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 发表于 2016-6-23 19:49:53

【木林随笔★历史】因举周鼎而闻名于世的秦武王


我们准备谝的这个历史人物秦武王,他可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举鼎牛人,他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力能扛鼎,虽然字面意思大体相当,都好像是干了一件类似的事情,但此鼎非彼鼎,实际意义却是天壤之别。霸王是为了举重,展示个人力量;武王是为了宣示,展示秦国强大。从这一方面来讲,武王还是要比霸王更英明、更厉害。说到这里,咱们还是从“鼎”和“问鼎中原”这个词开始吧。在我国的古代,鼎这种烹饪的器具,因为祭祀而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是不能随便铸造的,就像我们今天的钞票那样,只能由国家来铸造,象征意义重大。“问鼎中原”这里面的“鼎”,专指的是传说中古代夏禹铸造的九鼎,据说是大禹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以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古九州为名,且载有相应的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没有重量记载。夏、商、周三代都以九鼎为传国重器,它代表了九州,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只能为得天下者所据有。而“中原”,专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泛指疆域领土,在古代,中原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华夏大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周室大臣王孙满告诉他:“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由此,我们的第一个结论就出来了,秦武王就是在走楚庄王的路子,只不过他的步子迈的更大,以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周天子对秦国的尊重和重视,让秦国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之上。自从三家分晋后,使得还对名分有所顾虑的中国人迅速认同了“成王败寇”的强盗逻辑,从此,中国人开始看重实力和权谋,各诸侯国竞相称王,强权者可以用实力换来各种名分,给自己杜撰出各种各样的名分,历史变成了胜利者的历史,说起来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做起来却尽是卑鄙和龌龊。说话有没有分量,靠的是实力,实力又怎么体现,靠的是军队,军队又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用来揍人的,要么让别人不能将怎么样,要么就是将对方打服、打垮或者彻底消灭。美国今天为什么这么牛,道理是相通的!丛林法则,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在强敌环伺下,军事强大是硬道理,各个国家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是尚武的,好力也是秦文化的传统倾向。史载,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这斗力就是举重,在古代也叫翘关、扛鼎,是中国古代军中最为流行的训练士兵体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位天生神力、豪气冲天的秦武王,肯定是当时秦人发自内心,像神灵般崇拜的超级偶像。量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形成质变的,国力的积累,也是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大,但到武王时代,终究还没有形成能一统天下的实力,秦武王他也只能是实现秦国一统天下的中间接力者。面对六国合纵之谋刚被打破,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节点,他能不失时机地东进中原,在没有重大失误的前提下,完成了他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问鼎中原”是各国诸侯们心中的一个梦想,更是这个有为君王的抱负和追求,也可能是武王他对父辈遗志承诺的兑现。早在秦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让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张仪前言。于是他用魏人甘茂,固守“息壤”之约,强攻韩国宜阳,终于打开了周都洛阳的门户。历史的转折点来了,历史中最有戏剧性的举重表演开始了。历史中有太多的不真实,司马迁写《史记》时都说,他就是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在略考证其事实,然后综合它们的始末,进行整理。对于举鼎这段史实,后人在史料记载中的也有很大的出入,有人说秦武王在与周赧王饮酒的过程中,故意提出要借周天子的九鼎玩耍的要求,天子也可能笑颜相激,想让其出举鼎出丑,拿来了九纹龙鼎,武王在举的过程中失手,因流血过多丧命。也有人说是秦武王没有有朝见周天子,就自己直接到太庙去看鼎等等。真正原事实已经说不清了,我们也无法探知得更多,就取一个类似中庸的,有喜剧性的说法,来试着还原以下那个令人天地皆失色的历史时刻。在周室太庙,秦武王逐个的查看了九个大鼎。当看到看到雍州鼎时,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回头问任鄙、孟贲(bēn 勇士)道:“你们二位,能否举起此鼎?”任鄙推辞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孟贲笑道:“我试试。”于是用两根粗绳系在鼎耳之上,伸开双臂,套入绳索之中,狠狠喝道:“起!”那鼎离地半尺,重重砸在地上。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眼眶流血。秦武王笑道:“虽然勉强举起,也太费力了。你既然能举动,难道寡人举不动?”任鄙进谏道:“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秦武王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更用大带扎缚其袖。任鄙拉着他的袖子苦苦劝谏,秦武王大怒道:“你自己不能举,难道妒忌寡人之力吗?”任鄙见秦武王发怒,不敢再谏。秦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将两臂套入绳索中,想道:“孟贲勉强举起,我偏要举起再行走几步。”于是尽平生之力,屏一口气,喝声:“起!”那鼎亦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时年才23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阳。据说,武王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当时不举,该有多好!”看到这里,又不由得我们不迷信那么一点点,王孙满的危言耸听,在这里成真了,天意不到亡周时,秦人尚未命配天!在历史记载中,秦武王没有品行坏这一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虽然在位仅有四年时间,但他却没有让光阴虚度,依然是那么的奋发有为,他重武好战,平蜀乱、伐义渠、拔宜阳,置三川(泾河、渭河、洛河流域),明窥周室;通过外交,稳住了周边,设丞相,解决权臣,对秦国的扩张进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说,贾谊《过秦论》中“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六世,就包括有秦武王,这也算是给他个人功业的肯定。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为他的这一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被后世尊称其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他绝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顺便再扯个闲话,咸阳塬上的武王陵,一直相传为周武王墓,2007年陕西考古成果推翻了这一说法,认为有可能是秦武王的墓冢永陵。那就是说,秦武王可能在周天子的陵墓之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通过占墓穴讨鸿运的方法,让嬴氏后世沾上了龙脉风水的光,使处于西陲的秦国由一个毫不起眼的诸侯小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可能需要从另一个角度再来解读这位秦武王了,后世的嬴氏子孙们也真应该谢谢他的这位老祖宗了!读完关于秦武王的有关历史记载后,我自己也有感而发,在本文即将结束之际,胡诌乱编了几句,敬献给我们这位伟大的秦武王:世人都笑举鼎蠢,谁懂背后英雄心;自古英雄皆寂寞,岂愿笑里苟且生。
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个人)
个人简介:木林随笔,陕西蓝田人,十年从军十年警,没想富贵没变仙;闲读史书心性养,信手涂鸦莫笑话。

邓仲祥 发表于 2016-6-23 20:13:36

世人都笑举鼎蠢,谁懂背后英雄心;
自古英雄皆寂寞,岂愿笑里苟且生。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6-23 20:42:36


木林随笔 发表于 2016-6-24 09:10:45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6-6-23 20:42


谢谢老师厚爱,我会继续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木林随笔★历史】因举周鼎而闻名于世的秦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