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秋色到凤翔——《西部文学》凤翔采风小记
本帖最后由 暮千雪 于 2014-10-7 22:37 编辑苏公祠前草树荫,妇孺噙笑语吟吟;喜雨亭里听秋色,光阴似水皆东流。 令人有种错觉,似乎他一直如此坐在光阴中,从青葱年少到白发覆额,究竟是光阴太短,他只来得及做这一件事,还是光阴太长,他还没做够这件事?或许他生来就是为了和时光和泥巴做伴,不离不弃…… ——题记追随秋色到凤翔 文/暮千雪1初识凤翔 连绵的雨,洗净了北方炎夏余热,洗亮了北方辽阔的天宇,秋色漫涨的九月,《西部文学》编辑部一行追随着满目怡人的风景奔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县门入口的省道十字路口,火红的“凤舞九天”雕塑迎接了怀揣喜悦与敬仰的来客,临窗观赏片刻便迫不及待的驶入城。 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擎天大楼,当然也就没有了城市那种拥挤与紧迫感。车辆少,显得马路宽阔,三三两两的行人步履急缓得当,笑意莹莹。街边多是两层楼的建筑,饭馆,诊所,商场……,装潢一新的门面、橱窗显示着这个古朴的城市也正在向现代文明逼进。而沿街一溜摆过去一篓篓瓜果,与那些瓜果堆后边憨厚的笑脸,仍让人接收到古朴永远不会消褪的讯息。 东湖酒店,是以伟岸的身姿出现在眼前的,足可以成为这个县城标志性的东湖酒店以六层的高度鹤立于整条街之中。洒店前的LED屏里闪烁着“欢迎《西部文学》编辑部采风团的到来”,车里一片欢呼,东湖酒店的热忱,让我们切实的尝到凤翔人的厚道与热情。 时已正午,东湖洒店蒋经理代表整个酒店邀请我们到一“农家乐”共进午餐,在这个整洁安静的农家乐里,我们饱餐一顿地道的凤翔风味小吃:晶莹剔透如玉般的蜂蜜粽子,酸淳辣香的面皮,凉拌肘花……随着一盘盘端上来的薄如纸的饼,冒着热气的韭菜盒子,点着朱红的鸽蛋一样的馒头,惊呼迭起,每个盘子都被横扫一空。 咽着口中的美味,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这份独特醇然的香皆来自这里的醋和辣椒,这里的醋是实实在在的粮食醋,酸的醇厚而非凛冽,辣椒,完全是真辣椒,红而不辣,嗅着香,吃起来更香,这才是真正的天然食品。而这份天然何尝不是凤翔人横穿历史的纯朴厚道? 被地沟油,酸味素,辣味素糊弄了许久的我们,终于得已一次放心、爽快的祭完五脏庙的机会,来不及回酒店休整,一行人就急急的赶往赫赫有名的“东湖”。
2古柳拂东湖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宋仁宗嘉佑六年(1601)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作游之所,因位于凤翔县城东关,改名东湖,与杭州西湖雅称“姊妹湖”。名满三秦的东湖正门,就在东湖酒店斜对面二百米处。穿过大街,说话间便到了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大门前,朱红大门,青砖红柱,檐上苍劲的“东湖”二字透着历史的厚重。 跨进大门,入眼便是一湖的墨绿。秋天,湖水有份分外的清澄,秋天,沐了几场风雨的荷叶绿的不再有夏日轻莹。明媚的秋阳下,墨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的舒展在明亮的湖面上,安静,优雅,连着着周遭的空气都透着静溢。而湖中央有座雕绘了油彩画的亭台阁榭更是拉深了历史。从湖边小径伸出去的青色拱桥稳稳的搭住亭子,穿过题有“古饮凤池”的拱门,缓缓的移步在“断桥”上,忽然就有种走进光阴的恍惚,想象着千年前的大文豪苏东坡可否在这方青砖上捋须长立? 下了断桥,漫步于湖堤,头上不时有柳枝拂过。凤翔有四宝:东湖柳、姑娘手、腊驴肉、西凤酒。东湖是名满三秦的座古园林,肯定是树木苍翠,绿草荫荫,而在品种驳杂、姿态纷呈的草木中,柳树是最多的,据说,每值仲春,柳絮纷飞犹如雪花扑面,东湖柳遂名传遐迩。 快看,枫叶!有人惊呼。 顺其手指望去,郁郁苍苍的绿海中,一片红云煞是美艳。四下环顾,这似乎是整座园林里唯一的一株枫树,象一朵硕大的赤色花朵,她的美艳一下激活了园林的沉寂,一行人嘻哈着跑过去。近前,才看到其妖娆的身姿下呵护着一方巨石,天然的黄色巨石被打磨的亮光闪闪,自成一处风景,惊叹之余,当然不免俗的留了几张影。 继续往前,便触目到了东湖“柳王”:雄踞东湖后门前,腰身粗壮,一人肯定抱不拢,仰道望,足有两层楼高,万条、千万条的柳枝披拂下来,远看,宛如绿色瀑布,秋风微拂,绿瀑布便晃啊晃,即清凉又壮观。看其标签,这棵颠覆了根深蒂固的柳树袅娜印象的“柳王”距今180年。 180年前的树还在晒着今天的阳光,那种树的人又去了哪里?这棵树,它究竟看到人间怎样的风雨与光衰?或许,历史景观最重要的一个触点,便是促使人望古思今,看穿生命,看淡恩怨情愁,让心旷达淡泊下来吧。 蜓晴点水的流览过宛在亭,君子亭,一览亭,终于站在了“苏文忠公祠”前。祠前杉树、柏树林立,树下芳草萋萋,门前的红砖甬道清扫的很干净,一群晒太阳的老妪和孩童坐在门檐下,嘻笑不断。 静静的伫在浓荫里,端详留有那个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男子气息的处所: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屋檐瓦缝间苔藓鲜绿成行,紧闭的朱门锁住了一断历史,悬在空气里的铁栓静静的等着主人,而那个“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主人却揣着一葫芦“西凤佳酿”去寻友,至今还未归来。 紧挨着苏公祠的是著名的“喜雨亭”,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历史: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府衙后面一块荒废多年的空地,掘沟引水,垒墙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个小花园。园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观赏园景色的亭子。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当地旱情严重,禾苗枯焦,苏轼被派了一项紧急差事:赴太白山祈雨。当时人们救灾只靠求神。苏轼极认真地做这件事,求神祝祷,甚至向皇帝写疏奏,请求把太白峰龙神的爵位由“侯”改为“公”,因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级恐怕龙神闹情绪,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为“公”。过了不久,阴云密布,雷声轰轰,下了一场透雨。百姓欢呼踊跃,恰在这时节,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完工。 这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因为他喜好交游,请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饮祝贺。苏轼借势随缘,给自己的小亭取了个嘉名“喜雨亭”。双喜临头,苏轼文思泉涌,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喜雨亭记》。 亭外秋阳明媚,亭内阴凉寂然,中央有一块石碑,黑色的身体上刻着苏公整篇《喜雨亭记》。坐在凉沁沁的木椅上,细细的读诵着碑文《喜雨亭记》,心,突然就安静了,突然涌出无端惆怅,隧于手机上写下: 苏公祠前草树荫, 妇孺噙笑语吟吟; 喜雨亭里听秋色, 光阴似水皆东流。 时间紧迫,离开苏公祠,便急匆匆的结束了走马观花的“东湖游”,转而去寻找求证凤翔四宝之一的“姑娘手”。3依依六营村 太阳西斜,格桑花在细风里摇曳,沿着平坦的柏油路,我们驶进了凤翔六营村——中国泥塑第一村。 六营村,村名因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而得名“六营”,据说当时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但根据更完善的史料记载,六营泥塑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于明清时期,蓬勃于本世纪初,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村子里静悄悄的,两排屋舍整齐的座落于笔直的水泥村道两旁,对开的门里没有一个人影出入,摊晒在路中的玉米包衣偶尔翻动一下,空气里有其散发出的特有的香气,令人快快的想起童年时和父母兄姐围在院子里剥玉米的场景。 很幸运的是,我们跨进的第一幢大门,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殊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的胡新明大师的宅第。 在偌大的三间作品展示厅里,我们完整的观赏了解了凤翔泥塑的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花色品种多达170多个,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 啧啧惊叹里寻向制作室,胡新明大师与其胞弟胡新兴大师正在潜心工作,身边围着一圈先一步到来的游人,看不见究竟,只听不断的惊叹声便知其手指有多灵巧。而身后一尊刚塑成的“秦始皇”在条桌上威风八面,中国第一代帝王,即使是两尺高的泥土塑身,也是霸气外漏,令人尊仰,当然,其中一半功劳要归于塑他的那双神奇的手。 好容易,前一拔的游人余兴未尽的离开,我才得已靠近胡新明大师。大师正在制作驷乘大马拉勇士的作品,主体已形成,神态各异的马,英勇的身负武器的将士,雄纠纠气昂昂,维妙维肖,让人叹为观止。而大师还在端详着,雕琢着,偷偷看一下大师的表情,这些人的围观丝毫干扰不到他,他如立无人之地的揉捏添补,而这幅作品在他的一举一动下,越发的精致,正所谓的精工细雕吧。 实在不忍心搅扰大师,可是还是忍不住请教起来,没想到这位与美国总统、中国主席都握过手留过影的大师竟是这般的亲切,有问必答,答的很详尽,于是我知道了凤翔泥土有做泥闻塑的特质,泥塑制作中要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 见大师如此慈善,我便“得寸进尺”的提出要看大师几分钟内能捏出什么,大师毫不迟疑的接过我递上的一坨泥问:你想要个什么?我急急的说:女儿属猴,您就捏只猴吧,她肯定欢喜的不得了。 大师低头就捏,我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眼见得大师像弯魔术一样,指尖一动一动中,一只猴子便在其手中诞生了,顽皮的手搭凉棚看向远处,长长的尾巴从身下伸到胸前卷起来,在我以为已经峻工了时,大时却拿出一竹刀,在猴嘴周围、肩上,细细地刻画地碎碎的毛。其实在我们这些外行来看,没刻毛的猴子已完全令人喜出望外了,而大师并没有这样搪塞我们,一下一下认真的刻着。 再次偷偷地打量大师凝神的面颊,敬意油然而生,这份敬意不仅是对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是对对于大师这份朴实不欺无知者的精神!或许,这才是一位大师的风范——对艺术尊重,对他人尊重! 告别胡新明大师,我们又参观了其它几间制作室,真正的见到了凤翔“姑娘手”。 宽阔亮堂的屋里,只有几张木条桌,每张桌前坐着一位成年女子,面前摆满颜料,画笔,模子,刻刀。她们已习惯了游人参观,抑或她们一沉浸进工作就可浑然忘我忘周遭,我们的进入,没有一个人抬头,她们的世界里只有手中待完工的艺术品。 她们的手在翻飞,她们的面容安详,有淡淡的喜悦,这种喜悦估计是不自觉流泄出来的,是那种真正的宁静喜悦。我突然羡慕起她们,如果有一件事可以让人一生乐此不疲,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退出摊晾满地的作品,在另一间工作室里又看到另一幅场景:夕阳从高高的天窗里投射进来,像聚光灯般打在屋中央坐在小凳上揉捏泥巴的老者身上,其的白发在金色的落日余晖中抖动着,身边围了一地的泥塑胚胎。令人有种错觉,似乎他一直如此坐在光阴中,从青葱年少到白发覆额,究竟是光阴太短,他只来得及做这一件事,还是光阴太长,他还没做够这件事?或许他生来就是为了和时光和泥巴做伴,不离不弃。 纤纤素手满月容,莹莹白发清癯色;剪描揉捏抹复涂,多少年华在里头。走出幽深的大院,暮色来临,来不及参观其他人家和其他技艺,如剪纸、扎花等,站在村口长望一眼这座记载着几千年历史,沉积着中国文化艺术珍宝的村落,居然有缕恋恋不舍的轻愁,或许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易让人想家,而这个被田地围在中间的村子与故乡有着太多的相似,而这里的人又如此的朴实厚道清澈,一如家乡的邻人。 当车启动时,我回头,看到小路上跑来一只小狗,追着我们的车子,摇着尾巴……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谢谢千雪美文!{:soso_e179:}{:soso_e163:}{:soso_e160:}
为你此文加了“精华”章。{:soso_e179:} 骊山 发表于 2014-10-8 15:45
为你此文加了“精华”章。
:)恭谢董老师鼓励,祝康安! 骊山 发表于 2014-10-8 15:38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谢谢千雪美文!
深深的深深的感谢董老师!恭祝老师吉祥! 暮千雪 发表于 2014-10-8 20:50
深深的深深的感谢董老师!恭祝老师吉祥!
:handshake 追随秋色到凤翔 千雪辛苦!问好! 洛沙 发表于 2014-10-23 08:23
千雪辛苦!问好!
洛版最辛苦,祝康安! 千雪美文让我又回到了凤翔采风的那个难忘时刻,朴实的民风民俗、优美的环境、原汁原味没有污染的风味小吃、古老的民间工艺,回响耳畔的历史的声音……确实写得详实、生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个女才子的细腻、真挚情感,让人读后思绪万千、回味不绝。 文图并茂,欣赏学习了! 司马秦剑 发表于 2014-12-9 10:35
千雪美文让我又回到了凤翔采风的那个难忘时刻,朴实的民风民俗、优美的环境、原汁原味没有污染的风味小吃、 ...
:)新年吉祥,问候司马老师,祝福老师康安,病了一个月,回复迟了,请老师莫怪哦~ 李嫣然 发表于 2015-1-3 01:46
问候老师,新年快乐!
:)新年好,问候嫣然~ 犇犇牛 发表于 2015-1-9 08:40
文图并茂,欣赏学习了!
谢谢老师光临支持,问候! 暮千雪 发表于 2015-1-24 20:29
新年吉祥,问候司马老师,祝福老师康安,病了一个月,回复迟了,请老师莫怪哦~
保重吧,看你弱不禁风的样子,简直是林妹妹再世,令人爱怜,唏嘘不已 点赞! 点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