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美英散文】吴家堡
三年了,我在回避着一个刻骨铭心的名字一一吴家堡。
提起这三个字会有一种温馨和锥心两般痛。这个祖祖辈辈
居住的村庄,赶上拆迁风潮,瞬息之间,在人们眼前消失。每次路过,不忍看却是每次都在看上一眼。在一片狼藉的建筑工地上,总想找见娘家那块原有院庄,每次都在车上慌乱中错过,心里的滋味难已说清。好像不敢面对一个送给人家的亲生孩子。
我们村子很大,以原上原下作为分水呤,顺原下我们挖了一长溜整齐的窑洞,特别气派亮堂!
家有窑洞便是一种资本,常常说媳妇嫁姑娘都会捎上一句:
”家里有大窑,冬暖夏凉,燎得很!"
如果有这么一句话,这桩婚事十有八九便成了。
吴家堡最早是吴家。后来来了个做生意赔光的周家,再后来是在西安做官落马的李家。我们窦家祖先是如何来的我不清楚,但知道一点,窦家家底殷实只有一女,无有子嗣。那年黄河发大水,河南难民挑着担子像黄蜂一样在全国各地乱跑逃荒,因此,爷爷是用两担麦子买来给窦家传承香火的义子。再在后来党、王、芦这些姓昰咋回亊就不知道了。哦,还有刘家估计也是老户…不管是早来还是晚来,买来还是抱来的先人们,在这片耕熟的热土上,经过无数代衍生,全部变成了正宗的本地人。
吴家堡村子的人心很齐,做亊恶梢!在附近方圆百里,赫赫有名!外地的人若被当地人欺负了,往往大部分都会冒充吴家堡的人,临走气昴昂摞下一句狠话:
"狗日滳你等着!回去叫吴家堡人把你皮揭了!“
吴家堡是咸阳的代名词,来咸阳的人不知道吴家堡的名字,等于没有来过咸阳。
娘家位置在郊区,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利用地理发展,生活一直很富裕,对时代信息也特别敏感,嗅觉性强。七十年代初,吴家堡六队已是这一条边的经济龙头老大,在人们吃不饱的年代,吴家堡村民已然是丰衣足食。队长周良玉是个老中国共产党员,像一个战场上的将军,率领着一群如狼似虎的村民大搞副业,亊亊一身作则,就连左右邻村的孩子,也常常被我们村的孩子领上呟来喝去。
队里有菜地、养猪场、有两辆手扶拖拉机,还有好几辆马车全部在外搞运输,他们一年给队里挣回不少额外收入。到了过春节,我们队里的孩子初一大早,一个个穿的新姿格生的在邻村孩子面前舞旋,惹的外村孩子哭哭啼啼和大人要新衣裳,气的大人一边把自己孩子往回拉,一边凹着嘴梆子岔愤不平的冲我们吼道:
”骚情成啥呢?我以为你一家见毛主席咧…"
那一种骄傲至今不能忘怀。
有个口号我还记忆犹新,就是"外学大寨内学六队"。六队干部还有一个绝活,夜半挨家挨户以敲门为暗号,经常偷偷分队里缴过公粮剩余的麦子和玉米,还有各种额外收成。第二天,村民们保持着一贯积极的劳动态度,出工干该干的事,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有一个七队的姑娘嫁到六队李家,娘家的人若想套出一句出卖村里利益的实话,比登天都难。气的娘家人在背后狠狠骂自家姑娘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像这样保守秘密的亊,形成了村里人们一种心照不宣的黙契。
改革开放,政府号召贷款创业,吴家堡人闻鸡起舞,踊跃参与竞争,贷款买车开厂。第一个成立了运输队。吴家堡的人敢想敢干,胆子正,脾气大、人牛气。在经济各个领域里独领风骚。他们会常常招引的附近厂矿人们羡慕…
吴家堡的经济腾飞,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局。 他们利用地理招客开旅馆成为一条稳定产业。尽管它们很富裕,若有多余的劳动力,他们就出去为自己谋一份职业。连外地人都看不上的有苦又累的工作,他们都抢着干。不为挣钱多少,只为有一份工作干,人人不吃闲饭。当拆迁的风暴席卷吴家堡时,为了抓住机遇,全村加剧建设几乎都是四五层楼房。这样政府拆迁就能多给些赔款。结果他们如愿一场!
拆迁那天,他们还是恋恋不舍离开这个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女人们唏嘘不已;男人们只管招呼一家老少,一言不发。尤其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停嘴里喃喃自语:
“走了,这回真走了…公社,临走给你达死鬼烧上一张纸,别让他回来扑个空…给你达打个招呼,以后让在洋楼上找咱…”
王家的老太太被一群孙儿硬拉硬拽上了自家小车,她一边哭一边冲着老儿子可怜兮兮叮咛。
吴家堡!这个生我养我的土地,它们正以新的姿态在飞速发展,在历史这条河里汹涌澎湃。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领导我们一路风风雨雨创业的带头人!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吴家堡辉煌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此文献给己故的中国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周良玉!
好文章是经得起敲打的,越读越有味!文笔流畅,功底深厚,乡土气息浓郁!学习老师高超的写作技巧! 谢谢罗老师点评。敬茶! 欣赏正能量的文章,学习,问好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