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坚守 ——读刘醒龙的《天行者》有感
周末,坐在阳台,享受着午后暖暖的阳光,拿本书细细的品读安静、惬意。刘醒龙的《天行者》,拿起书我就没放下来,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让我如此痴迷的看书还是上中学的时候,《天行者》将我拉回到读书时代。熬夜看完已是凌晨,放下书,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被书中主人公为爱坚守教育事业,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乡村教师,虽然已不再是民办教师,可他们的工作生活,我们关注的有多少呢?内心深处突然对乡村教师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对自己当初放弃教师职业产生了怀疑。 《天行者》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基层、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乡村民办教师为题材,以我国偏远山区的一所遇雪封山、遇雨断路、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区小学为重点,围绕着一直默默坚守教育的三位常驻民办教师以及分批来任教继而又转正出去的民办教师和支教的大学生为主要人物,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生动描述了乡村民办教师的心酸教书历程,深刻刻画了过去一代代乡村民办教师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不计回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几位民办教师每次为唯一的转正指标从刚开始的互相争斗到后来的相互谦让,各自内心的变化以及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升华,无不让我为之感动。几位乡村民办教师,以校为家,一切为了学校同甘共苦的精神,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楷模,一座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丰碑! 转正,一直是乡村民办教师甘愿奉献一生的最终愿望。他们一直默默的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适龄儿童,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着转正指标。明知道希望渺茫却不甘放弃,在每一次激动的兴奋之中点燃希望之火,又在被无情的冷水泼灭后的悲愤痛苦之中度过一年又一年,转正的星星之火总是在遥不可及处闪烁,只要有火星,他们始终相信希望总还在。有些人几乎在付出中等待了一生也没有结果;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就像书中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老师。生性好强,不愿服输的明老师,在生完小孩后不久赶着去县城参加转正考试,因没有桥而趟水过河赶到考场却也倒在了考场,从此便一病不起,常年卧床,却也不甘死心,直到听到转正消息后才含笑九泉。 民办教师是老师更像是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比父母更高,更不愿意任何一个有前途的孩子辍学。山区小学因为人少每两年才招生一次,有些孩子为了赶上学就早一年,否则就要晚一年上学。家远不能走读的孩子们只能住校,说是住校,其实就是住在学校,吃在老校长家,父母随便给老师带点油、菜或者面粉。老师们不仅要管孩子们学习,更要管孩子们的吃住和安全,年小的还要帮忙穿衣、喂饭、缝补衣服。每到周日,老师们分头到学生家把学生们接到学校,周五放学后,再分头将学生依次送回家,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推迟开学的时候,老师们还要登门一家家通知,村民们的读书无用论经常鼓动孩子们退学,老师们还要上门苦苦哀求,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偏远山区小学生日后参加高考实现零的突破,作为老师也就心满意足,不求回报、不求感恩。就像余校长所说的“我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村办小学、民办教师,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要看村长的脸色行事。因为,工资待遇不是“全额”拨款,乡教育站发一半,村委会支付一半。于是,本就很少的待遇还要拖欠工资就是常有的事情。最艰难的事情就是到村长家讨要工资和学校的维护费用,吃闭门羹、看脸色甚至放狗咬就在所难免。费用要不来又不能眼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上课,孙四海老师贱卖了自己种了三年的窖茯苓、老校长拿出了自己为儿子读高中攒的血汗钱;为了不让穷苦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辍学,老师们替孩子交垫付学费更是常事。 作为同事他们是乡村教师,作为村民他们又都是同乡。几十年共事使他们情同手足,那种兄弟情深岂非语言能够表达,作者通过他们对待转正指标的渴望,有指标了又不能一同转正,每个人的喜悦都不愿建立在另外两个患难兄弟的悲痛之上,为我们刻画了民办教师之间才有的师者之真情。如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在哪还能找到如此的老师呢。一个指标决定一个教师的命运,改变一个教师的一生,他们何尝不知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 一个山区乡村小学代表了当年一个群体的现状,为我们折射出当年几十万乡村小学民办教师的艰辛。如今,也许乡村民办教师不复存在,但曾经的过去我们不能忘怀,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去感谢那些曾经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乡村民办教师,为他们为爱坚守,为事业坚守的那份执着而感动,愿如今的他们生活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