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雨原创】试论当下新诗创作发展的趋势
当下中国新诗的现状,仍呈现边缘化的不利局面。所谓“边缘化”,指相对的中心地带而言。就文艺而言,譬如中国古代戏剧和小说,在宋以前,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戏剧与小说这两种文体发展成熟,比诗歌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愉悦形式的丰富多样,进一步促使了戏剧与小说的文体成熟。而到了明清,受到社会需求的尊重,繁荣起来,取代了诗歌的霸主地位,转换到了文学中心地带。自古以来“诗言志”,因此人们心目中,诗歌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它才能立于的文坛的主导位置。正如钟嵘所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国,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入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即使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也是主力军,《女神》是新时代的号角。冰心的《繁星 春水》致使“冰心体”在当时盛行,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月派,现代派,象征派,等诗歌流派百花齐放。建国前后,九叶派,七月派,等诗歌流派各领风骚。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朦胧诗、前卫诗,炫人耳目,昙花一现。然而到了现在,由于大多数人热衷于影视娱乐节目的欣赏,使得叙事文学空前繁荣,新诗离开了文坛的中心地带,走向边缘化了。这当然是外部原因,客观因素,却致使新诗创作与研究的队伍在日益缩小。诗歌,这种高贵的文体,是直接关注人的精神、情感与意志的文学种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存是亡,形势极其严峻。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新诗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刊物扩版:2002年《诗刊》率先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以名家名作为主,下半月刊则向青年诗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诗刊》改版后的当年比往年多发表作品约2000首。随即《星星诗刊》在下半年也改为半月刊。其他专业诗歌杂志如《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诗林》等,也十分活跃。此外,《作家》、《山花》等综合性的文学杂志继续坚持开办诗歌专栏,山西《大众诗刊》和甘肃《敦煌》等新诗刊的加入,也都为诗创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民刊逐步发展壮大:民间诗歌刊物也是诗歌创作的一块重要阵地。2000年5月17日,作为“70后”诗人主要阵地的民刊,诗人沈浩波、李红旗、朵渔创办了《下半身》杂志,不久即以之为中心,形成近期反响较大的诗歌派别。此外,像北京的《新诗界》、《诗前沿》、《观念》等计有数十家之多。3、网络诗歌蓬勃发展:与大陆目前公开发行的10家左右的诗歌报刊相比,诗歌网站的数量及其吸纳的写作者、阅读者的人数是惊人的。可以说,在新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中,网络诗歌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远远超过了纸媒诗歌。4、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势头:(1)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治的、军事的和一般社会生活事件,如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保钓、南海问题,建党、建军等国家节日,以及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等,不仅引起了报告文学作家和小说家的普遍关注,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心灵。(2)对生存体验的关注。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十分重视个体的生命经历和生存体验的创作追求。无论是标榜“知识分子写作”,还是标榜“民间写作”的诗人,抑或是在二者之间,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诗人,无一例外地都把个体的生命经历和生存体验看做是诗歌创作的主要精神资源,以引发生命的战栗和心灵的震撼为诗歌创作的最高目标,以个体、生命、存在为轴心。(3)对本土经验的关注。这种关注包括本土的生存的经验、文化体验和话语资源。经过了诗歌界的自我反省,诗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逐渐由西方转向东方,开始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中,去发掘和起用一些淹没已久的精神资源和话语资源,通过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今天诗歌创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艺术要数。为尽早扭转新诗在当前所遭遇的不利局面,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心力,结合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一些相关参考文献,我认为,当下新诗想走上健康发展之路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新诗的现实主义导向。新诗必须正视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改革要首先改革内容,敢于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描写人民群众为幸福生活奋斗的过程,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发展的矛盾,要抒写人民群众的情怀,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改革与创新,讴歌伟大的中国梦。即使一时不能发表,不要着急,歌德《浮士德》写了六十载,左思《三都赋》写十二年。要相信社会在前进,历史对于任何人都是十分公正的。(二)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新诗创作要努力学习继承传统诗歌中的优秀成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现在很多诗人以第三代或后现代派自居,自认为是时代先锋和前卫面孔,其诗作与当下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内容与形式上,都令人民群众难以接受。长此以往,诗人与读者面前的鸿沟加深,距离拉大,自然诗歌就难以繁荣了。因此,我们在创作精神上,要向古代的优秀诗人学习,学习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深入生活,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习他们的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诉求。还要学习自《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以来的优秀的创作方法与表达技巧,自觉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而且还要学习借鉴外国诗派,吸取后现代派诗之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走自己的路而上下求索。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新诗的市场,回到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去,这是走出边缘化不良倾向的重要途径。其手段之一是坚持倡导新诗格律化,以疗救目前新诗创作中的无韵无味的通病。这样作的好处是:1、能纠正当前新诗界的反结构、反韵律的歪风,更要纠正诗人无德,好诗失准的弊端,戒绝对奇谈怪论的炒作,为新诗找回人气;2、使新诗能够朗诵或演唱,逐步向流行音乐靠拢,让诗歌被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广为传颂,找回失去的市场,让诗人的得到应有的回报;3、开创新的诗风,风清气正,诗歌创作才有存在的意义,诗歌才有恒久的魅力;4、加强论坛、微群的管理,让相关网站再赚足人气的同时,也要注意回报诗人,否则,连一口水都喝不上,谁还有热情去写诗。(当然,诗穷自工,任何时代都不乏有所担当,克服穷愁潦倒的生活艰难,用心创作的诗人。)流行歌曲与高科技结合得很紧密。新诗向他们学习,可以搭乘音乐翅膀,飞向广阔市场,挽回新诗的颓势;而因流行歌手及其歌词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其创作歌词的支持者,限于水平,许多流行歌曲,千篇一律,口水化,缺乏应有的意境深度与艺术性。如果有水平高的新诗人能为流行歌手写出一些好诗,进行演唱,势必更加扩大与流行歌曲的阵地与声势,取得双赢。这种情况若能重新出现,则是能把新诗推向广阔市场、走出边缘化误区的好途径。多创办与开辟一些发表诗歌的阵地,尽量争取多办一些刊物,刊号受限制则多设立些新诗网点,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参加一些诗歌活动。诗歌的定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诗歌的标准,即诗歌之为诗歌的基本元素,却轻易不能加以否定或“颠覆”,可以把尺度理解为诗歌中变动的因素,而把标准理解为诗歌中不变的因素。就诗的标准而论,它在语言的提纯、想象力的持守及对生活的诗意发现上具有自己规范性的要求。这三项元素依然是当代诗歌基本而重要的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好诗与坏诗、真诗与伪诗之间的本质性区别。综上所述,新世纪中国新诗沉寂与生机同在,困境与希望共存。所有执着于新诗创作的中国当代诗人应端正自己的诗歌创作态度,去掉于诗歌艺术发展不利的浮躁和功利心态,以一种必要的严肃与纯粹态度来从事诗歌创作,同时以一种开阔的包容世界优秀诗歌的胸怀,虚心吸纳西方优秀诗人的宝贵艺术经验,潜心于综合性或集大成式的诗艺创造,正如一位新诗研究者所指出的:“21世纪中国诗歌需要在诗人个人化的本体创造的基点上找回现代汉语诗性的形式本体,并且在创造与西方和世界诗歌艺术对话的语境中展示出光色。”惟有如此,21世纪的新诗才有可能重新迎来振奋人心的发展前景!
何心雨,本名魏晓鸣,陕西淳化人。中国散文协会写作中心会员,陕西文化网艺文社会员,咸阳诗协会员,江山网签约作家。 坚信“文艺是心灵的创造”,因此我愿与读者分享诗歌世界,开启心灵之旅。
诗歌,这种高贵的文体,是直接关注人的精神、情感与意志的文学种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存是亡,形势极其严峻。 有同感吗,有好诗吗?有叫得响的诗人? 拜读老师哲理美文,遥祝笔丰安好! 诗歌,这种高贵的文体,是直接关注人的精神、情感与意志的文学种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存是亡,形势极其严峻。 拜读老师哲理美文,值得思考!遥祝笔丰安好! 推至首页,共赏! 学习佳作,问候老师。 您的此篇佳作已被《西部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西部文学微刊)第746期采编,手机“扫一扫”,分享您的作品。
感谢各位文友的挚爱,我会努力创作无愧大好时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