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乡漂泊,每到过年,愈发思念故乡,想念故乡那浓浓的年味儿。 我的故乡陕南,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腊月里的集市越来越热闹。逢圩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各种卖年货的摊子边,人头攒动,除了买糖果蔬菜,还得买炮竹、蜡烛、年画和红纸,最后一定要记得买上几张彩色的丝棉纸。丝棉纸,纸质柔软的和现在用的卫生纸一样,却比卫生纸大的多,颜色有大红大绿和大黄三种,红色是最受欢迎的。 吃过三十早上的包子,家家户户就开始着糊灯笼了。那时候农村生活比较拮据,舍得买丝棉纸的人家是很少的。我们家大多数是用油光纸来糊灯笼。家里有一对祖传的木格子灯笼,将裁开的油光纸糊在灯笼的脊骨上,然后用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剪出须子来贴边。因为我喜欢画画,所以家人将布置年灯的事交给了我。糊好灯笼,去厨房找出点花馍用的颜料,用毛笔蘸着颜料,在灯笼上画出花鸟鱼虫,或者写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等祝福的字,灯笼就糊好了。将糊好的年灯挂在大门两边的钉子上,衬着新贴的对联,大门顿时喜庆起来。 小孩子们每年都会有机会拥有一盏手提的新灯笼。大表哥手巧,会用竹子做出各种式样的灯笼,我们叫“掐”灯笼。三十一大早,弟弟妹妹就扛着一枝竹子去找大表哥了。等弟弟妹妹将掐好的竹子灯拿回家,我已经糊完年灯,随手也就帮他们糊了。 除了年灯和孩子玩的灯笼,在陕南,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给祖先送灯。每家都存有十多只简单的木架子灯笼,三十那天和年灯一并糊好。陕南人非常讲究给祖先送灯的,让祖先坟园亮堂起来,说明后继有人。因为送灯,还闹出了笑话,镇上人缺柴烧,喜欢去乡下攀亲戚。那些乡下没有亲戚的,为了霸占柴山,就跑到我乡下来乱认祖坟。我们那里的人有个习惯,对于祖坟周围的柴山,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随便砍伐的。即使那块树林再好,如果有了别人家的坟园,也会自觉地给别人家留出来。他们乱认祖坟,为了表示虔诚,每到三十那天,需要翻山越岭,提前大半天从家里出发,才能在送完灯后,赶回家吃团圆饭。因此,那些孤坟的年灯,总是天不黑就点亮了,叫我们感到好笑。而我们住乡下的,总是吃过团圆饭才提着灯笼往各家的祖坟赶去。一时间,山山沟沟间,热闹起来,到处都是给祖先送灯的人。有些户簇比较大的,还会敲锣打鼓地组成一支送灯的队伍。 送灯的原本是男人们的事,但我们家女孩多,弟弟年纪又太小,只能是我和姐姐陪着父亲去送。我们家祖坟有两处,都比较偏的。每年送灯,我总是感到害怕,和姐姐一起畏畏缩缩地跟在父亲后面,磕磕绊绊地走在树林里。到了坟园那儿,还得先清理一下坟前的杂草,烧一堆纸钱。然后将蜡烛点燃放进灯笼里,在每座坟头挂上一盏。回来的路上,我总是战战兢兢问父亲:“坟灯不会中途灭了吧?”父亲忍不住回身看看。却说:“灭了就灭了吧,据说坟园点灯,祖先会跪着看的。”我更加害怕,常常想这是哪朝的规矩,要给祖先送灯,却让祖先跪着一整晚。 等我们回家,家里的年灯早已亮堂堂地了。站在家门口看,满山遍野都星星点点的灯光。大人们架起柏木柴,烤火守岁。小孩子们提着灯笼到处窜门,评论别人家的年灯,收获别人家的零食。 初一一早,各家人必须先去祖坟收灯,烧纸钱,打炮竹后,才能吃新年饺子。于是,各家坟园那里炮竹声声。正月里,年灯必须晚晚亮过十五。而送给祖先的灯只需要两次,大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十五晚上,十六一早收回来,就可以存放到楼上,等第二年再拿出来用了。 一年又一年,我在异乡的天空,像一只断了挂钩的灯笼,飘啊飘啊,找不到可以可以挂上去的门框。我感觉不到年的味道,而今回想起来,恐怕是是少了我亲手糊得年灯,少了那战战兢兢给祖先送灯的时刻,少了故乡淳朴的父老乡亲……
宁眸本名王春芝 祖籍陕西旬阳 现居江西赣州 赣州市作协会员 地址:江西省于都县长征大道马子口交通局家属楼一单元07号信箱 邮编:342300 qq:141028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