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老土 发表于 2017-1-23 20:23:59

土门

本帖最后由 西部老土 于 2017-1-23 20:26 编辑

土 门     土门是西安市西郊的一处地名,据说当年冯玉祥将军的队伍,就是在土门附近集结,浩浩荡荡地穿过“玉祥门”而入城的。    再往古时候寻觅,好像有个唐三彩的物件在土门附近出土,后来经考证,居然是中国发掘出土的第一件“唐三彩”。    好像还有个什么拜庭金币也是在土门挖出来的,印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确就在土门的脚下出发。    其实,土门在五十年代以前,就是一片农田和村庄,外加荒芜的废墟组成。有一首现代诗写得很是形象,大致的意思为:土门,我来到跟前没有看到大门,看到的只是大片的废墟,……。给人的感觉好似古人的“阳关三叠”一般。    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在那个老大哥的帮助下,西郊电工城拔地而起,军工企业庆安公司扎寨安营,土门才有了几分热闹。    真正使土门名扬天下的当推贾平凹老师了,2006年贾平凹出版了名为“土门”的长篇小说,与前后出版的“废都”、“秦腔”、“怀念狼”、“老西安”等等一起组成了横行中华文坛的西北风。    60年代初,我随家人搬到了土门居住,有许多少年的回忆想去写一写,便随手立了个题目叫“土门”,没想到与平凹老师的著作重名了。我没有读过平凹老师的“土门”,只是从他人的评论中略知一、二。好像平凹老师的“土门”写得是一个村子被城市化的变迁,我想写得是对土门的回忆和眷恋,应该没有抄袭文学大家的嫌疑吧。    土门的核心地带叫“大桥”,应该是因为横跨在沣惠渠上的一所桥而得名,那所桥破旧不堪,不知建造于何年何月。大桥的对面是一个饭馆,名曰:大桥食堂。那个年代吃不饱肚子,饭馆自然成了万众瞩目的地方。大桥食堂是个大棚式平房,四处透风,摇摇欲坠,屋里有十几张油腻的桌子散落在黢黑的地上,进门处是个售票柜台,柜台上方有个方木牌,上面用粉笔写着今日菜谱和价格,食客都要先交钱买饭票,然后自己去窗口排队取饭。我放学时常常路过大桥食堂,从里面飘出来阵阵的饭菜香味,只能深深地呼吸来品尝它,回想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啊!    走过了大桥就是一条窄窄的街道,好像叫做土门大桥街。    街道的路坑坑洼洼,雨季来临时满街的烂泥和积水,街道两旁盖满了高高矮矮、破破烂烂的房子,犹如电影上的贫民窟。那个年代能在大桥街上居住就已经是人们的骄傲了,起码代表这里的居民有着城市户口。有城市户口就有定量供给的口粮,有了口粮就能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生命便得以延续。    大桥街上还有个小人书店,偶尔我也会逃学,躲在肮脏黑暗的小屋中贪婪地看小人书,记得是两分钱看一本,五分钱看三本,什么水浒传、杨家将、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宝葫芦的秘密都被俺看了个够,真是不好意思啊!    大桥街的那一头,有一个好去处,就是当年西郊最大的百货商店“土门商场”。    土门商场是特别庞大的一院平房,周围是高高的砖墙,里面是一排排的瓦房,每排平房就是一个小组,什么文体组、五金组、百货组、服装组、副食组等等。纵深之处还有内院,里面是库房、办公室、缝纫组、单身宿舍等等,普通人的脚力两三个钟头是逛不完的,回想起来真大啊!    我最爱逛的小组就是文体和五金了,文体组的柜台中有我梦寐以求的乒乓球拍子,记得标价是一元五角钱一只,可是我买不起,父亲被流放远去后,家中靠妈妈的工资来支撑,就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我自然成了穷孩子。五金组的柜台里有我梦寐以求的半导体元器件,我也买不起,只能隔着玻璃窥视它们的尊容。还有副食组更是我向往的地方,有一次妈妈跟我去逛土门商场,在副食组遇上了便宜的“点心渣”,也就是糕点卖完后剩下的碎渣子,妈妈买了一斤,记得好像是四毛钱,回到家里抓起一把来送进嘴中,那个香啊!至今也不能忘怀土门点心渣子的美味。    从大桥向北而去,有一条不太宽的水渠。水渠两岸郁郁葱葱都是树木,渠中的流水清澈见底,通过跌水一级、一级地向下游淌去。我和同学们常常来这里游泳,偶尔在跌水处还会来个三米跳呢。以后长大了才知道这条水渠叫做“沣惠渠”,是个人工开凿的水利工程。    顺着“沣惠渠”再往北行走,一条可与北京长安街宽度比美的大路呈现在眼前。大路分上下四道双行,中间用数米宽的绿化带隔开,这是苏联人在五十年代帮助建造的道路,居然现今看起来还是不落后,我国的政府官员和城建设计者是否能够悟道出点什么呢?。    这条大道称为莲湖路,大道两旁拔地而起十几所大型现代化制造业的工厂,都是前苏联帮助建设的,这些工业至今还在为三峡工程制造出一流品质的大型输变电设备。无论后来因为什么修正主义和苏联翻了脸,还是要感谢苏联老大哥的共产主义精神。历史地、科学地来看待当年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去建设祖国会是很好的借鉴。    莲湖路和沣惠路的十字路口有一所文化娱乐场所,当年叫做土门工人俱乐部,也是苏联援建大型输变电工业时建的。    土门工人俱乐部里有电影院,有滑冰场,有阅览室和图书馆,有展览室,有绿地和花草,是当年制造业工人们休闲娱乐的天堂。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转学来到了西郊,住在离工人俱乐部不远的工厂家属区里。有一天同学们说要去滑冰,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滑冰场是什么模样,心里想到了白雪皑皑的松花江畔,又想到了千里冰封的北国天山,来到跟前才知道这种滑冰场却与冰雪无缘。    在同学的鼓励下我穿上了有着四个小轱辘的冰鞋,搀扶着同学踏进了滑冰场。这是我有生第一次享受这种跨越国界的休闲运动,那时的西安市乃至全国还很少有这么标准的旱冰场。    沿着莲湖大道的延伸段,自土门工人俱乐部往西行数百米,在宽阔的绿化隔离带中央竖起了高高矮矮的雕像,这就是西安市著名的群雕“丝绸之路”,她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友好往来于亚欧大陆的光辉历史。也间接地说明了“土门”在盛唐时期的重要地理位置。    土门周边还有许多近郊村庄,大土门村、小土门村、中堡子村等等,可就是没有听说过贾平凹笔下的“仁厚”村。    这些村庄里有我许多的小学、中学的同学,我也常常去他们村里玩耍。后来好些同学都成为了这些村庄的村长或支书,可没有听说过贾平凹笔下的阴阳手“成义”。我常常奇怪,平凹老师非西安人,怎么从他笔下出来的“废都”、“土门”、“老西安”会有那么多的故事呢?    我的初中母校也在土门附近,那里撒满了学生时代无法抹去的记忆,记得前两年去西安探亲时曾专程前往母校拜望,看到母校年久失修的惨淡光景,写下了一篇散文来抒发情感,那篇散文叫“第十五中学”,摘录几段如下:“沿着宽阔的大道行走,道路两旁新建的高楼大厦与小时候经常路过的熟悉景色交织在眼帘之中。我漫步在街头,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的情景,如果时光倒流,走在路上的少年也许是我,是我的同学们。”、……“我仔细地辨认着通往母校的道路,沿着当年我熟悉的回忆,来到了第十五中学的学校门口。校门口的街道变得很窄,学校的大门也不如记忆中的宽阔,只有小小的传达室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走进学校的大门,我们的教学楼呈现在眼前,没有了往日的高大,没有了过去的漂亮,透过楼门口看到宽宽的楼梯,才有了一丝往日的回忆,那时,我日复一日的上下在这个楼梯上。由于是周末,学校里空空荡荡,楼门也是锁着的,我绕去西面,映入眼帘的是那排平房,还是昔日的情景,不同的是没有见到一个老师的身影。走过平房就看到了大操场,还是很大,依然是灰土铺地。远远望去,高中部的三层楼已经是衣破衫烂,年久失修。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怀着往日的回忆,默默地绕了操场一周,真想遇到当年的老师或同学共抒情怀。我昔日的母校,她教导了多少莘莘学子,年轻的、年长的老师们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学生们渡过了多少欢乐的时光,可是她一天天的衰老了,没有人来关心她,没有人来扶持她,三十八年过去了,学校是这样的破旧,这样的落魄,竟无法与当年的校园相比较,看到周围新建的高楼大厦,我心酸落泪,欲呼无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兴母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三十八载,弹指一挥间,无限的思绪涌上心头,十五中,我的母校,我不能忘记你!”。    ……    土门还曾经有过西安市最大的自行车交易市场,还曾经有过显赫一时的大型百货、瓜果自由交易市场,还曾经有过数不清的让西安人骄傲的工业企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由市场变成了城市的二环路,高高的立交桥穹天而过,让我又回想起了那时的“土门大桥”。    周边的工厂历经沧桑已经面目全非,有的工厂经营不善,已经沦为了平地而起的大型超市,有的工厂下岗分流惨淡经营,有的工厂依然热火朝天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特殊的工厂,却旱涝保收经久不衰,我的许多同学都在那里上班,这就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西安印钞厂!    我的少年时代在土门渡过,我的同学们遍布在周边的工厂和乡村,我的记忆无法忘怀那土门大桥和大桥食堂,无法忘怀那长长的清澈的沣惠渠,无法忘怀那工人俱乐部的旱冰场,无法忘怀那……。    这就是西安市的“土门”。

    2008-3-14    随笔于北京

翔鹰 发表于 2017-1-23 23:09:32

首赏佳作,问好您!

西部老土 发表于 2017-1-24 07:58:24

翔鹰 发表于 2017-1-23 23:09
首赏佳作,问好您!

谢谢翔鹰!提前祝你新春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