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霄散文】玄武门风云
我时常将方位搞错,将地名捣乱。前些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沐浴古风》的散文,在西安晚报上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我写过一个地名,名叫“玄武门”,这个玄武门就在李唐盛世时的大明宫北方,是出入大明宫一座不小的门户。我在写到这座门的时候,后赘了这样一句话:在这座门内,演绎了血腥的历史戏剧,李世民刺杀了太子李建成,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将掌控江山的大权移交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之手云云。具体的话语我已记不太清了,大意如此。 后来,我在阅读《唐诗长安》时,才发觉事情并非如此。据《唐诗长安》的作者邱丰介绍,“唐长安的玄武门有两处,一处在太极宫北面,是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地方,其遗址位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内,处于自强西路的纸坊村和铁路运校之间,遗址处尚保存有巨大的夯土层;另一处在大明宫北面,唐中宗时曾在此发生过两次政变。”读后让我忽觉若有所失。 事情并非如此的说法,理应是说,在大明宫的玄武门中,并没有发生过李世民刺杀其兄李建成的玄武门事件。这一历史风云,演绎在那个现在铁职院旧址上的玄武门。历史不容篡改,亦不能错位,即日常说的张冠李戴。我文章中所指、长期以来脑中的印记,李世民的夺太子之位的血腥之举,就发生在大明宫的玄武门,而太极宫外的玄武门则被置之脑后,被挪移到大明宫处,实在是“历史”的误会,是学识的浅薄,也由此误导看了此文的读者朋友。懂得历史的朋友,会嗤之一笑,不懂得反倒与自己一样洋洋自得,误了读者不说,误人子弟,确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应该还原历史的真实,以正视听。唐高祖武德九年二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7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大内皇宫的北门口——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事情的经过无须在此再加赘述,因为这史实被写进历史的教科书里,被解释成各种传奇的故事,也作为影视题材广为流传,不但使专家学者了解透彻,就是街头巷尾的市井人物都对此了若指掌,耳熟能详。但是,我们不能说,在大明宫的玄武门处,就没有发生过玄武门事件,据史载,在这里也发生过几乎同样的流血事件,只不过它的主人和地点时间,比起李世民那场政变来,影响远非太极宫的玄武门政变相比。不但如此,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两次政变,热闹的程度远比那个太极宫的玄武门政变要高的多。此话当真? 我们应当记述一下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历史风云。唐中宗景龙元年,即公元707年,距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之后的81年时,在大明宫的玄武门发生了第一次政变。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和安乐公主,对中宗立李重俊为太子极为不满,力主将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废掉,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对此引起了李重俊的强烈不满,为了尽快铲除这个隐患,李重俊率绿林军将领李多祚等人从大明宫南面的肃章门杀入宫内,欲将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一网打尽。情急之中,韦后挟持中宗登上了玄武门楼——这也算是中宗朝破天荒的一件荒唐之事——以皇帝为人质,逼太子军反戈投降,并召羽林军数百人在楼下卫守。中宗一看事态严重,韦后的一拨人危极身家性命,一时神情慌乱,也顾不了许多。当太子军兵至玄武门楼下时,中宗在楼上大声地向太子的人马说了大概如此的几句话,让那些追随太子李重俊的人,斩杀了李多祚,一场紧张的危机就这样被中宗的几句话化险为夷。中宗大意说,你们只是士兵,并不是我的至亲骨肉,因何反叛,若能将李多祚斩了,皇上与尔等一同富贵。“汝并不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与汝富贵”。太子李重俊见大事不妙,仓慌之间,率百余骑出宫逃往终南山,至户县西十里便为部下所杀。这李重俊被立了太子,心胸也忒狭窄了,经不住风吹草动,便擅开杀戒,事不成,身败名裂,成后人一柄笑谈,实在是不值当的。 无独有偶,在这个玄武门前又上演了一场“武剧”。武剧的主人公是后来开辟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与那个挟持中宗登上玄武楼的韦皇后有着很大的关联。自那年事变之后,韦氏一门权倾天下,韦后亦想重蹈武后“垂帘”一幕,要成这一幕,相王李旦便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武后不断设谋算计,以图早日登上台来,实现她把持朝政的美梦。螳螂扑蝉,黄雀在后!韦后的作派极大地威胁着李隆基的皇位,早己被李隆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李隆基也非等闲之辈,一步一步地谋划着铲除韦后势力的方略。终于,这一天到来了。公元710年,就是李重俊玄武门政变的第三年,李隆基率兵向韦后发起了进攻。6月20日,或许月黑风高,伸手不得见五指,或许天朗气清,皎月如银,或许热风肆虐,蚊虫飞撞,总之,李隆基在夜色的掩护下,一举攻破玄武门。惊惧中,韦后来不及组织力量反击,即被将士一枪刺死宫内。气焰正炽,威风一时的韦后命丧玄武门。那一夜,一同被刺死的还有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血流宫闱,腥澡皇门,结束了这位工于心计的 女人的一生,也结束了中宗的李唐皇朝。从此,李隆基心无挂碍,开始了他的宏图大业,开元盛世便是他伟大的政治业绩。 一座玄武门,分列两处地,三次流血案,两相皆有迹。若果不细分,小心要混迷。有心的读者,探访盛唐故事时,切勿将历史混淆。一误再误,贻笑大方。
拜读佳作,遥祝问好.,节日愉快.
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您学习! 问好您!祝您节日快乐! 拜读老师佳作!学习了!同时也佩服老师的历史知识。王尊让问好!祝假日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