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凤霜 于 2016-12-24 16:32 编辑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有金梅竞艳开。”读着左河水的《冬至》,我才惊觉时光荏苒,归去来兮,冬至已至,转眼,又是一年。 冬至是我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从那时延续,冬至,各地就有了不同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我们属于北方,据说冬至吃饺子,就不再冻耳朵之说。
小的时候,因为缺吃少穿,最怕冬天。总记得,那时,寒冷总一寸寸地侵蚀着肌肤.从手上到脚上,到处有冬天的风雪在身体上雕刻的痕迹.每每从街上疯跑回来,一家人围在一个很大的火坑旁,一边烤着柏木疙瘩柴火,一边吃着母亲给我们做的饭菜.听着火炉上,茶壶发出“咕咕咕”的声响,看着从壶嘴里冒出的轻烟,家由于有了父母的存在,而变的温暖而实在。 冬至来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万里沉静的苍山如点缀上了白絮。父亲便顶风冒雪去后山砍柴,烧一窑白炭,背到几十里外的集上卖了钱,割几斤大肉回家。这时,母亲一边拍打着父亲满身那洁白的雪沫,一边从父亲手中接过大肉。厨艺精湛的母亲开始做饺子了。 母亲笑眯眯地从面柜里先用勺子往面盆舀六七斤面粉,在面粉里加适量的水,然后揉搓成面团,盖上碗或盆,把面醒好;葱洗净20克切成葱丁,其余的切成葱花。 再将洗干净的.猪肉剁细,加入调味料(酒、麻油各20克、盐9克、葱姜和花椒末共20毫升)拌匀,再加入切好的葱丁搅拌均匀,就做成了香喷喷的馅料;母亲再把面团分小块,再擀成饺子皮,将每张饺子皮中包入适量的馅料,捏成饺子,然后将一个个白白胖胖、娃娃似的饺子排成一行行,看,它们多精神,都挺着个将军肚,个个威武雄壮,像等待列队检阅的士兵。等水烧开了,再把包好的饺子放进开水中煮到浮起时加少量的凉水,再次煮开后,捞出盛在盘子中,最后.烧些许酸辣香水汤放入锅中,加入切成片的木耳和笋片一起煮,开锅时加入调味料(高汤1碗、盐3克、酱油5克、淀粉10克、醋10)和煮好的水饺,再撒进葱花和香菜就可以了。 在我们还没玩尽兴的空儿,母亲就做好了一大锅浓香四溢的香水大肉水饺。
寒冷的冬天,一家人一边围着火塘烤火,一边端一碗热气腾腾的香肉饺,看着饺子在碗里冒着热气,忍不住咬一口,那香味顿时弥漫着整个茅屋,浓香充斥着我家小院的每个角落,这时,村里两位孤寡老人便是我家的常客,老人吃着母亲精心做的酸汤香水饺子,眼睛笑眯成一道缝,便感恩戴德地夸赞母亲一番。 时光荏苒,虽然,父亲、母亲都早已离我而去。然而,冬至那温情的暖心香浓饺香,一直飘荡在我的脑际,此情此景早已留在我记忆的长河,挥之不去,永远那么美好,那么温馨,那么难忘! 作者简介:
( 罗凤霜,笔名,青梅园主,墨梅幽香,大学文凭,中共党员,凤县新建路小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教学研究组研究员,《西部文学》会员,散文版版主,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作协会员。钟爱文学,痴迷文字,笔耕不辍。有三十多篇教育叙事、教学论文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一、二、三等奖。有近二十篇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分别发表在《中国创新教育》《宝鸡教育》《凤县文史资料》《关山文艺》《凤县文艺界》《宝鸡日报》副刊等杂志报刊。二十余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先后在《十点故事》《文阅圈》《西部文学》《凤县新闻》等微杂志和网站发表。最近自己还编辑打印了一部散文集《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和两本《诗集》。)
地址:凤县新建路小学
联系电话:15091268991 微信:1509126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