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yegang 发表于 2017-11-1 08:46:44

〖楼叶刚随笔〗 闲评李密之尴尬人生

本帖最后由 长风 于 2017-11-1 14:54 编辑

                         (一)隐藏西蜀的名士集团之力量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这两位大军事家破蜀,屡屡失败,而司马昭平定蜀地。世人嗟叹,曹操、司马懿的最大敌手是诸葛亮,司马昭破蜀之时,诸葛亮亡故多年。诸葛亮病故于公元234年,吴国灭亡公元263年,即诸葛亮病故29年后蜀国灭亡。蜀国能支撑29年不亡,不是刘禅有雄才大略,是诸葛亮给刘禅储备的西蜀的旧臣,是有用之才。这群人,从未消失过,一直都存在,只是诸葛亮和蜀国的五虎将的耀眼光芒,把这群人才智慧之光淹没了。    这种现象,就如白日的阳光,遮住了星光,但星光依旧存在,只是世人觉察不到而已。丹纳在《艺术的哲学》中有段名言:“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例如莎士比亚,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从别个星球上来的陨石,但在他的周围,我们发见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如韦白斯忒,福特,玛星球,马洛,本•琼生,弗来契,菩蒙,都用同样的风格,同样的思想感情写作。他们的戏剧的特征和莎士比亚的特征一样;你们可以看到同样暴烈与可怕的人物,同样的凶杀和离奇的结局,同样突如其来和放纵的情欲,同样混乱,奇特,过火而又辉煌的文体,同样对田野与风景抱着诗意浓郁的感情,同样写一般敏感而爱情深厚的妇女。……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湮没了;但要了解那位大师,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围,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    艺术界如此,军事界、政治界,也是如此。蜀国的诸葛亮这颗巨星陨落五丈原之后,姜维是另一颗耀眼的明星,除他之外蜀国似乎没有人才一样。这群隐藏着蜀国人才,魏国大将钟会,是看得清清楚楚的。钟会一到蜀地,就结交蜀地名士,想要自建政权,摆脱司马昭。司马昭平定叛将钟会一年后,也病故,同年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封号晋武帝。晋武帝也跟钟会一样,也想结交蜀地的名士。这群蜀地的名士中,李密就是其中一个。    估计当时蜀地名士的群体力量,非常强大。这群名士就像弹簧一般,压得越紧,反弹的力度越大。故司马炎亦不敢轻易采用高压政策。投降后的刘禅不杀,司马昭还封他为“安乐公”,还在晋朝活了八多年,享年六十五岁。后世南唐李煜、吴越国钱俶投降北宋,赵匡义很快就毒杀了这两人。赵匡义是不会轻易浪费粮食的,司马昭父子也不是吃素的,也不会轻易浪费粮食的。晋朝养着刘禅,粮食要浪费不少,监视刘禅的人工费也是不小的负担。那司马昭父子为何如此仁慈,不弄死刘禅,弄死刘禅,粮食也省了,人工费也省了。杀个刘禅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当时蜀地那群名士还在,吴国也还没有消灭。《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记载司马昭的政策是“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魏国灭蜀三年后,再攻打吴国。如果灭蜀后,马上对吴国动手,后院难免还要起火。事实也是如此,灭蜀后,后院是马上起火的,这火是钟会点燃的。    晋武帝对蜀地的怀柔政策,有名的开刀对象,就是李密。李密史书记载,有两样东西很出名,一是孝顺,二是口才。《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孝谨”,即“孝顺和恭敬”;“才辩”,即“口才”。大凡孝顺、恭敬之人,做事稳重;有口才之人,思考问题逻辑严密。李密就是个做事稳重,有条理性的人,正如他在《陈情表》中陈述事情有条有理,把往事、当下、未来之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帝览阅《陈情表》时说了句:“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于是停召李密。此处,晋武帝不管是喊得真心,还是违心,不用去管。反正,晋武帝是夸赞了李密,行动上也不逼迫李密了。                                    (二)司马炎之绝招与败招    司马炎屡招李密做官,李密拒不从命。一个屡招,一个屡拒。在司马炎眼中,官场不是非李密不可,李密在晋朝官场,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李密是官场中力挽狂澜之人,他在蜀国官场多年,亦未见其有如此之治国大才。晋武帝司马炎要的不是李密这个人,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   李密偏偏不识趣,破坏了他的这种感觉。司马炎恼的,也未必全是李密破坏他的这种感觉,而是怕李密不奉诏的行为,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弄得天下名士集体不奉诏,那是真破坏了他夺权当皇帝的感觉。光杆皇帝的滋味,他是最懂的,曹奂就是个光杆皇帝,他就是欺负曹奂而夺取皇位,还搞了场“禅让”的政治秀。晋武帝司马炎最怕别人模仿李密,一个模仿高手最怕别人抄袭自己来模仿历史。司马炎最关键几手,全是抄袭曹氏的。他用“禅让”这招,是抄袭曹丕的,曹丕让汉献帝“禅让”帝位。他“以孝治天下”,也是抄袭曹魏国策的,曹丕夺位肯定不忠,司马炎夺位不也是不忠。如果司马炎弄个“以忠治天下”,肯定自戳自己的脊梁骨,他是不会干的。他要绕过这个“忠”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孝”字,他又抄袭了曹氏。有时,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晋武帝还有抄袭魏武帝曹操的一手,把天下才人都圈到自己帐下,有用没用,先不管,圈了再说,省得你在外面捣乱。正是这种“圈人”思维,李密等名士都要圈到官场中来。如李密不想当官,偏让他当官,弄得李密写个《陈情表》,晋武帝又故意喊一嗓子“士之有名,不虚然也”,才暂时停召,同时向天下传扬《陈情表》。司马炎此举,一在等李密祖母死后,再看李密态度,二在布告天下,圈人政策依旧有效。    李密在祖母死后,李密自要兑现名士之承诺,到晋朝做官。李密在晋朝做一阵子官后,也做得像模像样,做到汉中太守,大概做官的滋味不错,想做更大的官,没做成,就有怨言。发发牢骚,不写成文字,对手即使捕风捉影,也还是可以挽回的。他在东堂对着司马炎赋诗,诗中有牢骚,那就做官做到头。《晋书·李密传》记载:“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此文中,“饯”,即“蜜饯”;“有因有缘”,即“有因就有果”;“官无中人,不如归田”,即“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明在上,斯语岂然!”,即“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李密本来甜甜蜜蜜吃着蜜饯,甜在嘴里,也甜在心里。司马炎突然命他一人赋诗,大概李密甜食吃多后,思维能力下降,不自觉地发出牢骚。不知司马炎是不是懂医术的,知道甜食吃多后,会降低人的理性思维,如酒喝多一样,人会吐真言。大概君王动不动犒劳臣下,大摆一下酒席,无非就是想听听臣下的酒后真言。大概李密深懂喝酒会误事,会有所防备,喝酒不大会喝出麻烦。吃蜜饯,吐真言,是那群臣子的忽视点。希特勒也善用这种忽视点,他发动战争的命令,都是轻易通过,几乎没有反对意见。这不是别人怕他,而是希特勒开这种会议,常选在黄昏时间。黄昏时间,人最想回家,最意乱情迷,心神不定,会处于“你说什么,就什么,我想回家,快点结束会议就行”的状态。司马炎大概也懂心理学,如果没有两刷子,要在乱世混到顶级地位,是不可能的。    李密虽是天下有名的辩才,还是看不清司马炎的花花肠子。晋武帝看李密,是当“花瓶”看,不当“花”看。李密不想做官,想过布衣生活,他就不舒服;当李密习惯官场生活,想升迁,他又不舒服。估计,外人眼中受宠的李密,司马炎只是叶公好龙而已。李密最终遭免官,归家后,没人理睬,老死家中。    “圈人”、“禅让”、“以孝治天下”,司马炎这三招,抄到了曹氏的精华之笔。自然,司马炎也不是次次都能抄对的。他用分封制,就是抄错方法。分封制,不就是,跟我的人,吃香喝辣,有国有爵;不跟我的,人头落地。晋武帝司马炎分封500多个公侯国,取悦跟随者,势必埋下晋朝灭亡的种子。一个开国君主,尽抄袭他人,没有自己的创意,在多变的乱世,是很难适应时代趋势的。    抄袭还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你可抄袭别人而消灭别人,别人又何尝不能抄袭你而消灭你。可抄袭之物,必是公开之秘密,晋武帝是难以禁绝的,正如曹操禁绝不了司马氏的崛起一样,除非杀尽天下才。    故李密活在招数老套而又杂乱的司马炎手下,其苦其甜,其中百味,自得知而已。                              (三)李密之历史轮回   李密的人生中,有两段惊人相似的经历和两个相似的弟子:两段相似经历是在西蜀和西晋当官,都是先拒后受;两个相似的弟子,都是太子,一个“刘禅”,另一个“司马衷”,两人还近乎白痴。      先看李密对官位的态度。《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征召李密之事曾云:“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估计李密当时亦以尽孝之名义,拒绝做官。最后,又任蜀国的太子洗马。“太子洗马”,即太子的属官,列三品,要辅佐太子,教太子政务。教太子政务,可控太子思想;控制太子之思想,可控未来一国之思想。故“太子洗马”,应是美差。李密对此官位,似乎做得很是得心应手。    司马炎建晋朝后,亦欲聘李密此职,李密急得赶紧上《陈情表》相拒。《陈情表》如此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此表中,“供养无主”,即家中无人主持奉养祖母之事,“除臣洗马”,即授与洗马官职。“除”,非贬官,而为“授官”之意。李密在祖母卒后,确赴洛阳,任此职。    再说李密教太子。李密的第二个太子弟子,即名闻天下的晋惠帝司马衷,此人为帝时有一笑闻。臣下上报天下百姓无米下锅,晋惠帝曰:“无饭吃,何不食肉?”故世人笑其白痴,如此痴儿,交与李密辅佐,其间必有不少趣事,惜史书未有多传。晋惠帝思维之怪,在于全无逻辑;李密思维之妙,在于逻辑严密,精于推理。估计晋武帝亦看到此点,非聘李密当“太子洗马”不可。然李密执教之效,必是不佳。《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愤语“官中无人,不如归田”,如此太子之师,何以朝中无人,岂不可笑。李密又确实朝中无人,此太子甚是健忘,亦有一笑话。司马炎与司马衷共餐,桌边有一小儿,司马衷问此儿是谁。司马炎长叹司马衷,健忘得连亲生儿子亦不认识。儿子尚且忘于脑后,区区李密又岂能存于脑中。    然李密两任“太子洗马”之职,为其大幸,亦为其大不幸。大幸是,其为两朝帝师,其才尚得顶层人物首肯。大不幸的是,西晋朝堂之中,三此人难免有相聚一堂时,此情此景,必别有涩味。一个绝顶聪明之师傅,两个如痴如呆之弟子。一个弟子身飘亡国之腐味,一个弟子将散亡身之酸味,两股怪味全浮在李密鼻下,其尴尬亦可想而知。    李密一生,风头也出过,风口浪尖也呆过,贰臣也做了。故评其人,说其真也有,说其伪也有,真是尴尬之人生。然李密之尴尬人生,亦是改朝换代之时,众多遗老遗少,多多少少会面临之人生。

〖简介〗      楼叶刚,钱派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中华楼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

长风 发表于 2017-11-1 14:54:50

欣赏佳作,分析透彻,赞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7-11-1 16:39:20

李密一生,风头也出过,风口浪尖也呆过,贰臣也做了。故评其人,说其真也有,说其伪也有,真是尴尬之人生。然李密之尴尬人生,亦是改朝换代之时,众多遗老遗少,多多少少会面临之人生。

翔鹰 发表于 2017-11-1 22:38:12

提上佳作!学习,问好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楼叶刚随笔〗 闲评李密之尴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