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山人 发表于 2017-9-3 12:43:05

【“秦晋杯”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乔山人散文】剃头

   “我头发长了,你带我到县城去剃一下。”周末刚进家门,老父亲就对我说。我抬头看了看正在下雨的天问道:“这么冷的天,咋想起剃头了?”“头发长得像毡片一样难受,不管雨多大,我今儿非剃头不可。”父亲怨气冲天,像是在和谁赌气似的“村里不是有人可以帮你剃头吗?”我奇怪地问到。“村里会剃头的都死光了,就剩我一个。我给别人能剃,谁给我剃呀?”父亲缓了口气说:“就剩你四叔会用推子,没人会剃头了。再说了推的头不舒服,晚上觉都睡不好。”   我扳指头一数,暗自吃惊,村里和父亲同时代的人竟然所剩无几了,他们都悄没声息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想当年,父亲是村里的剃头把式,手艺数一数二。那时候,从小男孩到成年男人都剃头,全村只有小兵家有一把手动推子,是他爸爸从部队复员时带回来的。听说那把推子给首长理过发,因此小兵爸爸把那推子宝贝似的珍藏着,轻易不拿出来,即使小兵理发时,也是央求父亲给他剃头。当时经济条件都不好,特别是我们农村人为省钱,基本没人去城里理发。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节约从头开始。”日子怕长算,全家人一年节约下来的理发钱买盐就够了,而且只有男人剃头,女人都是相互用剪刀自己修剪。因此,剃头这手艺在村里特吃香,尽管都是义务剃头,却特别受人尊敬。父亲在村里不但是木匠,剃头手艺也特别好。谁家生小孩了,没满月就要给孩子剃头,头剃得越早,孩子长大了头发会黝黑而旺盛。全村除过父亲之外,没人敢给婴儿剃头。小婴儿头皮嫩,毛发稀,发质软,加之婴儿太小不配合,手艺不过关的人没人敢揽这瓷器活。父亲是大家公认的剃头老手,只要他盖房回来,大人小孩排队来剃头。    来剃头的人各自端一盆热水,搭一条新毛巾,给父亲献殷勤地发一根当时最好的金丝猴香烟,笑容可掬地讨好着父亲。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会稳稳当当地咔一口痰,清清嗓子慢条斯理地数说道:“你这头发咋像韭菜一样,上次剃了没几天,又长这么高了?我没事干了,净伺候给你们剃头了?”这时候,来人会笑嘻嘻的说:“别人手艺不咋地,我们这不是冲您手艺来的嘛。您剃的头舒服、干净、清爽么!”父亲一听这话,就会美滋滋的拿出剃头刀,蹲下身来,一丝不苟地“吱、吱”开剃了。他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似的,目不斜视,认真仔细,条理分明,直到剃得明光铮亮才歇手。在剃头的全过程中,被剃头的人一直闭着眼睛,好似在品味只有过大年才能吃到的美食似的,很享受,很过瘾。在我们这儿,剃头人和被剃头人都是蹲在地上,和吃饭一样,“有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也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小时候我经常被父亲剃成当时最流行的小兵张嘎的头型,后脑勺和前脑门周边剃得亮光光,只在前脑门正中留一撮头发,老人把这个部位叫性命口,留一撮头发将性命口护住,祈福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将这种发型叫做前前毛盖。当我戴上红领巾后,说啥也不让父亲给我剃这种头型了,班里的男同学大部分都用推子理成前长后短的时髦发型,我们管那种发型叫“洋楼”。父亲极反感:“那有啥好看的,没理多长时间,又长成茅草窝了,哪有剃的头好?干净、敞亮,一两月才剃一次,还省钱。”后来,我偷偷地去找哥哥,让他给我理发。哥哥大我十岁,一直把我当小宝贝。他经不起我的死磨硬缠,找他的同学借来了推子。“你想要啥发型?”他扎势地问我,好像自己是个经验丰富的理发师。“我要斯大林发型。”   哥哥“扑哧”一声,哈哈大笑着说:“斯大林的发型是修剪出来的大背头,那是领袖头,你也敢要?”当时阶级斗争抓得很严,经常给地富反坏右戴高帽、游行、开批斗会。尽管我还是个小学生,但也知道言多必有差,祸从口出,所以一听哥哥说那是领袖头型,吓得我再也不敢吭声了。这第一次理发的结果可想而知,斯大林头型没理成,哥哥却拿我的头学手了,把头理得坑坑洼洼,层层叠叠,两边鬓角高低不平,拿着镜子一照,不认识自己了,最后只得接受父亲剃的前前毛盖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年轻人才慢慢地进了理发店,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习惯端一盆热水,满世界找剃头手艺好的人帮他剃光头。    “你们整天在外忙活,把我们撂在家里,这么大的屋子只能转出转进,心里木乱地坐也坐不住。”父亲抱怨着,“雨也下个不停,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恓惶和难受。”    我恍然大悟,突然感到格外的愧疚与难过,喉头一噎,忍不住的泪水滑落而下。我连续两个礼拜没回家了,完全没有顾及到耄耋之年的父母已被孤独和无助所困扰。我仿佛看到,年迈的父母相互搀扶着,手搭凉棚孤独地站在凄厉的风雨里张望,如同沧桑满怀的老槐树孤立在家门口,遥望伸向远方路的尽头,期盼着儿孙们出现在苍茫的暮色里,一天又一天,直到夜色深深也不愿回到两人无言相对的堂屋里、、、、、、    我当即决定不管风雨有多大,也带着父母去县城散散心,顺便给父亲剃剃头。汽车穿行在神采飘逸的杨柳间,车轮激起路面薄薄的积水,飞溅的浪花紧紧依偎着车轮起起落落,我心急如焚,无心欣赏沿途风景,一心只盼着汽车赶快到站。    终于,父亲坐到了理发椅上,闭着眼睛,嘴角微微上翘,面带微笑地享受着,任剃刀在头顶上“吱吱”飞舞,如同镰刀在“唰唰”收割着成熟的小麦。密集的雨声配合着剃刀声,仿佛是在奏响人间最美的交响乐。    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心里顿觉踏实多了,好似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作 者 介 绍:
      乔山人,男,原名杨文科。60后,陕西宝鸡人。2012年以来,在企业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2016年6月至今在江山文学网、盛京文学网、西部文学网、散文论坛,西南文艺等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70余篇。


清心自在m 发表于 2017-9-3 15:52:09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长风 发表于 2017-9-3 16:30:42

欣赏老师佳作,剃头这手艺已经慢慢少见了,向老师问好,赞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7-9-3 21:17:19

欣赏老师精彩文章,问好!

乔山人 发表于 2017-9-4 00:38:24

感谢老师们的鼓励,我须不断努力,争创新作精品,回报西部文学和老师们的厚爱。

洛沙 发表于 2017-9-4 19:44:32


王晶 发表于 2017-9-4 20:29:15

我爷爷是木匠,剃头也是一把手。
拜读老师的文章感同身受。
点赞,问好。

乔山人 发表于 2017-9-5 07:29:14

谢谢王老师的留评与鼓劢。

乔山人 发表于 2017-9-5 07:31:42

感谢洛主编的厚爱,我当继续努力,回报咱们的社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晋杯”西部文学孝德文化征文】【乔山人散文】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