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看红柳花开

[复制链接]
查看5440 | 回复17 | 2014-10-8 22: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河柳 于 2014-10-8 22:31 编辑

在戈壁看红柳花开
-----从田世荣先生诗歌中步入生活
尹巨龙
       读诗、品诗、写论向来都是学者、专家。而我,只是一个曾和田世荣先生青年时期生活环境大致相同的人,因为感动,在品读先生的诗作一年多后才能从他的诗歌中领略他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感恩。要读田先生的诗,应该先“读”田先生的生活,早期田先生的生活是困窘的,这种困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心酸。窑洞对于不惑之年的北方汉子来说并不陌生,八十年代的北方农村,大多数人家住的是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和瓦房,而在庄窑(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挖窑而成)生活过的恐怕为数不多,而田先生正是因生活的困窘从这样的庄窑中辍学,继而身无分文的他爬乘运煤火车进入玉门戈壁,更有甚者,曾因无钱乘车,被治安人员关进收容所,惟一能够证明身份的只是一摞诗稿。世代为农的清贫生活加上让人悲催的经历使得诗成了田先生流浪的动力,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他才看到“日出的方向总站着汗水与创伤”(《沿马的想像行进》)。
     “面对落日和青杨,面对漠风中崛起的城市,面对简朴的农场、村庄和金黄的麦田,我涌流过许多对生活感恩的泪水。”这是田世荣先生在诗集《红柳花开》的后记中写下的一句话。品尝田先生的诗,亦然。
        一个从羊肠小道走出大山的男人,是无法抗拒大山深处的那种特有的时时涌动的“味道”,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能离开生活,用诗来怀念生活,也是打动人心底的诗,也是诗人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诗。一个为了生计而孤独打工的人,在荒漠的戈壁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在田间的弯腰劳作的亲人和那养育一家生活的几亩珍贵的薄田。“镰刀一生的思想/相当于父亲一袋烟的收获……紫色的苜蓿地/幸福的苜蓿地……就像三姐粉红的围巾/在午后的山梁上迎风飘荡”(《苜蓿地》)。在中国的特殊年代,好多人是吃着苜蓿挺过来的,它救了人的命,所以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最忘不了的草本植物可能就是苜蓿,更何况那苜蓿地中,紫色的花朵,清香的味道,收割的幸福,以及用一年努力而积攒的底气来孕育来年的希望和收获。苍老的父母割下那一捆捆苜蓿,不仅仅是牲畜的草料,而是牲畜用汗水带给一家人的生活。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浪子,不管在何时对家乡的感情、对父母的感情胜过一切,在为人父之后更能深沉的体会到那种无私的添犊情深,“父亲一高一低的肩如殷实无比的山梁/于秀美的节气中起伏”《高高的山梁》。“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但我的这根指头/仍然完美保持着她的性格”《指头的记忆》。身处异乡只能用这样的话来慰藉漂泊游子孤寂心灵
农村走来来的诗人,更多的诗会倾向于农村生活或与农村生活有关的,这或许是一种本能,也或许是一种感恩。更多时候我们无法直接感谢我们的土地,也无法用最直接的方式感谢我们的父母,用文字来间接的表达或许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粗茶淡饭的生活,无法抹去一个人内心的宁静。在更多时候我们会把它种在心底,让它在血液中萌芽,让它成为生命的回忆。
        田先生的诗与其说是怀念和感恩生活,不如说是铭记和思考生活,诗从现实此岸出发却把我们带向现实彼岸,更含有一种哲学的思考对于一个诗人,内心的炽热与热情加之睿智的关注,“雪一生只燃烧一次/只有冰冷的人/看见雪才是雪”《燃烧的雪》。雪也有生命,更有热情,雪可以让更多乡村从一种干枯与萧条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在农村雪的生命价值无法估量,但内心冰冷的人永远看不到雪的“激情”,看不到雪的价值,只看到“雪是雪”。“走在前边的女人/让世界静了/而城市/却在身后不平静的反省”《走在前边的女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搬完“地砖”的满身灰尘的农民工女人,走在繁华的城市大街上会招来众多怀疑和鄙视的目光,但有谁曾用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这些为了生计抛家舍业却间接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众多了亮丽的光景却无法用金钱的力量让自己的家乡?诗人在思考,用一颗平静的良知的心在思考在反思,同时也用一种唤醒的方式在思考。
用平静的心态关注生命,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让诗人田世荣用朴实的语言捕捉故乡人真实生活的踪迹,解读他们心灵的密码。“牧羊的人/吃着羊肉的人/披着羊皮的人和狼/还有把羊写成白云的诗人/已经不知道羊的去向”《 羊的去向》。在很多人眼里,以草原、羊群、蓝天、白云是一道让人无限遐想的风景线,我们在“清澈”的草原上一边大把大把的吃着手抓羊肉一边谈论着美景,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还是那一种非人类生命的漠然?“经年/白马的影子仍在村庄奔跑/灵魂/安放于举目无亲的天边”《白马  草原》。对生命的关注,转化为人与生活或者人与自然的一种哲学思考,最终转变为对精神还乡的渴望,这或许正是诗人长期诗人悲天悯人、宁静淡泊的一种精神。
        镰刀、父母、母亲、戈壁、雪山、草原、黄羊等全是诗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的人和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愫在什么地方,直至2013年《星星》诗刊2013年第11期(副刊)发表的《像割草一样割掉一场雨》中“要取下墙上的一把镰刀/ 该是多么困难/它的锈迹已经/  坚不可摧  ……已经父亲披蓑衣的影子/ 就会像疾风一样赶来”。诗人对曾经在田地劳作的父亲及中手的那把镰刀还念念不忘,这仅仅是对父亲的怀念吗?不尽其然,对于长期生活的故乡,对于西北群山中名不经传的的一个小山村,在外人看来与戈壁无二,但这里是田先生的故乡,曾经“怀揣着绿洲深处的酒/拥有一条坚硬深刻的路,”《拥有戈壁》所以“我终生感到苍凉”,“却无法如青草一般轻易舍弃”。
   诗人林染说:“诗和红柳花,这是疏勒河畔最迷人的风景。”确实,在恶劣环境下力争向上的红柳既是一首风景又是一种精神,而诗歌呢,则给人以厚重的温暖,一个曾在生活中流浪的人,在文学中确获得了巨大成功,如果没有那份刻骨的经历,我不敢妄言田先生的生活支点和生命动力又将是什么,但他没有这么多的“负疚”。诗言志,更言心,岁月与生活的刺不仅会刺伤一个的心灵,更会“刺伤了我们遍体的脉络”《河流的背影》。
        和田先生相识纯属偶然,收到田先生的诗集也属偶然,但对生活的怀念与感恩却成了一种必然,《红柳花开》不是一本诗集,而是田世荣先生的生活写照和家乡情怀的深刻反映,更是他用心对生活的体验,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品的,品诗,就懂了生活,就懂了知足,也就懂了怀念,更就懂了人生,正如田先生所说:道路与鲜花的相约仍在继续……


通联:甘肃省静宁县三合教委   邮编:743419    13830354050
作者简介:尹巨龙,文学创作笔名清河柳,甘肃静宁三合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青年诗社社员。生于1980年,2012冬学写诗歌。偶有诗歌、短评、散文在《诗刊》、《参花》、《兰州日报》、《平凉日报》、《中国诗选刊》、《齐鲁诗歌》、《甘肃诗人》、《北方诗刊》、《少年科普报》、《甘肃广播电视报.平凉周刊》、《淮上风情》等官刊民刊及西北文学网、《岁月诗刊》等网刊发表。有诗入选《2013中国诗歌选》。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8 收起 理由
林焕琴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焕琴 | 2014-10-10 10: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尹先生光临西部文学论坛文学评论版,诗评写得充满深情与激情,文字极富质感又不失理性,学习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4-10-12 2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田先生相识纯属偶然,收到田先生的诗集也属偶然,但对生活的怀念与感恩却成了一种必然,《红柳花开》不是一本诗集,而是田世荣先生的生活写照和家乡情怀的深刻反映,更是他用心对生活的体验,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品的,品诗,就懂了生活,就懂了知足,也就懂了怀念,更就懂了人生,正如田先生所说:道路与鲜花的相约仍在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河柳 | 2014-10-16 2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老师!前两天把地地址找不到了,费了很大劲才回来!问候各位老师并祝秋琪!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河柳 | 2014-10-16 2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焕琴 发表于 2014-10-10 10:26
感谢尹先生光临西部文学论坛文学评论版,诗评写得充满深情与激情,文字极富质感又不失理性,学习了!

“先生”二字担当不起,我只是一个才学写两年的“新生”!接触文学迟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4-10-20 16: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田先生相识纯属偶然,收到田先生的诗集也属偶然,但对生活的怀念与感恩却成了一种必然,《红柳花开》不是一本诗集,而是田世荣先生的生活写照和家乡情怀的深刻反映,更是他用心对生活的体验,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品的,品诗,就懂了生活,就懂了知足,也就懂了怀念,更就懂了人生,正如田先生所说:道路与鲜花的相约仍在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4-10-20 16: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欣赏了。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河柳 | 2014-10-21 17: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杭盖 发表于 2014-10-20 16:29
好文,欣赏了。

谢谢老师了!祝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4-11-18 23: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田先生相识纯属偶然,收到田先生的诗集也属偶然,但对生活的怀念与感恩却成了一种必然,《红柳花开》不是一本诗集,而是田世荣先生的生活写照和家乡情怀的深刻反映,更是他用心对生活的体验,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品的,品诗,就懂了生活,就懂了知足,也就懂了怀念,更就懂了人生,正如田先生所说:道路与鲜花的相约仍在继续……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宁静个人认证 | 2014-11-21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的此篇佳作已被《西部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西部文学微刊)采编,手机“扫一扫”,分享您的作品。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4-12-11 22: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镰刀、父母、母亲、戈壁、雪山、草原、黄羊等全是诗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的人和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愫在什么地方,直至2013年《星星》诗刊2013年第11期(副刊)发表的《像割草一样割掉一场雨》中“要取下墙上的一把镰刀/ 该是多么困难/它的锈迹已经/  坚不可摧  ……已经父亲披蓑衣的影子/ 就会像疾风一样赶来”。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5-1-30 2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评诗人
同样充满了盎然诗意
欣赏学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5-1-30 2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割草一样割掉一场雨
诗语出人意料
细一想,可不真是那样吗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茉尔 | 2015-2-27 16: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从羊肠小道走出大山的男人,是无法抗拒大山深处的那种特有的时时涌动的“味道”,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能离开生活,用诗来怀念生活,也是打动人心底的诗,也是诗人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诗。一个为了生计而孤独打工的人,在荒漠的戈壁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在田间的弯腰劳作的亲人和那养育一家生活的几亩珍贵的薄田。“镰刀一生的思想/相当于父亲一袋烟的收获……紫色的苜蓿地/幸福的苜蓿地……就像三姐粉红的围巾/在午后的山梁上迎风飘荡”(《苜蓿地》)。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夏茉尔 | 2015-3-1 2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欣赏一遍。诗意的题目,深邃的内容,令人叹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力溪 | 2015-3-2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从羊肠小道走出大山的男人,是无法抗拒大山深处的那种特有的时时涌动的“味道”,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能离开生活,用诗来怀念生活,也是打动人心底的诗,也是诗人生活中感受最深的诗。一个为了生计而孤独打工的人,在荒漠的戈壁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在田间的弯腰劳作的亲人和那养育一家生活的几亩珍贵的薄田。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杭盖 | 2015-3-4 17: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先生的诗与其说是怀念和感恩生活,不如说是铭记和思考生活,诗从现实此岸出发却把我们带向现实彼岸,更含有一种哲学的思考对于一个诗人,内心的炽热与热情加之睿智的关注,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