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风 发表于 2016-6-6 05:50:11

【竹风散文】太宗山底御杏

本帖最后由 竹风 于 2016-6-6 05:56 编辑

《太宗山底御杏》
      距离袁家村一公里多的北边有一座山,九嵕山,山根有个山底村。这个村盛产“太宗御杏”。6月5日下午,摄影师李金星战友和我一起顶着烈日,兴致勃勃走进山底村进行实地采访。
    果农们全家出动忙着摘收御杏,前天一场暴雨,导致不少御杏落地,给果农们造成严重的损失。不很宽敞的村村通公路上车水马龙,有不少游客前来果园买杏。我们走到好几家果农门口,他们都很热情让我们品尝御杏。他们利用网络销售,把摘下的御杏精心筛选,装箱,用快递营销到全国各地。


    “太宗御杏”早已成为山底村的品牌产品,果农们很自豪地告诉我们,经常有记者前来采访,电视和广播天天都在播放着他们的御杏广告。我们说明了来意,果农们让我们直接去村委会,有值班的村干部可以向我们详细介绍御杏生产情况。村委会坐落在泉水沟西边的半山坡上。我们走到村委会门口,所有大门全都上锁。正好旁边的果园里有一位老者,我们便走上去向他打听村干部家住何处。他告诉我们今天是周末村干部不值班,想知道啥可以直接问他。
    老者先是仔细看了我们胸前挂的胸牌,得知我们是走丝绸之路的中哈国际文化交流团,他便开始向我们热情讲起御杏的来龙去脉。老者姓张,今年74岁,大我一轮的马。很健谈,他说只要是前来采访的记者,村干部都带着来找他。我们很庆幸遇到他。张老哥告诉我们,唐太宗李世民修建陵园时,这儿就是皇室的御果园。御杏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这儿的水好,泉水沟的圣泉水浇灌果园;再就是地好,这儿的土质上层是黄土,下层是黏土;再还有这儿的地形好,背风向阳。张老哥说他这些年也去了全国好多盛产杏子的地方,对比之后都不如他们的御杏好吃。尽管都很甜,但缺少的是他们御杏的玫瑰香味。他们的御杏不但是甜,还有奇特的香。
    他告诉我们整个村目前只剩下四五棵百年老杏树,其余树龄大都为三四十年。他还让我们尝了他家的御杏,确实特别的香甜。张老哥给我们又介绍了泉水沟的圣泉水,他说史书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利用圣泉水浇灌农田。圣泉水来自山缝之间,早年人们希望泉水更旺,就用炸药去炸山岩,结果泉水反倒小了。再没敢去乱炸,原来泉水是从山岩缝里喷涌而出。以前还有人工开凿的引水洞,他们小时候还进去看过,洞很深,很恐惧。如今村上新修了引水渠,还有一米三宽的水泥路。泉水得以保护。我们很想去圣泉看看,他告诉我们就是一公里地。
    告别了张老哥,我们俩沿着泉水沟向圣泉走去。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幽静的山沟,郁郁葱葱的杏树林,飘香的御杏。平展的水泥小路,路旁的水泥小渠流淌着清澈的圣泉水,我们犹如走进仙境。迎面走来三五成群的游客,还有年轻的伴侣,看来他们也是来参观圣水泉的。
    圣水泉在深山处的一个山岩里,一根长长的水管,一座铁笼子,把泉眼保护的严严实实。水管一头伸向泉眼深处,一头引向水泥渠。我们俩展开随身带的红旗站在圣水泉口拍照。返回的路上,我们又走进张老哥说的两棵百年老杏树前,请一位漂亮的姑娘帮我们拍照,一棵老树叫“御杏王”,另一棵老树美名为“杏福树”。它们用百年沧桑见证着“太宗山底御杏”的兴旺发展,见证着山底村人依靠御杏走上富裕之路。这一切又是山底村人精心保护生态的丰厚回报。我耳边又响起唐太宗的诗句“四时陵园山滋润,千古梅杏水流长”。
   唐风明礼古驿,是官厅村的文化根底。圣泉、御杏,乃为山底村的福祉。袁家村作为我们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们却在它的邻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撰稿:查新年摄影与相册制作:李金星(201666清晨4点48分于礼泉县袁家村)   


罗凤霜 发表于 2016-6-6 06:55:51

唐风明礼古驿,是官厅村的文化根底。圣泉、御杏,乃为山底村的福祉。袁家村作为我们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们却在它的邻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翔鹰 发表于 2016-6-6 09:59:09

来赏佳作!问好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风散文】太宗山底御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