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雪儿 于 2017-1-18 23:44 编辑
许是“老”了,许是年关近了,近来总让我想起家乡,怀想起儿时的许许多多的场景。 说起老,恐怕好多人就想知道我的真实年纪,或许还有些哥哥姐姐们会不屑的说,“你还敢称老?!”。的确,在他们眼里我哪敢称老啊!但已是年逾不惑了,依照国人平均寿命来算,也已过半。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四十有五,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生肖为鼠,且有着鼠人敏锐的感知和保守的性格。诚然,二十多年打拼,虽衣食无忧,但功名无,仅落得一个多才多艺、做事积极的好名声。身为医生,唯留下一副健康的皮囊,基本上是遵循了“宁可药生尘,但愿人无病”的古训,而清苦自得。四十五岁,在我看来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年纪,著书立传为时尚早,碌碌无为又非我愿,好在父母妻儿安顺无忧,实乃欣慰尔。 闲暇中,偶然接触了朗诵,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坚持就是六七年。尤其近两年,微信圈的迅速扩展,让我这个表姐口中的“秀才”常以文人自居而“小有名气”(自负的认为)。实话实说,上学时,我没看过几部名著,文学功底也仅仅来自“书包”方囊之地,对于文学圈了解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此便大胆妄称“文人”,岂不让天下人嗤之以鼻。然,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字的感悟却让我别于其他,虽无建树,但也凭借片言只语苟且混迹与文学圈。年轻的时候,一是家里条件差,无有机会接触课外读物,二是哥们儿义气较重,常以助人为乐。记得上初中时,为了买学习资料,第一次骑自行车上了三十里外的蓝田县城,新华书店就在县府大门对过。卖完资料,所剩的钱也就够吃一碗“饸饹”的,这是在家里计算好的。然而,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让我爱不释手久久不忍匆匆离去,便走马观花般的汲取着那宝贵的精神“养料”,忍着饿在书店里逗留了半天。现在已不记得翻阅了多少书,只知道开卷有益,只知道外面的“世事”太大了。在《儒林外史》中看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让我感到唯有知识和仕途才能改变贫穷面貌的实质。范进中得举人恰恰也是四十五岁,正是我现在的年纪,而我呢?呵呵,专科毕业证在现在看来一文不值了。 婆常说:“男长十二夺父志”,“自古寒门出秀才”。年纪尚幼时,我就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我力所能及的活儿。假期背着冷馍上山挖药材、做建筑小工,农忙时,我熟稔一切农活的套路,相比同龄人我算得上是拔尖的了。记得修建咸阳火车新站的时候,我与一个叫尊成的小伙伴,在工地上一起干过活。当时正值暑期,我们冒着烈阳的炙烤在楼顶绑钢筋,推灰浆车等活路。那时他已经辍学,他哥哥是叫上我们去做工的小包工头。相对我来说,尊成显得少年老成,早已熟捻工地上的世事,工长来了卖力干,工长一走胡“转弯”,不过他对我的照顾有加,令我至今难忘,总说我像个书生,说我的未来不应该在这工地上……想想也快三十年了,不知道如今他可安好! 挖药材,算是比较自由和充满乐趣的一件事。那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常常在周末或者暑期伙同同学一起上浅山挖药材,有柴胡,有苍术,有半夏,有五味子……记得是小学五年级时,一个雨后天晴的周六下午,几个小同学去近处三峰山上挖药材,由于山路湿滑,须得拽着湿漉漉的草茎或树枝向上攀爬,正当我一脚滑脱之际,后面的一个同学恰好也看到了一株柴胡,扬镢下去,我不幸被镢刃挖伤,瞬间鲜血直流,木胀难忍。同行的伙伴就依照自己的经验,采来了一些能止血的草药,捣碎后按压汩汩流血的伤口。我还强忍疼痛逞能的安慰着那位自知闯祸而慌乱不安的同学陈西军,“么事,么事,多大点事儿啊!我不会告诉我家里的,你放心……”,当然,最后我还是将息了一月之余。那时候不懂,直到伤口流脓才不得不去了村医疗站求助,至今伤疤还清晰可见,只是那位同学不在了。那年刚放寒假不几天,他因痢疾被家人忽视而命丧黄泉。我去看他时,家人哭的呼天抢地,懊悔不已。他姐弟三人,就数他聪明精炼,可惜了!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时,不会了哭啼,只知道抽泣、抹泪,这对我触动很大,毕竟跟他曾经是同桌,朝夕相处两年之久,怎么说没就没了,这也是我之后走上从医之路的一个原因。 贩西瓜的经历。初中时我连着两年暑假跟叔叔贩西瓜。我家乡是沙土地,长不出西瓜,而大多时间是吃着用粮食换来的劣质瓜、拔蔓瓜。那年月,只知道渭河以北盛产西瓜,但不曾见过真正的瓜田是什么样子,真想去看看。初一放暑假,跟着奶爷去给早些年送走的伯父家看瓜田。伯父家就在渭河以北的临渭区周家乡周家村,家里缺少劳力,弟弟妹妹尚小,几亩瓜田紧靠伯父伯母打理,所以奶爷就决定带着我去帮他们一阵子忙。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广袤的田野和望不到边际的瓜田,第一次品尝到了盐碱地的水的苦涩,第一次见到了渭北人赖以生存的水窖,原来这里的人吃水靠的是囤积下来的雨水,没有家乡的井水甘甜,白开水根本无法饮用,只能喝茶,靠着茶叶香气来遮蔽窖水的腐味,而且盐碱水洗澡后,皮肤是皱巴巴的,特别的不舒服。跟奶爷待在瓜田中间的桉棚里的日子,除了听蝉鸣的聒噪,还得饱受蚊虫的叮咬。好在有一部收音机能听广播,每天中午的长篇评书《李信与红娘子》听的上瘾,好在瓜棚两侧是通透的,尽管烈阳烘烤,但不时刮来丝丝的凉风,让人觉得还不至于酷热难熬,甚至还感觉蛮惬意的。第二年暑假,因为暴洪的原因,冲毁桥梁,陕西地界的大量西瓜不能运往外地销售,曾一度滞销。伯父写信来说:丰收了瓜,却愁坏了他。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翌日清晨,我凭着记忆独自偷偷地驱车去了百里外的周家乡,想实际了解一下伯父的实际困难,也是想吃那好吃的“心红宝”西瓜了。事前根本没敢告知父母,直到第二天返回后,才实情相告,不免令家人一阵唏嘘。然后就跟本门中有四轮拖拉机的叔叔商议,看能不能拉回西瓜到自己的家乡销售。结果可想而知,相当之顺利。尽管路途上遭受过超限盘查,但西瓜还算顺利的拉回来了,而且接连又去了两次。起初卖西瓜,我是叫不出口的,就像电影《人生》中高佳林赶集卖蒸馍一样,局促、难为情,后来慢慢的也就豁出去了,毕竟那么多西瓜不能自己吃了。由于瓜品质量极好,加之价钱公道合理,那年就净赚了二百来块。要知道,那时小工的工资每天才两块钱,我们仅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而且还解了伯父的燃眉之急,说实话,当时挺有成就感的,就是现在想来,也不免有点小得意。 这些童年的经历,使我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受益匪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生只有经历了重重苦难,才能有更多的担当和魄力,才会不断的历练成长。近几年,读过不少励志的诗词文章,从中也得到了不少的人生体悟。文学巨匠路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童年的路遥,何等凄苦?过继给大伯后,才几经波折的上了学。不断的与命运抗争,不断的磨练意志,才成就了那后来的一部部流传惊世骇俗之作,让多少人为之惊叹、为之震动、为之汗颜,然而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又使多少人真切的感受到彻骨痛惜。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用生命和毕生精力才完成了他的红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为我们描述了一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真实画面,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契合点,或者说是自己的影子。也为他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而辉煌的句号。看完八集纪录片《路遥》,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虽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路遥,一个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的路遥,一个在饱受清苦与孤独的伟大灵魂的性情倔强的路遥。其间,我几度落泪,几度喟叹,却依然肃穆、凝神,只为那一颗伟大的先贤所带给我们的诸多人生启迪。我读过他的首部中篇《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从今天起我要读他的弥留之作《早晨从中午开始》,我要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品读路遥极不平凡的一生,也许还不算晚,毕竟我才过不惑。 有关成长的记忆仍然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文字里陆续的讲述给大家。也会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分享给愿意解读我的朋友们。 匆匆搁笔,还没给文章取个标题呢,容我考虑片刻…… 得!就叫《走过岁月的记忆》吧!也许不太合乎文意,姑且就这样吧!也许还要经受更大的磨砺,才可腾飞;也许终将碌碌无为,但我依然会努力的走下去,就像所经受的岁月,不觉得困苦一样,就像今天我们看来是幸福,在未来的世界里依然会成为“苦难”一样,因为我们相信社会总会朝着好的发展,而走过的路,终将会沦为历史,成为岁月的记忆,而作为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让未来不落遗憾。
刘卫东,网名,蓝总。男,1972年出生,陕西蓝田人,现居住在山东青州,外科医生。热爱文学,喜欢朗诵、语言艺术、书画。2015年荣获青州市第二届诗文经典诵读大赛第一名,2016荣获全省读书朗诵大赛潍坊地区选拔赛青州赛区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