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涛散文随笔】东湖公园随性游
本帖最后由 运涛 于 2016-2-3 18:49 编辑我经常在陌生城市一个人随性而行,漫无目标,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就进去逛逛。在泉州闲逛时,看到顶着“中国名园”名头的东湖公园,园名题字的人是赵朴初,觉得应该是有故事的地方,就从西入口进去游览。 园门是石头的,现代建筑中带点儿古典风格,门前左右有两尊石狮,门上有楹联:“锦鲤含珠飞凤下田十里湖山舒望眼,玉球动石刺桐为郭千载风物入吟怀”;“州通各国口岸道如苍龙跨海,湖踞名城东门形似赤鲤吐珠”。 看了楹联这才恍然,泉州别名鲤城,东湖是鲤鱼的眼珠啊! 入了园迎面是假山石,假山石从顶端有流水如瀑布倾泻而下,形成小溪,小溪上面横跨一个小小的木桥,木桥旁是两头石象,取吉祥的“祥”之谐音,桥的另一侧是高大的榕树,一帮穿着统一校服的女学生在写生,我不必看她们画板上画什么,只要青春年少的她们在这里,就是一幅最美丽的景致,愉悦了参观的好心情。 棕榈等树木的腰身挺得很直,因为温度湿度的适宜,叶子都很大,黛绿如美女的长发,不过很多树上,挂了“台风暴雨期间,请勿在树下逗留”的警示牌,警示了我们不要看此刻安安静静、鸟语花香,台风过时,也是风起云涌、疾如雷电般摧枯拉朽的恐怖呢。 在树木之中,现一座“二公亭”,我还是先看楹联:“甲第破天荒永怀姜席二公德,人文夸海国迈步关山万里程”。这是唐朝的典故,二公的“席”是贞元间泉州刺史席相,他曾宴请闽地首次赴京赶考的欧阳詹等本地八名秀士于东湖亭,给予了考前激励。几年后,欧阳詹金榜题名,并且是第二名,同榜中有后来成为文坛领袖的韩愈,欧阳詹的名次还在韩愈之前,韩愈位列第三。二公的“姜”是泉州别驾姜公辅,被贬之前的职务则是宰相。欧阳詹是闽中学子登第的第一人,所以叫“破天荒”,衣锦还乡,为席相、姜公辅做《二公亭记》。二公亭就成为了泉州最早的名胜。 有一座晋安桥,是晋江市人民政府所捐建,因为晋江市与南安等七个市县由泉州市管辖,上级修建公园与个人家里父母建房是一样的,属于动土木的大事,无论父母多么家底雄厚,孩子照例要象征性出资的。出了资,情意到了,心才会安。 湖水之滨,一座亭子临水伫立,名为东湖亭,楹联是“满眼芙蓉欢客面,一湖秋日暖人心”,让人想到或许脱胎于元代张翥《南乡子·秋日湖上,赏水芙蓉》的词义,沐浴阳光,秋色照波明之中,享受花香,欣赏着夹岸芙蓉,萌生“我是仙家”的美好感觉,亭前的百鲤广场上,除了花坛,就是遍地的鲤鱼雕塑。鲤城,在古代,是泉州的别称,现在,却是市政府所在的行政区,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都设在今日的鲤城区。东湖公园落成,也位于鲤城区(一九九七年原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市辖区,此地划归丰泽区),鲤鱼的形象怎少得了?有一排高高的一间二柱的石坊,似表彰自古以来泉州的功勋、科第、德政的牌坊,一头通到了湖中,湖中有一些管道的头伸出来,应该是喷泉,晚上或许有别样的美丽。石坊下面,是一脉水渠,水渠中有彩色的鲤鱼,悠哉游哉。 水渠的前面是一组仿唐建筑,立有一块“泉州十八景东湖荷香”的石碑。 澄心亭、涵碧亭为这组建筑的左右门户,围成一个回形长廊,长廊中镶嵌着十六块历代与泉州有关的诗词,或是泉州人描写东湖描写泉州的诗词匾碑,如明代晋江人庄一俊是泉州考出去的进士,《过东湖莲花犹开》诗云:来往东湖十里程,田家几处不知名。客惊落叶城中下,人在荷花水上行。八月风光翻夏赏,一年景象报秋成。登临不觉停骖久,好听前村长笛声。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出任过泉州同安县主簿,写有《题九日山廓然亭》: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观天宇旷,俯叹尘境窄,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碧。闻公结茅地,恍复记畴昔。年随流水逝,事与浮云失。了知廊然处,初不从外得。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咏啸明月中,秋风桂花白。 宋代状元王十朋曾任泉州知府,写有咏《东湖二公亭》的诗:二公亭插芰荷闲,绿盖红装四面环。若把西湖比西子,东湖自合比东山。 宋代四大书法家中的蔡襄也曾任泉州知府,写有《题奉先院壁》诗: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登临谁会迟留意,门外尘埃去路长。 抗倭名将俞大猷则是泉州武将中的代表,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去世时好友黄吾野作诗《挽俞大猷》: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方。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明代与董其昌齐名,并称为“南张北董”的书画家张瑞图,也是泉州人,官做到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了,为自己的住所曾题诗:“筑室清溪曲,为园古道旁。苔痕侵户牖,云色上衣裳。牧笛依青草,渔舟隐绿杨。偶然幽意惬,搔首放歌长。” 清代丁炜有《欧阳石室》题诗:“仰止高贤在,荒祠百代余。松杉三径老,风雨一灯虚。韩李齐名目,瓯闽得第初。夜深探石室,仿佛见遗书。”则记述着欧阳詹与文坛巨子韩愈、李观当年同榜之事。 东湖古代的建筑遗迹,虽然被历史的潮水巨浪淘尽,但英雄的名声与精神,千古以来,从未曾泯没。这些诗词,就是明证。 泉州的兴盛从唐代开始,从东湖开始,此后名人辈出,逐渐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亦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其当时经济交通文化于国家的重要性地位一点儿不亚于今天的上海。随性的一次游逛,却找到了泉州兴旺之源头,我很是欣慰,没有白来这个地方。 东湖的名气很大也很早,但东湖公园却是一九九四年开园的新公园,所有的建筑,都是新建的,唯一古老的遗迹,就是东湖了,但面积也比古代缩水很多,唐代东湖面积为四十余顷,连晋江通东溟,层峦迭翠,湖波凝烟。现在的公园规模三百零八亩,其中水面一百一十五亩,仅相当于唐代的八分之一。不过泉州的城市,却在不断发展,虽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权重和地位不再是数一数二,但目前仍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十多年列全省第一,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一。 又见一石桥,名为螺阳桥,是惠安县捐建,莫非真的泉州每个县市都在这里捐建一座桥? 经过曲廊,我登上公园的最高建筑祈风阁,高为二十一米,坐落于湖水之上,入口如溶洞,沿石隙中的楼梯盘旋而上。因古泉州为海港,每当船只出海航行之前都有“祭海”之风俗,乃祈求一帆风顺之意,故名祈风阁。这座祈风阁只是一个象征物,倒从来没在这里为某次出航祈过风。 站立阁顶,此身犹被茂密的森林、碧绿的湖水所拥抱,远眺现代化的无数楼房,连绵起伏,顿时百感交集,好像千百里的风云兴起,烟霏雨散,好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奔来眼前,好像千百位的文人墨士,湖上嬉游。若可以在此祈求,那一定要祈求天佑泉州,更加繁荣更加辉煌,保佑多有赫赫之威的武将,捍卫中华家园的安定,保佑多有彬彬济济的国士,经纬中华复兴的大业。 下得阁来,曲廊上有一露天的亭子,也有一副楹联“月聚七星湖映月,亭依一水桥依亭”。用的是宋时在东湖建波恩亭,湖中垒土七墩,如星斗,遍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胜概的典故。近年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开句所唱“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与“星湖荷香”中指的“星”是一致的。我来时,正是十月末,莲叶尚可见,荷香却闻不到了。 沿一千米健康步道信步而走,悠闲的游人或独自懒懒地倚柱小睡,或年轻夫妻携带推车、怀抱幼儿寻觅湖中的游鱼,或是三三两两与我一样在健康步道上呼吸森林里新鲜的空气。 我怕出门辩不明方向,找不到回去的路,所以沿来时的道从西门出来,发现里侧的门柱上也有楹联:清源峙鼎看双溪汇合三台叠翠,紫帽加冠有四思踵至五眼连开。清源山、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中最出名的两座。《峙鼎格》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形式,《跳加冠》是泉州高甲戏的一个著名剧目。 于是有些明白,东湖公园是展示整个泉州市文化风格地理面貌的窗口,一切的景观,一切文字的口气都是以泉州市为立足点的,不了解泉州,就会看不懂有些文字;反之,即使只看了东湖公园,泉州市的很多文化,也会有所知晓。出门时,就顺带又向游客推荐了清源山、紫帽山两处景观,《峙鼎格》、《跳加冠》两种艺术杰作。“双溪汇合三台叠翠”与“四思踵至五眼连开”,究竟是何处美景?我真的想不到了,随手拿手机上网百度,也无结果,那是我对泉州深入得还不够,没有发现,就只能期待再次来了解了。
泉州的兴盛从唐代开始,从东湖开始,此后名人辈出,逐渐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亦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其当时经济交通文化于国家的重要性地位一点儿不亚于今天的上海。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2-3 19:48
泉州的兴盛从唐代开始,从东湖开始,此后名人辈出,逐渐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谢谢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