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层林尽染 于 2017-6-7 15:55 编辑
5月13日和公司摄影协会摄友52人相约,来到柞水县营盘镇秦楚古道,观赏、拍摄高山杜鹃。 据《柞水县志》记载,秦楚古道建于南北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是在原有终南小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骡马大道,又称“义谷道”,道宽2.5公尺,是中国历史上秦、楚相通的高速官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曾经复修过两次,定名为“西康驮运路”。这条古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安康的丝绸从这条古道进入长安后才能汇入丝绸之路商品洪流。隋唐时期,盐、茶、丝绸、粮油、瓷器,也在这条古道上南来北往。 古道盘山而上,沿途主要景观有:雷劈石、黑琊沟瀑布、古客栈--耍钱场、红桦林、观山岭、草甸、冰川遗迹,苦竹海、杜鹃群林等。 沿着石块铺成、错落不平的蜿蜒古道,穿过杜鹃林海,见到万顷草甸,看到一块块巨石突兀峰顶,那就是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的冰川石。再往前走,看见一座屏风般的山脊,那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南北的天然分界线。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明显的南北自然风景边际景观。一梁之隔,北面是高大茂密的杜鹃林海、南面是一览无余的高山草甸,对比鲜明、十分有趣。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经秦楚古道到镇安视察防务曾在古道花门楼安营扎寨,休养练兵,游山玩水吟诗。全唐诗.卷1-20选录的《望终南山》,据说就是李世民在这里吟出的诗句——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世民作为皇帝,是个名垂千古的一流明君,可是作为诗人,其诗作境界才情确实高不过三流,难怪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贻笑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相比之下,诗仙李太白路过此地所留诗篇,就显示出职业诗人的水准。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52岁的李白正在终南山隐居,这年春天,他出长安沿古道南下,行至花门楼,流连古道山水,欣赏沿途景色,得到一位复姓斛斯,号山人的老友置酒款待,三杯玉液上头、一首美篇脱口,这就是《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两相比较,高下分明。然李太白诗才盖世,若论察纳雅言、官场周旋,实在难比唐太宗之万一。当然,若论行吟题诗,在李白的眼里,那皇宫之内连给他拾鞋带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跟得上自己的。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尘烟早已散去,一条古道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体验过多少热闹岑寂,只有那满山遍野的松柏最清楚、年年花开花落的杜鹃明白。今天,当我们跨进这浓荫密林,和千年之前的古人观赏着同样的山川花树,眼见着南北分野、江河殊途、草木互让,那种“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沿途遇到一波波操着各地口音的游人从云南、江苏、湖北等省远道而来,歇脚于道。我想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或许也不仅仅是为了几树杜鹃花,他们想要寻找的,会不会更是自己的先辈们曾经洒过血、流过汗的那条崎岖、坎坷,蜿蜒千载,直通向今朝的谋生之路、繁衍之路、发展之路、复兴之路呢? 在杜鹃林海,我看到好几颗大树老死林莽,而更多的小树正在茁壮成长。此情此景由不得感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或许正是这生生不息的草木隐藏了此处古道石径,才保存了这份珍贵遗迹,让后人有了一个观瞻、凭吊的去处,思索历史变迁、回味人生阅历的场合。 想想这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不因唐盛而兴、不因宋弱而衰,不为明而艳、不为清而白,就这样年年岁岁不遗余力地绽开嫣红的花蕾,盛开之后,渐渐看淡了荣辱得失,将自己修炼成一位裙袂飘飘的白衣花仙,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如同仙风道骨、飘然来去山野、乐哉悠哉、岂不快哉! 2017.5.20 作 者 简 介 李鸿印,笔名曲直、层林尽染等,硕士研究生毕业。四百余篇作品发表在《人民邮电》报、《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通信信息报》、《陕西电信报》《延河》《陕西诗歌》《青鸟》《五月》《网络诗选》《陕西邮电报》《商洛报》等数十种报刊。千余篇文章发表在央视网、榕树下、新浪、搜狐等数十家网站。2011年获中央电视台春晚春联征集优秀奖。有作品入选《2014诗品短诗两百家》《2014年陕西文学年选•诗歌卷》等,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文学》执行主编,西部文学作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