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遭遇与素质教育
孔子是我国的文化鼻祖,儒学宗师,以修习诗书礼乐,传授弟子,在当时远近闻名,渐至名高后世,特别是清朝称他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而将他推到了极至。其实他的成就也就不过一本薄薄的《论语》,而且还是他学生整理的。《史记》记载,他的父亲在小土丘上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故名孔丘。其父年约50,经验成熟,智慧丰富,其母年约20,春性激荡,血气正旺,这些自然带来婴儿孔子智力体魄的天然素质。但父母的苟合造成他心理成长的内在压力,他五大三粗,鼻孔上翻,又丧失了他外在的优越感,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可见他是在窘迫和艰难中长大的。他给人看过粮仓,放过牛羊,环境和智慧,使他练就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在本乡同僚间,谦恭逊顺;在宗庙、朝廷上,却明白善辩;同下士大夫则刚毅朴直;同上大夫刚和颜悦色,直言不讳。
“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仰使逆境成才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教育无论古今都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然而中国的强权政治使做官的意识从孔子之前的时代到现在一直深深地潜入中国人的意识深处,使教育从来就失之偏颇,孔子虽然在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却也没有摆脱学以致用的阴影。
30 岁之前,孔子就以学问纯厚闻名天下,并到京城会了会名满天下的长者老子。因战乱避祸于齐国,修习《韵》音而留下了“三月求知肉”典故,答政于齐景公,而留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名言。然而有一个名叫晏婴的人对齐景公说:孔子礼教太多,不合齐国风俗,若推行孔子的礼教,就是扰民之道。晏婴是相国,有“二桃杀三士”的智慧,有不嫌糠糟之妻的美名,刚毅朴直,极有威信。孔子的升官之道被档,只好带着他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车队返回鲁国。约50岁,鲁定公才起用于他,由中都宰升至司空,升至大司寇,最后代行宰相之职。官做了五六年,正在亨通之时,却不想被人诽谤离间,不得以逃离鲁国,一边流浪一边重操教育之旧业。
从生活到做官,孔子有着十足的遭遇,连做学问也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几个受素质教育的孩子问日于孔子,孔子却一时语塞,孔子去劝说柳下惠的强盗弟弟跖,跖却极有素质地说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惹事生非,大骂他“子之罪大极重”。跖用盗窃之道解释“仁义礼智信”使孔子之道大跌眼镜。但孔子有极好的心理素质,处处碰壁却坚忍不拔。他凭三点与众不同之处,名垂青史,一是有教无类(不划分数线),开馆授徒,首创了素质教育历史之先河;二是带众游说(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极力推销自已(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三是百般受阻,如丧家之犬却独创儒学,统治了中国人的思想几千年(刻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教育似乎还仍沿袭着孔子的做法,先是“有教无类”收进来(为的是钱),再以“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进行排名列等(为的是分)。现今在“创新”的招牌下是否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到了祖宗的做法很是可以改一改的时候了。
赞! 洛沙 发表于 2015-12-29 00:00
赞!
谢你的赞。您辛苦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