岁的村长、书记们都是厉害角色,他们平时玩起来都是大手笔。    打麻将、输个三万五万不在乎。    摇宝一揭几万,眉头不眨,出手阔绰大方。    说实在的,在柳如是熟知的人群里,还很少有人和他们相提并论。    因为教师们的收入毕竟有限,一年总收入也不过是万把块钱,这些钱你还得过日子。要吃要喝,还要供孩子求学,如今虽说政策放宽了,但消费水平却提高了。一年那么点薪水的确不够用,尽管精打细算,省着点花,但到年底免不了还是提襟见肘了。    中学里百十个人,柳如是自认为还算混的差不多。虽说两个孩子上大学,但毕竟前些年下海,多少还挣了点钱,把家中房子盖了,连装修共花了十几万,这在一般人眼中算是不差的了。    尽管报上,电视上天天报道说,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富裕了,国民经济大幅增长。今天这儿冒出个百万富翁,明日那里又有一个大富豪,但那些人都是出现在报上、电视上。    柳如是身边几乎没有这些人,至少他没见过这些人,当然也就无缘结识他们。更无从知道这些人是怎样大把花钱,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这些他恐怕永远只能是在黑板上给学生们解释地词语吧!    乡下中学的老师们衣着打扮多数较为朴素。    每日里准时六点钟起床。    那些离校较远的人,一星期回一次家,也多是些年轻的教师。离校较近的多半是中老年教师,这些人多数每日傍晚回家,早晨或步行,或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急匆匆的赶往学校。    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里透着凉意,校门口进来的还有离校较近的学生,忙忙碌碌的背着书包各自走进自己的教室,怕自己迟了被班主任罚站在教室外面,那多难为情呀!    烧开水的老宋正忙着给锅炉里添煤,火苗一闪一闪的,水温计指针指向八十多度,再过五分钟就可以打开水了。    性急的教师三三两两的提着水壶,端着脸盆在等着。    年长的互相开着玩笑,年轻的女教师们低着头说笑,大家各自乐在其中。眼中议论的论题只有一个:绩效工资发放问题。    眼下绩效工资是个敏感的话题。    国家按个人职称将资金发放给每个教师,但百分之七十归个人支配,半分之三十是留在学校。    教育局有文件说:让各校制定出提留部分的分配方案和政策。    全县几十所中学,大都处在观望中。    这个钱的数目虽然不是很大,可对于收入很低的乡下教师来说,一年下来就是几千块钱,(几千块钱对于城里教师们来说,不算什么)教生物的李老师,五十三岁了,常年患有胃病,身体消瘦,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又有八十岁的老母,家境十分贫寒。他平时衣着十分朴素,如果不是出现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认为他是渭河中学的老师呀!    他的生活很是节俭。    他每日的开支情况都用一个小本子记下来。    基本上是把一分钱当两分钱使用。    自己平时给儿子做饭,父子俩在房子里搭小灶。目的是为节省伙食费。毕竟家里还有许多人要靠他的薪水来养活,因此一分钱都不能乱花。    他为人谦和,不吸烟、不喝酒,几乎一点坏毛病都没有。从来没听他讲过一句脏话,更没有见他打过扑克,玩牌等与他无缘。    这是一位标准的好老师。    多么优秀的人啊!可老天偏偏不照顾他,让他的日子过的宽裕些。相反的,倒不如那些胡吃乱弄的人活得潇洒。世上的事就这么奇怪,啥人就有啥活法。    有人一辈子不干活,照样吃香喝辣的。    有的人一辈子把活能做死,可依然穷的叮当响,似乎生来就是受苦的命。    有时候你不信命还不行。    虽然说中国是共产党人的天下,共产党人从不迷信这套。可事实上,很多人,甚至许多都是党员的,内心深处却对命运十分相信。    因为命运这东西无时不在左右人们的一切。    柳如是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他的父亲是个高中老教师,一辈子勤勤恳恳,敬业精神是不用说了。什么任劳任怨、以校为家用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为过。    当年他父亲用四十八块五角钱养活一家六口人,供他们兄妹四人上学。    那艰难的日子到今天柳如是回想起来都不知当年是怎样熬过来的。    记得柳如是上中学的时候,父亲经常熬夜为学生们编写复习资料。    七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学习资料。    他的父亲油印了厚厚的两本数学复习资料,到今天他还保存着。    他的父亲把一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但始终是收入低,日子艰难。    一辈子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甚至连一双皮鞋都没穿过。    虽然社会上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人……其实工程师的辛苦有得,结果却没有。    伟大谈不上,但绝对无私。    世上三百六十行,唯有教师这一行最无私,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的学问顷刻间交给自己的学生。    柳如是想着父亲走过的路,心里面很不是滋味,从心底里不愿当老师,再蹈父亲的老路。当年由于家贫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参加了高中专考试,成绩当时在镇上放榜是第一名。    他添的自愿根本就没有师范学校。    他专门给在咸阳地区招生的老师送了大礼,专门叮咛说:千万不要录取他进师范学校,说他不愿当老师。但命运似乎作弄人,最后偏偏是被咸地的乾县师范学校录取了。    据说那年刚好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分全部录到示范学校。    到现在柳如是还在怀疑,可能是当初录生时,那个老师是在报复他。    因为他当年曾经骂过那个老师的爱人,当年他上高中年龄尚小,大概只有十五岁吧!    也许是那个老师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柳如是和他的孩子一块上学,又是一个班的。    柳如是的父亲和他又是同事。    那个老师很有才,也很风流。乱搞男女关系,人们很唾弃他。    柳如是的父亲为人正直,很瞧不起他,也许是这些缘故吧!    总之,他不想当教师,可上天却偏偏让他去上师范学校。    记得当时人家考上的都走了,他还是不愿去上师范。    他父亲说:去吧!孩子,先上学,有本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改行干别的,机会不可多得。    他听了父亲的安排,到乾师上了学。    那时候上学,吃国家的,毕业了统一分配工作,这在当时是人们非常眼红的事情。    所谓吃皇粮,农民叫吃商品粮,领工资的人,在农村更是人上人了。    哎!命运是残酷的,不想当老师,最终还是干了,并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不相信命运行吗?    命运东西不信是不行的,但也不能过分的相信。    毕竟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比如你出生在那个家庭,什么样的地域,这个命运是上天安排造就的。    谁再伟大,也无权决定自己的出生地,亦无权选择生身父母。    但长大成人后,你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后天的命运。    毛泽东不也是农家子弟吗?他从小有大志,走出家门,轰轰烈烈干久了一番大事业,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虽然逝世,但人们依然怀念他,敬仰他。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邓小平不也是一样的吗?他一生可谓三起三落,最后还不是大展宏图,力举改革开放,把中国人从饥饿中解救出来,今天的大好局面全都归功于他。人们很是怀念他,大多数人拥戴他,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日的安居乐业,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可是了不起的功绩呀!    人们现在普遍富了,但教师们依然处于最低层,特别是乡村教师们。    农村教师的成分十分复杂,可以按年龄段来划分,20—30岁基本上是从大专院校毕业分配的。35岁左右的是当年高中专及大专毕业的,后经取得本科文凭。40岁以上的多是老民办,前几年才经过考试正式转为公办,这部分人是当年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如今已成中老教师了,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青春都献给了乡村的教育事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当年民办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国的乡村教育是绝对办不下去的,他们是乡村教育的功臣。就是这群人,用辛勤的工作,微薄的待遇和满腹的牢骚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最后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撑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他们的贡献是多么大啊!    他们也有很多不满,也有很多怨言。    那都是私底下的事,上了课堂比谁都卖力。    课堂上他们俨然就是个滔滔不绝的雄辩家,是知识和文明的播种者,更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巨人。他们大都是貌不惊人,平常甚至平庸。    其实伟大的人常常产生于或者说来源于平凡之中。正如诗情画意的生活与最平淡的岁月里是一样的。    伟大始于平凡,诗意诞生于平淡。    平平淡淡才是真。    平庸正是平凡人的人生。    小人物就是如此。    柳如是所熟悉的同事们,个个都有缺点,有不足。但他们依然是默默的耕耘者,他们用怨言发泄心中的失落,用牢骚满足自己和别人相比不如的遗憾,把旺盛的精力总是爆发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    那时刻,忘乎所以,忘乎天地,可谓是受宠若惊,方显教师的儒雅和风流。    柳如是所在的学校,是个标准的乡镇初中。    自八二年建校至今,近三十年了,期间换了不少的领导,几乎每个领导他都经历了,如今的校长是个年轻人,也是个事业型的主儿。干什么总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抓质量有一套。学校近三年来质量逐年提升,已成为县东的一所名牌学校。    其实话说回来,大多数人还在学校,只是增添了不少的年轻教师,校长调整管理结构,让年轻人冲锋陷阵的思路是对的。质量上去了,名声有了,外校外地学生纷纷转来就读,一时间什么都紧张了,人多了,桌凳成了问题,教室成了问题,老师们的负担又加重了许多。学校又及时调整了工作与奖励的思路,力求倾斜教学第一线。特别是绩效工资发放问题,很明显中老教师是挣不完的自己30%提留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曾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波,大家的思想似乎很乱,中老年倾向吃大锅饭,甚至连个别年轻人也希望人人都一样。    事实上,人们都知道“多劳多得”的原则,可又有谁愿意自己牺牲自己的利益让别人多占便宜呢?柳如是起初也曾这样想过,后来仔细深思一番,他觉得国家的政策,还是较为人性化的,70%给每个人,保证最起码的基础工资,30%提留与工作的成绩和效果挂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多劳多酬的分配原则。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吃亏是没有真正理解绩效工资的内涵,首先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涨工资。之所以跟职称挂钩,就充分肯定了你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了,70%肯定了你以前的工作。    提留是对你现在正干工作的绩效体现。    也难怪,大伙这么多年来大锅饭吃惯了,灵魂深处早已自觉不自觉地烙上了这是应该的印痕。所以分配原则稍有变更,便觉得不能接受了。几乎所有人都有意见了,但这并不是说大家思想都消极了,有问题了。其实人们忽视了一个很严肃的事,那就是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也许自己意识不到,也许有人意识到了却不愿意去接受,那就是血液里,骨头里渗透了一种很浓的封建意识。(即“均田”“平均主义”等)这是一场极为深刻而艰难的思想变革,是十分痛苦的。柳如是认为这是共产党人思想上痛苦裂变的“第三次五四运动”。正所谓高福利养懒汉,“大锅饭”培养混吃等死;仁义培养出寡淡;溺爱出逆子;呵护出儒夫;偏爱出仇人;崇拜出暴君;不识好歹是人性的缺陷。这些习空见惯的事没有人认真总结过,思考过。关于绩效工资也正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障碍是最致命的障碍,观念的落后也是最本质的落后,一切失败都可以从观念层面找到答案,一切不幸都可能从观念方面找到原因……    柳如是想得很多,他是学文的,一生酷爱文学。当然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有卓越的智慧,还要有超人的胆识和思想的见解。起初他也和多数人一样,可后来他慢慢想通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怨天尤人不如自我反省;坐以待毙不如背求一战;等死一定会死,拼命改变命运。要知道,跳水健将淹死,不是水的过错;诗人自杀,也不过是诗的过错。屈原投水,不是因为楚辞;《离骚》传世;不是因为作者自杀;心智脆弱是最要命的脆弱。这个病症恐怕是我们这些人的心病吧!振作起来吧!人们啊!否则,我们将会被社会淘汰的。成为一群落伍的人是最可悲的,我们即使无力走到队伍前列,最起码也应该随着洪流一起滚滚向前吧!    柳如是想得很多,他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幸福感是个人对幸福的认识的感觉,与物质关系反而不大;晒太阳的乞丐比吹空调的富翁还感觉幸福……

海上清风 发表于 2015-10-26 21:09:18

欣赏了,问候作者

妖怪山 发表于 2015-10-26 22:43:40

问好侠客{:soso_e1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醒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