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随笔 发表于 2016-9-25 16:17:51

[木林随笔]被康熙擒拿的鳌拜并非乱臣贼子

本帖最后由 木林随笔 于 2016-9-25 16:21 编辑

[木林随笔]被康熙擒拿的鳌拜并非乱臣贼子
    要想真正的了解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要研究正史,不能从小说演义、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证据。鳌拜,作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权臣,自然而然地也就走进了小说故事,进入了民间演义,写他的人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演绎也很多。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鳌拜却被刻画成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对于不曾刻意地看过这段历史的我来讲,确实是极大的误导,让我们对他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近期看到清史中有关鳌拜的记载时,才发现自己在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上是那么的无知和浅薄,由此我想,不仅我是这样,可能还有很多的朋友可能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认真阅读过这段历史,对于鳌拜本人的评价可能还停留在小说和影视节目中的形象塑造上,还停留在道听途说上,这对鳌拜确实不公。    (一)皇太极时期的鳌拜是功臣。鳌拜,约1610年~1669年,姓瓜尔佳氏,他的伯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曾被努尔哈赤誉为“万人敌”。 鳌拜之父伟齐,系费英东第九弟,而鳌拜又是伟齐的第三子。鳌拜的二哥卓布泰、四弟巴哈、六弟穆里玛以及叔伯兄弟图赖(费英东之子),都是清初军功卓著的战将。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鳌拜尚未崭露头角。到皇太极统治时期,鳌拜不但是一员骁勇的战将,更是皇太极的心腹。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的皮岛渡海攻夺战中,鳌拜显示出他勇猛无畏的性格,“冒矢石直前搏战”,然后举火为号,引来后续部队,攻下了皮岛,并因此获得了“巴图鲁”(勇士)的称号。在皇太极奠定了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基础的松锦大捷中,屡立战功。1641年初,清军围困锦州及攻克锦州外城时,鳌拜先后率护军击败明朝杏山、松山援军,并徒步攻克明军的步军营;八月,松山明军突围,被鳌拜率部击退;后追击吴三桂、唐通、白广恩等明军各部,获得大胜。1642年,鳌拜在北京和山东三败明军,攻克四城,在密云附近大败范志完和吴三桂的军队。    (二)顺治时期的鳌拜是忠臣。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死去,由谁来继承皇位便成为满洲贵族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这场斗争中,鳌拜身为镶黄旗贵族、皇帝的护军头目,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鳌拜与索尼等两黄旗贵族为了皇太极的儿子能够继承王位,曾联手与多尔衮作对;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不悔弃前誓,自然会遭到多尔衮的报复,索尼遭遣发,鳌拜被问罪。1645年正月,鳌拜随肃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两军相遇,“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因为他是保皇派的中坚力量,多次受到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打击。1648年,鳌拜因同盟拥立豪格,为豪格鸣冤叫屈等罪,落得个“免死赎身”的下场,随后又多次受到迫害。1650年十二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病死,顺治皇帝亲政。1651年正月,鳌拜巴图鲁当上了议政大臣,从此以后,鳌拜作为内大臣之一,常在顺治帝左右,顺治帝对其也十分信任。1656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上亲临视之”。而皇太后有病,鳌拜则“昼夜勤劳,食息不暇”。顺治帝也感到“深可嘉悦”,将鳌拜等“俱加太傅兼太子太傅”。1661正月,福临病死于养心殿。从此,无论是清皇朝,还是处于末世的中国封建社会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鳌拜个人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三)康熙前期的鳌拜是权臣。顺治皇帝留给康熙和四位辅臣(也就是所谓顾命大臣)的是一个问题丛生、矛盾复杂的艰难局面,一是,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大西军余部,东南沿海的郑氏政权以及夔东十三家军等抗清力量依旧存在,部分汉族地主仍然怀念故国,不愿与清政府合作;二是,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严重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财政状况十分窘迫;三是,顺治朝党争不断,吏治比较败坏;四是,顺治年间实行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如圈地、逃人、迁海等等,急需得到纠正。辅政之初,对于四位辅政大臣来讲,索尼年老体弱,更多想的是明哲保身;苏克萨哈从多尔衮手下变节而来,时常被人轻视;遏必隆背景深厚,但常常追随鳌拜;鳌拜作为三朝老臣,无论从军功、能力还是忠诚程度上讲,都值得大家信赖,再加上鳌拜的主张基本上也同样代表着其他辅臣的意见。在7岁多即位的娃娃皇帝统治时期,鳌拜勇敢地站到了历史的前列,开始独撑一面地替康熙管家治国。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出身的大臣,除了继续顺治朝以来的统一战争之外,鳌拜辅政时期却没有进行什么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整顿吏治改革,打击江南汉族地主,恢复经济、与民休息等巩固清政府刚刚建立的统治秩序上。1667年,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处死,鳌拜的势力达到了顶峰。1669年五月,康熙利用“布库游戏”擒捉鳌拜,从此康熙登上了历史的前台。    (四)鳌拜为什么会被抓?我首先想到了第一个原因是,鳌拜已经成为了一个令皇帝内心不安的权臣。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也多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帝制的历史,就是一部皇权与相权争夺的历史。顾命大臣制度是极其无奈之举,老皇帝为了帮助小皇帝完成权力过渡,总是会在自己弥留之际,指定几位自己信得过的忠实臣子暂时代替帝王行使一段时间的皇权,给继位者以成长的时间。权力是个怪东西,能摧毁人内心里最低的那道防线,权力在握,特别是君临天下予夺生杀大权在握的那种感觉,会让很多人放弃初衷。要么以国家的名义,由尹伊、霍光那样的权臣自行废立皇帝;要么像司马晋代魏、杨坚代周、黄袍加身那样,直接将江山抢过来;要么像曹操、司马懿那样,行滴水穿石的功夫,将皇权一步一步地蚕食。历史上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像吕不韦、张居正这样尽忠的臣子,他们安于高官厚爵、不索九锡,自然会心安理得地做个“无冕之王”。不过,他们是否会行伊霍之事,这才是小皇帝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他们心里毕竟还是害怕的,有了害怕自己就要想办法解决。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小皇帝惦记上这件事了。其次,权臣和皇帝之间原本就是一对矛盾。胜利就代表着这一方政治势力的胜出,就代表着这一方能够完全地行使有关权力。在绵延几千年历史中,小皇帝与他爹安排的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从没中断过。在有为的皇帝面前,权臣很少有能善终的,如吕不韦被逼自杀身亡,霍光死后惨遭灭族,张居正遭诬家破人亡、鳌拜最终被擒……不过,也有例外,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权臣得到善终的还是大有人在,可惜的是也就那么两个人,一个是郭子仪,再一个就是曾国藩,这两个人的人生处世哲学,确实值得大家研究、揣摩和领悟。第三,一朝天子一朝臣。小皇帝和顾命的辅政大臣之间,原本就是两个时代的人,自然会在思想方式、行为模式上有差别、有隔阂、有矛盾、有争斗。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为了教育晚生小辈们走上正途,老辈们总喜欢用教训的口气和严厉的约束,甚至是强势的手段纠正错误,导致小辈们心里不舒服;小辈们的逆反心理,再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总想摆脱长辈们的管控。心理上的疏远,相互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方式,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对派的间可疏间,产生隔阂是必然的,分道扬镳也是必然的,最后摊牌也是必然的,有一方失败流血这也是必然的,新权臣的产生也是必然的。为了权势,父子、兄弟、夫妻反目成仇都是惯例,何况两个不相干的人呢!第四,朝中各种政治势力角力的结果。一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得有一个集团,得有一帮人帮助你。只要想干事,就会引来各种的议论,怎么说都可以,关键是看听的这个人怎么来判断,需不需要加以选择和利用。皇权不允许相权一家独大,久坐高位也必然会引人嫉妒,久掌大权也必然会打压一部分人,有压迫就有反抗,当新的政治势力同盟形成后,必然会产生一场你死我亡的政治洗牌。第五,像鳌拜那样的昔日功臣勋将一代已经渐渐老去,曾经的辉煌战绩和影响在新生一代中已经渐渐退去,年轻人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飞扬跋扈。鳌拜他没有及时的功成身退,没有及时的交出权力,没有找到一种能让自己安全的权力过渡方式,没有被诛连九族斩首示众已经是万幸了,身死禁所这也算是一种善终。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段历史,想到了革命小将已经长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他权臣或朋党集团如明珠、索额图、年羹尧、隆科多及和珅等相比,鳌拜既无严重的违法乱纪又无恶性之贪污受贿,更无图谋不轨的勃勃野心,反之却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正因为此,康熙大帝自己在晚年的时候,就曾给鳌拜翻过案,他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鳌拜并非乱臣贼子,并没有图谋叛篡位,他是集功臣、忠臣和权臣与一身的特殊人物,他只是行为有些不节俭,有欺主的嫌疑,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康熙大帝亲政后的一个人说了算!



原创作者:木林   个人微信公众号:木林随笔 (在工作之余,看书,学着写一些随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愿与喜欢历史朋友们共享、交流。更多原创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长风 发表于 2017-2-11 11:40:31

历史,就是历史。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木林随笔]被康熙擒拿的鳌拜并非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