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yegang 发表于 2017-11-30 15:32:50

【楼叶刚随笔】闲评隋炀帝创科举与光绪帝废科举之亡国论

本帖最后由 louyegang 于 2017-11-30 15:34 编辑

   公元607年,隋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此年,乃科举制开创元年。公元618年,即科举制开创11年后,隋朝灭亡。公元1905年光绪下诏废除科举制,到公元1912年,废除科举制7年,清朝灭亡。隋炀帝宣布实行科举制,隋朝迅速灭亡;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清朝也迅速灭亡。科举制开端与结局两个端点上,与之相关的王朝皆快速灭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个问题。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天下没有偶然,偶然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隋炀帝宣布科举制,以其所处时代而论,大概有促使隋朝猝死的可能。科举制,即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此种制度,是在对国家权力的分配权进行调整。庄子曾有个比喻,权力是一把刀,不会耍刀的人耍刀,伤到别人是小事,伤到自己就是大事。隋炀帝推行科举制,名义上要选拔天下英才,实际上是在排斥皇亲国戚、名门望族和地方豪强对权力的垄断。权力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甘心俯首放下手中的屠刀,寒门之士身怀才华而无话语权,自然也不甘心。隋朝的官位数量,是固定的,豪门多则寒门少,反之,寒门多则豪门少,这势必形成传统权贵势力与新兴寒门势力的斗争。唯一能控制这两种势力的力量,就是隋炀帝手中的经济力量。   大隋朝强大的经济大权,本是隋炀帝手中最锋利的一把飞刀。这把飞刀,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飞刀。高明的魔术师,不论怎么飞这把刀,都能做到看似放手,却从未脱手。可惜隋炀帝不是个高明的魔术师,飞刀一放手,就永远脱手,怎么也收不回来。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大修东都洛阳,这都是花大钱的事情。这三件事情中,三征高句丽,最终是血本无归,大修东都洛阳,属于娱乐消费行为,开凿大运河,商业价值在未来。隋炀帝如此大血本投入,最终都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这几场瞎折腾,算是荡光了大隋朝的家底。隋炀帝是个败家子,也可以说;隋炀帝是个有未来眼光的人,也可以说。从他悲惨的下场看,他最终还是一个带点悲壮色彩的空想政治家。空想政治家做事似乎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敢想敢做,不管能不能做到,不管口袋里有没有银子,都要做一做。所以空想政治家最喜欢开空头支票,如隋炀帝的科举制,就是给天下寒门中的读书人,开出的一张最大的空头支票。士人读书,有两个条件,不能缺少。第一个是有稳定的经济基础,第二个是有安定的读书环境。隋炀帝动不动要搞工程建设,动不动给周边国家弄点颜色瞧瞧。他这么一搞,天下人就要陪着他玩钱,陪着他玩命。   毕竟,读书是农业,不是工业,也不是商业。读书的环境不存在,科举制也形同虚设。如明朝南北榜事件,就是一个佐证。明朝洪武三十年,即1397年2月春考,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蹈等人任主考,录取51名进士,全为南方人。北方读书人哗然,朱元璋严惩考官。是年6月,朱元璋亲任主考,取61名进士,全为北方人。从实际而言,北方战乱频繁,读书人没法安心学习,南方则相对稳定,北方学子的文章不如南方人是正常现象。朱元璋主持夏考,不是北方读书人文章写得好,而是在笼络北方文人。朱元璋的这一手,隋炀帝弄来不来的。所以,隋炀帝在政治生涯中始终受到双重挤压。他搞科举取士,得罪旧贵族势力,甚至要得罪到底,在这一点上,他似乎像个迂腐的读书人,不像个帝王。隋炀帝在江都遭部下宇文化及缢杀,大概是最好的佐证。毕竟,宇文家族在大隋朝算是有名的贵族家族。其次,他也得罪天下寒门,最好的佐证,就是民间传闻隋炀帝好色淫荡。有史料考证,说隋炀帝“只有两个夫人,生了三儿一女”。隋炀帝有多少夫人,确实不大好考证,尤其各类笔记小说,虚构给他许多绯闻之后,似乎“千古淫帝”的称号,就非他莫属。大凡得罪天下寒门的帝王,在天下人眼中,都是“淫棍”。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秦始皇的荒淫生活,有如此一大段:“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的私生活,杜牧自然写得有点夸张,大概攻击暴君最好的武器,就是用“色武器”,不惜放大他的私生活。如果“色武器”打不死他,就用“财武器”。隋炀帝中了“色武器”,又中了“财武器”,大概跟他开凿京杭大运河分不开。聪明的隋炀帝,最终似乎很不堪一击,如同表面风光下的空架子,风一吹即散架。   唐高祖李渊就非常聪明,他也搞科举制,还搞得有声有色。他办了不少学校,大致有四种类型:有职业学校,如“律书、算学”,招收下级官员子弟及平民手工子弟;有贵族学校,如弘文馆、崇文馆,主要招收皇亲国戚以及部分执政大臣之子;有平民学校,如“四门学”,主要招收下级官员子弟及平民俊秀子弟;有传统名牌学校,如太学,主要招收中高级官员子弟。李渊搞这么多学校,大概是天下人有这种需求,他就满足天下人的需求。他还把这些学校与科举制挂钩,甚至他搞的进士科考试,还有朝鲜、日本学生前来参加。这些外国学生,大概也到国子六学和弘文馆、崇文馆学习,李渊很可能是最早搞国际教育的中国人。他搞的国际教育,应该不搞周末补课。这点在李渊搞的太学中,可以得到佐证。太学在东汉有个传统,就是一到周末,太学生纷纷到集市上卖土特产,贴补家用。因为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把各地的土特产,都带到太学里。这有点像现代的勤工俭学。这个传统,唐代也是保留的。如果李渊搞周末补课,估计太学生带来的土特产,就都要烂在太学里了。与李渊不同时代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笔:“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唐朝官员常有休假,应该不假。滕王阁盛会那日,满座宾客中,肯定有不少读书人,很有可能还有在国子六学和弘文馆、崇文馆上学的学生。如果唐朝的学校,没有太多的假日,这些读书人哪有时间游山玩水,到处聚会。李渊和隋炀帝,虽有点亲戚关系的,但两个人搞的科举,似乎没有太多的亲戚味道。李渊搞科举制,似乎搞得很开心,也很成功,到后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就相继出现。隋炀帝杨广搞科举制,大概搞得愁眉苦脸,有他落地的人头为证。史铁生曾说:“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隋炀帝的痛苦,大概也在此,他实现欲望的能力,赶不上创造欲望的能力。李渊则不同,他实现欲望的能力大于创造欲望的能力,所以李渊没有隋炀帝的那种阵痛。这一点,从唐朝到清朝,都可以得到佐证。因为科举制一直是寒门子弟走向上层社会的真正通道,为天下人所认可。   当然,天下人也最终认可儒家文化,在这通道中的至高地位。大概到晚清朝,儒家文化斗不过西方科技文化,弄得整个清王朝被各种条约捆绑,动弹不得。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光绪帝急得浑身上火,一怒之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光绪帝废除科举制,似乎和隋炀帝推行科举制一样,都是件拉仇恨的事情。别说废除,历史上有两个人因为科举落第,还杀了不少人,一个是晚唐的黄巢,另一个是晚清的洪秀全。大概光绪帝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洪秀全造反的事情了。事实也是如此,科举制一废除,地方上的缙绅阶层,一下子无事可做,就参与革命与动乱。这和水中的鳄鱼没有鱼可吃,势必爬上岸吃人,是同一个道理。光绪帝自然想不到,太平军闹得如此凶也颠覆不了的大清朝,在他宣布废除科举制七年后,革命军弄一两声枪炮,清王朝就趴下,断气。这大概是靠脖子以上部分生存的人,与靠脖子以下部分生存的人,联手的厉害之处吧。   清朝灭亡也好,隋朝灭亡也罢,两朝死因,与陈寅恪所评价的王国维死因相似。陈氏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人的精神痛苦,莫过于所化自己的文化衰落。面对自身文化没落时,有人如王国维那样选择自杀,也有人选择对抗旧文化或新文化。这三类人以群体姿态存在,最终会导致旧王朝灭亡。科举制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大概是一种文化大变动的风向标。                                          萧然东楼氏                                                                                                                                                   2017.11.30〖简介〗楼叶刚,钱派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中华楼氏宗亲理事会秘书长。


qjhicu 发表于 2017-11-30 17:15:30

秋枫赋 发表于 2017-11-30 19:27:30

学习了解,谢谢:handshake

长风 发表于 2017-11-30 19:35:21

欣赏佳作,学习了,赞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7-12-2 20:51:49

欣赏老师佳作,点赞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楼叶刚随笔】闲评隋炀帝创科举与光绪帝废科举之亡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