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1-4)。陈学书
读 鲁 迅陈学书
1
鲁迅的文章被大量地“请”出中学教材,我无话可说了;细想一下,我心中有一种悲哀之感。我为我们民族,特别是为青少年一代感到悲哀。
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她的下一代, 如果没有一点血性的话, 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很难在世界上立足的。 因此,我们要培养的下一代,就要像鲁迅那样,有一点“韧”的战斗精神,有一点儿血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民族、国家的脊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谈得上有复兴的那一天!
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文学、思想大师。在二十世纪中,是任何中国作家都无可比拟的。他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还有大量的书信、校勘,乃至文学理论著作,为我们筑起了一座著作的长城,树起了一个个的丰碑而流传于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崇高的地位。
鲁迅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在杂文上,而且在小说上;无论是诗歌创作上,还是文学研究上,都达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家们无可企及的地位。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一直到现在,都是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硕士们,或文学研究者的必读教材、经典。并且,我们国家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许多观点,都一直是沿用的鲁迅先生的观点。关于这一点,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另一位大师级人物茅盾先生,都是推崇备至的。因为茅盾先生的许多文学评论文章,都自觉的引用,或继承、发扬了鲁迅的这些观点。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铁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我们更不能忘记,鲁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始终保持着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无请嘲弄、鞭挞,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爱戴。他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他对鲁迅也是由衷热爱的。
鲁迅在一九1936年10月去世以后,当时的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延安中央苏区,进行了全党、全军、全民的悼念活动。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并致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希望对鲁迅先生进行国葬。其要求的规格之高,古今中外,楷模能例外。 从这里我们可要知道,毛泽东对鲁迅为什么的如此尊重、推崇?
对此,我细心地思考了一下,终于得出了重要答案。那就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都经历了这一伟大的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他们深知,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伟大贡献,以及他对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淋漓尽致的揭露、鞭挞; 对国民劣根性的 解剖、批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是“怒目金刚”式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对人民中的落后和愚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诤”的,对人民,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他的心,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弱者,始终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把自己与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鲁迅精神的可爱之处。其铮铮铁骨,其赤胆忠心,真是皇天可鉴。
这就是鲁迅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贡献。这是林语堂、梁实秋等人永远无法比拟的,不可企及的。不管我们今天怎样抬高这些人的历史地位,但是,无论从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上,还是从其人格魅力上,他们都是不能和鲁迅相比拟的。更不要说,像周作人这样的变节分子了。
2
鲁迅在我心中永远是这样一种凝固的镜头:清癯的面容,眼睛不大,但目光如炬,似乎随时都流露出了他那种“韧”的、对敌人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紧抿着的嘴唇,上唇挺着短短的硬扎的、黑黑的胡须,又似乎正在把黑暗的世道咬碎;一寸左右长的寸板头,也是硬硬的,自然地流露出了他斗争的锋芒;两道浓眉,呈现出“隶”体字形,横卧在那炯炯有神的双眼上,更加显示出他与敌人的不可调和性、斗争性。
据到过鲁迅纪念馆的人说,从鲁迅穿的那件长衫来看,他的个子,最多也就在一米五五左右,然而,就是他这样的一个小个子,却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个伟丈夫、美男子。受到了众多女性,特别是青年知识女性的青睐,他的夫人许广平也是这众多女性之中的一位。
与此相提并论,鲁迅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冠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称号,尊称他为“民族魂”。因而,在他1936年10月在上海去世时,无论是政府高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来为他送行,上海一时万人空巷,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泪流满面地来送别自己心目的亲人。
我的双眼中,再一次的浮现出了:他穿着一袭长衫,脚蹬布鞋,从他的家乡绍兴走出来,到日本仙台高等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了医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害死的人。
使他特别受到刺激的,是他看到了如下的一幕:那时正是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军队抓住了作为充当俄军间谍的中国人,正用酷刑处死这几个同胞。围观的另一些同胞,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在那里乐得哈哈大笑而高兴、欣赏。这就使鲁迅意识到,要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比医治他们的身体更重要。这样,他就弃医从文了。
这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志向选择,自觉地把自己与中国的未来和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竟然放弃了自己早先立下的志向要学医,以便解救像父亲一样被庸医害死的人。对比之下,大我与小我的境界就泾渭分明了。
我曾经看见一篇文章,说这是后来的鲁迅为自己涂脂抹粉的表现。这简直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试想,凭鲁迅的天资,学医有成后回国,在当时,那是一个多么找钱的职业。他何苦要手持一支笔,面对青灯、白纸?
从日本回国以后,他回到他的家乡绍兴,做了一个中学教师,不久,他就“北漂”到北京,谋求更大的发展。到北京后,他把自己自觉地置于陈独秀、李大钊的麾下,听从他们的调遣,写出了“听将令”的文学,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极为崇高的地位,他也成为了“五.四”最伟大的先驱之一。
在《狂人日记》中,他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吃人”和“被吃”的历史,从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先生所说的“下一代”,就是青年一代,祖国的未来。可见先生思想之深,眼光之远。而他对中国历史的透辟分析和概括,又是那么的生动精确。在这一点上,在“五.四”作家中是无出其右的。
在《阿q正传》中,他用万般的仇恨,鞭挞了投机革命,吃里扒外,道貌岸然的“假洋鬼子 ”;同时,他用“哀其不幸,怒气诤”的心情,批判了我们国民落后、愚昧、麻木而不觉悟的劣根性。这种思想,在他的《药》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这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伟大之处了。
在北京时,他为“三.一八”烈士的勇毅而高歌赞扬,对段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予以揭露批判。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先生用诗性的语言,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如下的文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茫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茫的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其目光的犀利,思想的深邃,历史的反思性,如投枪,似匕首。永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斗争的光芒。哲理的思辨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及。
鲁迅的精神在这时候,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他的精英阶层。他的作品,温暖着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这包括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何叔衡等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每一个二十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都以读鲁迅的文章为骄傲而自豪。
他南下广州,在那里,他瞻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的遗迹,感受的了中国人的勇敢和他们的坚毅;东北去了济南,东到了上海。从1927年10月一直到1936年10月去世,先生都一直居住在上海。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上海的10年,这期间,鲁迅无论从创作上,还是革命、思想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位进化论者,变成了一位唯物主义者。铸就了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十年。并且,与很多共产党的重量级人物,如瞿秋白。陈赓、冯雪峰、茅盾等人都有过极为密切的接触、交往。
我们知道,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虹口建立,这就是“左联”。党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去同鲁迅先生商量左联的成立事宜。鲁迅先生不但全力支持左联的成立,而且亲自参与了左联的创建、组织、领导工作。
左联的成立,为党在国统区争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扩大了党在当地影响;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吸引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鲁迅同共产党的领导人瞿秋白、冯雪峰、茅盾等人成了生死相依的战友、同志。而鲁迅本人,也成为了左联一面最光辉的旗帜。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鲁迅先生紧紧相连的。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左联。左联的方向,就是鲁迅的方向。
3
那还是1932年夏秋之间。
瞿秋白与鲁迅初次见面。不久以后,瞿秋白和他的妻子杨之华再次去看望鲁迅先生。共同的爱憎,共同的情操,水乳交融的思想观点,使他们结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
他们一道编译文章,把它介绍给中国有良知的读者,共同 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瞿秋白写的《王道诗话》、《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等文章,就有意地模仿鲁迅的文笔。鲁迅请人抄写后,用“鲁迅”自己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而无人能够看出是瞿秋白的文章。一直到现在,《鲁迅全集》中有两卷几乎都是瞿秋白写的文章。对于他们两人的这种友谊,鲁迅先生是十分欣慰的。他曾写了一副对联来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世以同怀视之。”此足可见他们友谊的真挚,情谊的深厚。完全是同志与战友的关系。
再有就是他同陈赓大将的接触。
据陈赓大将1956得年回忆:也是1932年,也是大约在春夏之际。
陈赓大将在上海秘密养伤期间,党中央利用陈赓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参加了中央特科的工作。在曾与鲁迅先生早就有所接触的冯雪峰的安排下,鲁迅先生与陈赓见了面。陈赓大将给鲁迅先生谈到了中央苏区,红军的发展情况。鲁迅常常露出欣慰而满足的微笑。
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就把鲁迅看成是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同志。在那天,鲁迅先生的兴致很好,特意叫自己的夫人许广平做了许多菜,他们边吃,边谈。陈赓还特意给鲁迅先生绘制了中央苏区的战况形势图。
对于这幅图,鲁迅特别珍爱,一直保存到他去世都还完好无损。对于这次会面,陈赓大将和冯雪峰先生后来回忆,是极为秘密的,是当时党中央管特科的周恩来特批安排的。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如此之亲密。那就是同志、战友的关系。
深知这一段历史的人,对下边这个事实应该是不陌生的。
那就是方志敏在1935年8月6日被杀害以后,他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这一部书稿,是方志敏在生前特别嘱托他在狱中的狱友胡逸民转交给当地地下党组织,再由地下党组织辗转送到上海,再转交给鲁迅先生。这就更证实了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对鲁迅先生的由衷爱戴。后来,方志敏的这部书稿,果然由鲁迅先生完好无损的交给了当时上海的党的地下组织。
鲁迅先生的这一大手笔,使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使它成了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红军早期军事史,以及当时中国国情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此,鲁迅先生功不可没。这才让《可爱的中国》在现代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先生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就是这样,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读过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在他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这部长篇纪实中,曾经写过一个情节:蒋介石曾经给戴笠讲,叫他不要动鲁迅先生一根毫毛。如果动了鲁迅先生一根毫毛,他要找戴笠算账。戴笠说,校长,他老骂我们,怎么办?蒋介石回答,他要骂就让他骂,我们还是要把他养起来!
对这事,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还是从蔡元培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鲁迅就在国民政府中,挂了一个教育部基教处处长的头衔。而对这个头衔,他可以不去上班的,而每月要从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取三百块大洋的俸禄。
再加上他不断地到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地的大学讲课,每一节课是二、三十块大洋,而鲁迅发表在如《申报》、《太白》、《现实文学》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当时按不少于8块大洋的标准付给他稿费。我们再考证一下,一块大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按60元人民币来兑换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算出我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正因为如此,他在北京、上海这两地才能够各自都买下一栋别墅,就是现在这两个地方的鲁迅纪念馆所在地。由此可见,我们的鲁迅在那时完全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阔少了。
我们把历史的眼光放开去,再聚焦在中国现代史这个特殊的光圈里,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盯着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大人物们,追寻他们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用一种新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或许对我们民族,以及对我们的人生,都不无裨益,不无借鉴。
1934,在中央苏区。毛泽东与冯雪峰是情谊深厚的朋友。
有一次,冯雪峰与毛泽东主席谈起。一个日本友人说,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另半个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后哈哈大笑,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主席,鲁迅读过毛的一些诗,鲁迅认为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有“山大王”的气慨。毛泽东听后,再一次哈哈大笑了(《当代》.2013年第5期.王培元《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这就是20世纪的鲁迅,与当时几位大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总的说来,他们是惺惺相惜,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4
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
他出生在中国内忧外患、集贫积弱的年代。
青年时代的鲁迅,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以及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他到日本仙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医,由于受到我们前面所说到的,日军杀“俄军间谍”事件的刺激,毅然弃医从文。1909年,他从日本回国。
鲁迅正式捣弄文学的时间推算起来应该是在1910年以后,到1918年5月15日,周树人先生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5号上,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即可以算是现代文学史上白话的开山之作,又可以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它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民族在文化、思想史的发轫之作,它吐尽了国民几千年被愚弄的苦楚。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的高明之处是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慨括为“吃人的历史”,他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身上,继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我们再读读鲁迅从1921年4月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用巴人的笔名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震动世界文坛的文学名著《阿Q正传》。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阿Q这一文学典型,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诤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批判了我们民族在封建势力的愚弄下,而形成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对敌人容易健忘等国民的愚昧的、麻木的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而对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一类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投机革命的家伙,做了辛辣的、毫不留情的讽刺。
在这里,鲁迅的眼光是很明亮的,阵线是分得很清楚的。正是因为鲁迅对中国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愚昧政策的揭露、批判,才使这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我们再接着说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而他留给我们的有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有2部《野草》和《朝花夕拾》,而《野草》应该属于散文诗;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伪自由书》等15部煌煌巨著;文学史著作有2部《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1部。此外,还有10卷《鲁迅译文集》。
那么,鲁迅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字的文学作品呢?如果不算他的译著,他一生写的文学作品,至少在1000万字以上。再算上他的译著,那就更不得了呢,那大概在2000万字左右吧。试想,鲁迅只活了55岁,足可见其勤奋和辛劳到了何等程度!
我们再算一下,鲁迅捣弄文学,大概是在1910年左右,到他1936年去世,这才26年的时间。我们按一个简单的算数公式来做计算:从他捣弄文学开始,每年至少平均要写80万字以上的东西发表,当然,这包括了他的译文。而且,他还要不停地到各地讲学,还要辅导青年作家,办刊物,组织和领导左联的工作。
啊,鲁迅!你莫不是圣人,你莫不是神仙下凡人间?你的身体,难道像钢铸铁打的一样耐磨吗?
我沉重、心痛想了一下,其实不是这样,特别是鲁迅居住上海的那10年,肺结核病菌已经侵入了他的身体,摧残腐蚀着他那钢铁般的躯体。这正应了他自己说的那句话,我是把别人喝咖啡因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而鲁迅居住上海的那最后10年,他却用他那柔弱的病体,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顶峰!在我的心中、眼里,再一次出现了他的那一头寸板,紧闭者的嘴唇,硬硬的、黑黑的胡须,目光如炬,如火般燃烧着,一切都显示着他与旧世界的毫不妥协!
我从现代文学史资料上,以及有关材料上读到,毁坏先生健康的,除了他工作、学习、写作的辛劳以外;其实,对鲁迅身体摧残更大的是文艺界内部的倾轧、内讧,你死我活的斗争,等等。这耗毁了鲁迅的大量精力,也摧残了他那本来就有病的身体,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而且从精神上把他搞得心力憔悴。
他多次说,自己是孤军一人在战斗哇!许多陷害他的人,还把这个屎盆子扣在了他的头上,造谣说,他不和群,他脾气大,络不得人,心眼小,如此等等。凡是一切污蔑和毁人人格的坏话如同毒箭一样射向了他。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一些他当初提携、帮助过或正在帮助着的人,也不乏有他的朋友如林语堂等人。
鲁迅先生如同一个人站在荒原上,看不见对手、敌人,但是这些人躲藏在暗处,随时都会向他射来毒箭,布下了陷阱,而虎视眈眈的等着他,可见晚年鲁迅的孤独、悲凉到了何等程度!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鲁迅把他“韧”的战斗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鲁迅仍然阵线分明,敌人仍然是敌人,朋友仍然是朋友。他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情。
话再说回来,鲁迅先生,必定是天才。用现在的事实来看,他到日本是读的仙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医专。他后来弃医从文。从这一事实来看,他并不是正儿八经的中文系毕业生,只是算半路出家而已。要拿他这个学历来评教授职称的话,他还不够格呢!评委一定会说,你小子且慢,先到哪个大学去进修一下,把本科文凭拿到手再说。否则,耗儿皮不肖。
但是,我们的鲁迅,大概从1910年开始捣弄文学,不几年,就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作品问世,而且一时洛阳纸贵。这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鲁、郭、茅、巴、老、曹,这现代文学六大师中的前两位早先都是学医的。而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以后,很快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是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殖民地,他代表了受压迫、受剥削中的大多数啊。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从中国上古文学以来,杂文原来是属于散文的。正因为有了鲁迅的杂文,才把杂文从散文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专门的一种文体,因而杂文又叫做“鲁迅体”。而鲁迅的杂文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诗意性的高度完美的结合。它如投枪,是匕首。发挥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向着它所处的敌人锋利地刺去。
历史总是和世俗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没有读过中文系的人,他居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这样考订详实,见解深刻,观点精当,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而且,我在前边说过,我们现在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许多观点,都是采用或沿用鲁迅先生的观点。
比如,他对《水浒》的评价,虽云长篇,则颇似短制。还有他对《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则近似伪,欲状诸葛亮之智则近似妖。还有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体裁、时代等方面的划分、评价,我们现在大都是采用的鲁迅的观点。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直到今天都无出其右者。这就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他这方面的贡献就足够了,就可以堪称为伟大了!更何况,还有他的诗意的、艺术的、思想价值极高的杂文?还有他的刻画中国社会入木三分的小说?还有他凝练、鲜活的散文?如此等等,那就要加上好多个伟大了。在文学史上、思想史上,真可说是英雄盖世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在《别诸弟》中的两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啊,先生!鲁迅,他只活了55岁,其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假如,先生活到70、,或者80岁,那成就又怎么样呢?留给我们后人的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推测,因为,历史为他:鲁迅先生,也为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早已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当然,这是让我们甚为欣慰的、骄傲的句号!因为,鲁迅先生不但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鲁迅的文章被大量地“请”出中学教材,我无话可说了;细想一下,我心中有一种悲哀之感。我为我们民族,特别是为青少年一代感到悲哀。
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别是她的下一代, 如果没有一点血性的话, 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很难在世界上立足的。 因此,我们要培养的下一代,就要像鲁迅那样,有一点“韧”的战斗精神,有一点儿血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民族、国家的脊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谈得上有复兴的那一天!
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世界级文学、思想大师。在二十世纪中,是任何中国作家都无可比拟的。他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还有大量的书信、校勘,乃至文学理论著作,为我们筑起了一座著作的长城,树起了一个个的丰碑而流传于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乃至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崇高的地位。
鲁迅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在杂文上,而且在小说上;无论是诗歌创作上,还是文学研究上,都达到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家们无可企及的地位。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一直到现在,都是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硕士们,或文学研究者的必读教材、经典。并且,我们国家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许多观点,都一直是沿用的鲁迅先生的观点。关于这一点,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另一位大师级人物茅盾先生,都是推崇备至的。因为茅盾先生的许多文学评论文章,都自觉的引用,或继承、发扬了鲁迅的这些观点。这些都是无可否认的、铁的事实。是任何一个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我们更不能忘记,鲁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始终保持着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无请嘲弄、鞭挞,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老百姓的深切同情、爱戴。他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他对鲁迅也是由衷热爱的。
鲁迅在一九1936年10月去世以后,当时的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延安中央苏区,进行了全党、全军、全民的悼念活动。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并致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希望对鲁迅先生进行国葬。其要求的规格之高,古今中外,楷模能例外。 从这里我们可要知道,毛泽东对鲁迅为什么的如此尊重、推崇?
对此,我细心地思考了一下,终于得出了重要答案。那就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都经历了这一伟大的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他们深知,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伟大贡献,以及他对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淋漓尽致的揭露、鞭挞; 对国民劣根性的 解剖、批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是“怒目金刚”式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对人民中的落后和愚昧,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诤”的,对人民,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他的心,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情弱者,始终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把自己与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鲁迅精神的可爱之处。其铮铮铁骨,其赤胆忠心,真是皇天可鉴。
这就是鲁迅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而且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贡献。这是林语堂、梁实秋等人永远无法比拟的,不可企及的。不管我们今天怎样抬高这些人的历史地位,但是,无论从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上,还是从其人格魅力上,他们都是不能和鲁迅相比拟的。更不要说,像周作人这样的变节分子了。
2
鲁迅在我心中永远是这样一种凝固的镜头:清癯的面容,眼睛不大,但目光如炬,似乎随时都流露出了他那种“韧”的、对敌人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紧抿着的嘴唇,上唇挺着短短的硬扎的、黑黑的胡须,又似乎正在把黑暗的世道咬碎;一寸左右长的寸板头,也是硬硬的,自然地流露出了他斗争的锋芒;两道浓眉,呈现出“隶”体字形,横卧在那炯炯有神的双眼上,更加显示出他与敌人的不可调和性、斗争性。
据到过鲁迅纪念馆的人说,从鲁迅穿的那件长衫来看,他的个子,最多也就在一米五五左右,然而,就是他这样的一个小个子,却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个伟丈夫、美男子。受到了众多女性,特别是青年知识女性的青睐,他的夫人许广平也是这众多女性之中的一位。
与此相提并论,鲁迅还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冠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称号,尊称他为“民族魂”。因而,在他1936年10月在上海去世时,无论是政府高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来为他送行,上海一时万人空巷,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泪流满面地来送别自己心目的亲人。
我的双眼中,再一次的浮现出了:他穿着一袭长衫,脚蹬布鞋,从他的家乡绍兴走出来,到日本仙台高等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了医治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害死的人。
使他特别受到刺激的,是他看到了如下的一幕:那时正是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军队抓住了作为充当俄军间谍的中国人,正用酷刑处死这几个同胞。围观的另一些同胞,不但不感到悲伤,反而在那里乐得哈哈大笑而高兴、欣赏。这就使鲁迅意识到,要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比医治他们的身体更重要。这样,他就弃医从文了。
这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志向选择,自觉地把自己与中国的未来和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竟然放弃了自己早先立下的志向要学医,以便解救像父亲一样被庸医害死的人。对比之下,大我与小我的境界就泾渭分明了。
我曾经看见一篇文章,说这是后来的鲁迅为自己涂脂抹粉的表现。这简直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试想,凭鲁迅的天资,学医有成后回国,在当时,那是一个多么找钱的职业。他何苦要手持一支笔,面对青灯、白纸?
从日本回国以后,他回到他的家乡绍兴,做了一个中学教师,不久,他就“北漂”到北京,谋求更大的发展。到北京后,他把自己自觉地置于陈独秀、李大钊的麾下,听从他们的调遣,写出了“听将令”的文学,在《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极为崇高的地位,他也成为了“五.四”最伟大的先驱之一。
在《狂人日记》中,他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吃人”和“被吃”的历史,从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鲁迅先生所说的“下一代”,就是青年一代,祖国的未来。可见先生思想之深,眼光之远。而他对中国历史的透辟分析和概括,又是那么的生动精确。在这一点上,在“五.四”作家中是无出其右的。
在《阿q正传》中,他用万般的仇恨,鞭挞了投机革命,吃里扒外,道貌岸然的“假洋鬼子 ”;同时,他用“哀其不幸,怒气诤”的心情,批判了我们国民落后、愚昧、麻木而不觉悟的劣根性。这种思想,在他的《药》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这就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伟大之处了。
在北京时,他为“三.一八”烈士的勇毅而高歌赞扬,对段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予以揭露批判。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先生用诗性的语言,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如下的文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茫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茫的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其目光的犀利,思想的深邃,历史的反思性,如投枪,似匕首。永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斗争的光芒。哲理的思辨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及。
鲁迅的精神在这时候,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他的精英阶层。他的作品,温暖着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这包括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何叔衡等这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每一个二十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都以读鲁迅的文章为骄傲而自豪。
他南下广州,在那里,他瞻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的遗迹,感受的了中国人的勇敢和他们的坚毅;东北去了济南,东到了上海。从1927年10月一直到1936年10月去世,先生都一直居住在上海。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上海的10年,这期间,鲁迅无论从创作上,还是革命、思想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一位进化论者,变成了一位唯物主义者。铸就了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十年。并且,与很多共产党的重量级人物,如瞿秋白。陈赓、冯雪峰、茅盾等人都有过极为密切的接触、交往。
我们知道,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虹口建立,这就是“左联”。党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去同鲁迅先生商量左联的成立事宜。鲁迅先生不但全力支持左联的成立,而且亲自参与了左联的创建、组织、领导工作。
左联的成立,为党在国统区争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扩大了党在当地影响;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吸引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鲁迅同共产党的领导人瞿秋白、冯雪峰、茅盾等人成了生死相依的战友、同志。而鲁迅本人,也成为了左联一面最光辉的旗帜。左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鲁迅先生紧紧相连的。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左联。左联的方向,就是鲁迅的方向。
3
那还是1932年夏秋之间。
瞿秋白与鲁迅初次见面。不久以后,瞿秋白和他的妻子杨之华再次去看望鲁迅先生。共同的爱憎,共同的情操,水乳交融的思想观点,使他们结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
他们一道编译文章,把它介绍给中国有良知的读者,共同 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瞿秋白写的《王道诗话》、《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等文章,就有意地模仿鲁迅的文笔。鲁迅请人抄写后,用“鲁迅”自己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而无人能够看出是瞿秋白的文章。一直到现在,《鲁迅全集》中有两卷几乎都是瞿秋白写的文章。对于他们两人的这种友谊,鲁迅先生是十分欣慰的。他曾写了一副对联来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世以同怀视之。”此足可见他们友谊的真挚,情谊的深厚。完全是同志与战友的关系。
再有就是他同陈赓大将的接触。
据陈赓大将1956得年回忆:也是1932年,也是大约在春夏之际。
陈赓大将在上海秘密养伤期间,党中央利用陈赓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参加了中央特科的工作。在曾与鲁迅先生早就有所接触的冯雪峰的安排下,鲁迅先生与陈赓见了面。陈赓大将给鲁迅先生谈到了中央苏区,红军的发展情况。鲁迅常常露出欣慰而满足的微笑。
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就把鲁迅看成是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同志。在那天,鲁迅先生的兴致很好,特意叫自己的夫人许广平做了许多菜,他们边吃,边谈。陈赓还特意给鲁迅先生绘制了中央苏区的战况形势图。
对于这幅图,鲁迅特别珍爱,一直保存到他去世都还完好无损。对于这次会面,陈赓大将和冯雪峰先生后来回忆,是极为秘密的,是当时党中央管特科的周恩来特批安排的。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是如此之亲密。那就是同志、战友的关系。
深知这一段历史的人,对下边这个事实应该是不陌生的。
那就是方志敏在1935年8月6日被杀害以后,他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这一部书稿,是方志敏在生前特别嘱托他在狱中的狱友胡逸民转交给当地地下党组织,再由地下党组织辗转送到上海,再转交给鲁迅先生。这就更证实了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对鲁迅先生的由衷爱戴。后来,方志敏的这部书稿,果然由鲁迅先生完好无损的交给了当时上海的党的地下组织。
鲁迅先生的这一大手笔,使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使它成了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红军早期军事史,以及当时中国国情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此,鲁迅先生功不可没。这才让《可爱的中国》在现代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鲁迅先生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就是这样,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读过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在他的《鲁迅与我七十年》这部长篇纪实中,曾经写过一个情节:蒋介石曾经给戴笠讲,叫他不要动鲁迅先生一根毫毛。如果动了鲁迅先生一根毫毛,他要找戴笠算账。戴笠说,校长,他老骂我们,怎么办?蒋介石回答,他要骂就让他骂,我们还是要把他养起来!
对这事,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还是从蔡元培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鲁迅就在国民政府中,挂了一个教育部基教处处长的头衔。而对这个头衔,他可以不去上班的,而每月要从国民政府教育部领取三百块大洋的俸禄。
再加上他不断地到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地的大学讲课,每一节课是二、三十块大洋,而鲁迅发表在如《申报》、《太白》、《现实文学》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当时按不少于8块大洋的标准付给他稿费。我们再考证一下,一块大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按60元人民币来兑换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算出我们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个月的收入到底有多少。正因为如此,他在北京、上海这两地才能够各自都买下一栋别墅,就是现在这两个地方的鲁迅纪念馆所在地。由此可见,我们的鲁迅在那时完全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阔少了。
我们把历史的眼光放开去,再聚焦在中国现代史这个特殊的光圈里,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盯着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大人物们,追寻他们留下的每一个足迹,用一种新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或许对我们民族,以及对我们的人生,都不无裨益,不无借鉴。
1934,在中央苏区。毛泽东与冯雪峰是情谊深厚的朋友。
有一次,冯雪峰与毛泽东主席谈起。一个日本友人说,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另半个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后哈哈大笑,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还告诉毛泽东主席,鲁迅读过毛的一些诗,鲁迅认为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有“山大王”的气慨。毛泽东听后,再一次哈哈大笑了(《当代》.2013年第5期.王培元《一只独栖的受伤的豹子》)。
这就是20世纪的鲁迅,与当时几位大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总的说来,他们是惺惺相惜,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4
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
他出生在中国内忧外患、集贫积弱的年代。
青年时代的鲁迅,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尼采的超人哲学,以及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他到日本仙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医,由于受到我们前面所说到的,日军杀“俄军间谍”事件的刺激,毅然弃医从文。1909年,他从日本回国。
鲁迅正式捣弄文学的时间推算起来应该是在1910年以后,到1918年5月15日,周树人先生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5号上,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即可以算是现代文学史上白话的开山之作,又可以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它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民族在文化、思想史的发轫之作,它吐尽了国民几千年被愚弄的苦楚。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的高明之处是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慨括为“吃人的历史”,他把希望寄托在新的一代身上,继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我们再读读鲁迅从1921年4月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用巴人的笔名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震动世界文坛的文学名著《阿Q正传》。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阿Q这一文学典型,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诤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批判了我们民族在封建势力的愚弄下,而形成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对敌人容易健忘等国民的愚昧的、麻木的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而对赵老太爷、假洋鬼子一类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投机革命的家伙,做了辛辣的、毫不留情的讽刺。
在这里,鲁迅的眼光是很明亮的,阵线是分得很清楚的。正是因为鲁迅对中国封建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愚昧政策的揭露、批判,才使这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我们再接着说鲁迅,一生只活了55岁,而他留给我们的有3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有2部《野草》和《朝花夕拾》,而《野草》应该属于散文诗;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伪自由书》等15部煌煌巨著;文学史著作有2部《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1部。此外,还有10卷《鲁迅译文集》。
那么,鲁迅一生,到底写了多少字的文学作品呢?如果不算他的译著,他一生写的文学作品,至少在1000万字以上。再算上他的译著,那就更不得了呢,那大概在2000万字左右吧。试想,鲁迅只活了55岁,足可见其勤奋和辛劳到了何等程度!
我们再算一下,鲁迅捣弄文学,大概是在1910年左右,到他1936年去世,这才26年的时间。我们按一个简单的算数公式来做计算:从他捣弄文学开始,每年至少平均要写80万字以上的东西发表,当然,这包括了他的译文。而且,他还要不停地到各地讲学,还要辅导青年作家,办刊物,组织和领导左联的工作。
啊,鲁迅!你莫不是圣人,你莫不是神仙下凡人间?你的身体,难道像钢铸铁打的一样耐磨吗?
我沉重、心痛想了一下,其实不是这样,特别是鲁迅居住上海的那10年,肺结核病菌已经侵入了他的身体,摧残腐蚀着他那钢铁般的躯体。这正应了他自己说的那句话,我是把别人喝咖啡因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
而鲁迅居住上海的那最后10年,他却用他那柔弱的病体,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顶峰!在我的心中、眼里,再一次出现了他的那一头寸板,紧闭者的嘴唇,硬硬的、黑黑的胡须,目光如炬,如火般燃烧着,一切都显示着他与旧世界的毫不妥协!
我从现代文学史资料上,以及有关材料上读到,毁坏先生健康的,除了他工作、学习、写作的辛劳以外;其实,对鲁迅身体摧残更大的是文艺界内部的倾轧、内讧,你死我活的斗争,等等。这耗毁了鲁迅的大量精力,也摧残了他那本来就有病的身体,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而且从精神上把他搞得心力憔悴。
他多次说,自己是孤军一人在战斗哇!许多陷害他的人,还把这个屎盆子扣在了他的头上,造谣说,他不和群,他脾气大,络不得人,心眼小,如此等等。凡是一切污蔑和毁人人格的坏话如同毒箭一样射向了他。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一些他当初提携、帮助过或正在帮助着的人,也不乏有他的朋友如林语堂等人。
鲁迅先生如同一个人站在荒原上,看不见对手、敌人,但是这些人躲藏在暗处,随时都会向他射来毒箭,布下了陷阱,而虎视眈眈的等着他,可见晚年鲁迅的孤独、悲凉到了何等程度!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鲁迅把他“韧”的战斗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情况下,鲁迅仍然阵线分明,敌人仍然是敌人,朋友仍然是朋友。他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情。
话再说回来,鲁迅先生,必定是天才。用现在的事实来看,他到日本是读的仙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医专。他后来弃医从文。从这一事实来看,他并不是正儿八经的中文系毕业生,只是算半路出家而已。要拿他这个学历来评教授职称的话,他还不够格呢!评委一定会说,你小子且慢,先到哪个大学去进修一下,把本科文凭拿到手再说。否则,耗儿皮不肖。
但是,我们的鲁迅,大概从1910年开始捣弄文学,不几年,就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作品问世,而且一时洛阳纸贵。这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鲁、郭、茅、巴、老、曹,这现代文学六大师中的前两位早先都是学医的。而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以后,很快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特别是鲁迅,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殖民地,他代表了受压迫、受剥削中的大多数啊。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
从中国上古文学以来,杂文原来是属于散文的。正因为有了鲁迅的杂文,才把杂文从散文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专门的一种文体,因而杂文又叫做“鲁迅体”。而鲁迅的杂文是思想性、艺术性与诗意性的高度完美的结合。它如投枪,是匕首。发挥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向着它所处的敌人锋利地刺去。
历史总是和世俗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没有读过中文系的人,他居然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这样考订详实,见解深刻,观点精当,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而且,我在前边说过,我们现在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许多观点,都是采用或沿用鲁迅先生的观点。
比如,他对《水浒》的评价,虽云长篇,则颇似短制。还有他对《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则近似伪,欲状诸葛亮之智则近似妖。还有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体裁、时代等方面的划分、评价,我们现在大都是采用的鲁迅的观点。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直到今天都无出其右者。这就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他这方面的贡献就足够了,就可以堪称为伟大了!更何况,还有他的诗意的、艺术的、思想价值极高的杂文?还有他的刻画中国社会入木三分的小说?还有他凝练、鲜活的散文?如此等等,那就要加上好多个伟大了。在文学史上、思想史上,真可说是英雄盖世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鲁迅在《别诸弟》中的两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啊,先生!鲁迅,他只活了55岁,其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假如,先生活到70、,或者80岁,那成就又怎么样呢?留给我们后人的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推测,因为,历史为他:鲁迅先生,也为我们——全体中华儿女,早已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当然,这是让我们甚为欣慰的、骄傲的句号!因为,鲁迅先生不但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这是一篇好文章。
文笔的表现力十分到位。
有浓厚的知识含量。
问好作家。
祝您创作丰收,生活愉悦。 好文章。
文笔的表现力十分到位。
丰厚的知识积淀。 提读共赏美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