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焕琴 发表于 2015-2-4 14:36:52

追求民族虔诚 别开水墨胜境——张新龙“青铜系列”绘画赏评

本帖最后由 林焕琴 于 2015-2-4 14:40 编辑

追寻民族虔诚别开水墨胜境


            ——张新龙"青铜"系列绘画审美意蕴赏析

当中国文人第一次把笔墨从书写变为描画,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山水画面时,中国文人那丰富的思想情怀亦再一次寻找到一个独特且审美的宣泄方式。他们不再因文字的间接性而生出那种表达的意犹未尽,也不因生存的功利性而幽闭自己的情思意绪,于是那种对现实世界的愤懑,无奈,寂寞,失落,超越,潇洒,逸气和义气便尽情地挥洒在从古至今的文人画当中。应该说强烈的精神追寻与展示是文人画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文化担当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重要的精神指向,它的每一笔勾勒点染,就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总是那么的意味深长,欣赏中国文人画如果忽略或弱化其精神性而一味强调其技巧性,那么,文人画的意味则尽失。艺术是人类审美思维的花朵,而优秀的艺术往往会因超越时空的现实关注而成就其别样的审美形式。张新龙的绘画正是从这个向度,让我们欣赏到文人画博大精深,意蕴厚重的文化精神魅力,而他由此形成的富于个性的绘画风格也因此洞开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天地。
新龙先生是位诗人和作家,更是一位有着浓厚家国忧患意识的学者,长期的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积淀了他精神的厚度也决定了他思维的精神向度,当他拿起画笔时,一种成熟的“意”已昂然站于笔端。生于关中黄土塬畔的他自然地在画作表现主题上秉承着长安画派的厚重与苍茫,又融入了源自于他生命根基里的浓重的黄土意识。这是一种面向大地,植根生活的意识,这种意识集中表现在他画作主题内蕴的整体构思上:以“青铜”精神为绘画内蕴,努力寻找展现民族生存记忆的意象特征。包括:老房子系列;根系列;丝路遗韵系列。老房子系列:旨在寻找展现民族物质文化发生发展之根;根系列:旨在寻找展现民族精神文化发生发展之根;丝路遗韵系列:旨在寻找展现民族母体成长成熟的民间之源,这种从半坡鱼纹、秦砖汉瓦、魏晋佛窟至唐代壁画里所隐含的中华民族生活图象更生活,更接地气,更入世,亦更出世,更形而下又更形而上。这类画作主要从“咥(音:die 陕西方言意:吃)”“住”“宴”三个与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方面展开。宏阔的场景,巧妙的构图,酣畅淋漓的笔意,温暖的墨色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绚烂之极,繁华之致的民族智慧,以及我们民族曾经遭遇的衰落,颓败,变革与复兴的历史根源。展示着我们这个民族当下精神世界的再造与重建所拥有的坚实的历史支撑。作者在西部高原行走时曾震撼于藏民族跪磕长头顶礼膜拜的虔诚,他坚信我们生息五千年的民族一定有我们的虔诚所在,!尽管当今世相繁复,利欲横流,熙攘浮躁,但那背后所潜藏的世道人心依然醇厚善良。正是由于画家内心精神的强大与坚定,也才有了他不拘水墨绘画窠臼旨在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内蕴的坚守,放大与强调。如他的《老门楼》系列隐含着对古老乡村诗意的追缅;《围》,《多年以后》《街边咥然面》则是对古老文明的忧虑与反思,那曾经的高墙大院,已显颓势,精美的雕花门楼也满面尘灰,那“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生活理想也已成昨日旧景,沉淀于岁月的河底;而《新栖地》则是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角度:政治而以大树之“根”为意象的系列画作却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虬龙般盘曲的巨大树根撑满整个画面,古老细密的年轮上活跃着骑牛的老子,讲学的孔子,参禅的玄奘,这是一个奇特的组合,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既支离破碎,又浑然一体,它昭示着华夏文明生息不止的历史真实和必然。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他的“丝路遗韵系列”整幅画围绕一个古老墓门进行构图,墓门两侧镶嵌了主人一生“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墓门”意象是画家对现实物象的独到的发现与提炼,表现出画家独特的生死观,向死而生,我们先人的过往绝不是一种虚无,他在告诉我们的后来者,先人曾经拥有的繁华,而这繁华已逝,我们后人的繁华何在?这种绘画的民间视角彰显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画家冠以“青铜”精神之名,这种上古时期青铜器时代的那种“厚重,朴拙,神圣,坚硬,锋利与实用”的时代精神被画家熔铸进自己的画作之中,从而完成了画家对民族虔诚的执着追寻。张新龙步入画坛起步甚晚,但起步伊始即开始飞跑。他的画作在艺术风格上承袭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以一个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敏感和把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
1.设色用墨,以浅绛为主掺以青绿多彩,画面如同从黄土大地上自然生长出来一样厚重苍茫,而青绿草木的点缀又往往使它充满了春天的生机。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老房子系列”作品里。
2.用笔率性,情绪饱满,气息贯通,不拘笔法,侧重性情,点染皴擦,自然写意。如《原下的日子》
3.忧思萦怀,如咏如诵。张画的“老房子”系列,其特点是朴拙凝重,宁静悠远,堪称乡村文明之印。此为画家以可触摸的具象的“关中门楼”为载体探求中华文明发生的谜底。而“根”系列则以包容醇厚的树“根”之意象,融入儒释道之文化符号,使之抽象变形,使笔墨的线性、书写性、抽象性与“根”的生长性与包容性结合起来。前者物象真实,水素墨淡,意境温暖而淡远。后者线条细密盘曲,圆润柔和,墨色浓淡互破,水墨与泼彩并用,在构图上,不拘程式,急笔勾勒,淡墨晕染,画面饱满,几欲破纸,使观者“触目”而“惊心”!整个画面如无声之交响,咏叹着,歌咏着。如《幽镜》《根之心》《破土》。
      4. 借目触心,亦观亦读,包容万千,须琢须磨。传统绘画,无论是素水淡墨还是青绿多彩,其落脚点都在画面之上,所谓,可观、可行、可游、可居是也,而张画则另辟蹊径,他的画可行可游,更可观可读,他借助西方符号学观念,在画作中点缀着大量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隐喻性和象征性。所以,观张新龙画作仅具有形象感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如《老家》《老楼》《春意》《黄土之巢》。
   5. 意象独特,视角奇崛。郭熙提出:“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张画因”根”之形象触发,以其生长性,孕育性,包容性而隐含了对人类文化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最终“遗貌取神”完成了对中华民族发生发展之谜的思考,其“根”之意象的攫取与营造新颖而耐人寻味。使中华古文明的母性特征凸显。这种意象的提炼选取是前无古人的,其奇崛的视角和构图给观者一种奇异的审美体验。
张画的出现对中国当代文人画创作的意义。
      1.使中国文人画的精神性更加强烈突出。
   2.画面的文化符号性,使绘画作品的可视性降低,阅读性提高,从而增加了画面的理解的文化性要求。符号性使画面富于视觉冲击,阅读性使画面震撼人心,画面的隐喻符号使画作的艺术追求从审美走向审智,为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开辟了一条新路。“根”系列文人画的绘画实践,为当代绘画艺术开辟一条新路,开掘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天地。
   3.其强烈的造境性,充分展现了中国画之“万类由心,补地、日、月之不至”的特点。
   4.全球化语境下的笔墨姿态。张画选取“根”的物象,因其物象的“生长性”“包容性”所隐喻的“和谐性” “发展性”与我们这个时代所呈现的“全球化”,“融合性”的态势和“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诉求不谋而合,遂形成一种独特的笔墨意象。这种笔墨意象凝重大气,视野开阔,充满时代活力。
       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新龙画作为陕西画坛挟来一股令人为之一振的劲风。

      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1.时间:《新栖地》陕西省首届写生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与陕西省文联联展)入展
2.《老门楼》陕西省“长安精神”中青年画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与陕西省文联联展)入展
3.《老房子》 “高原,高原” 中西部十二省联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与陕西省文联联展)入展
4.《大城之心》(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联展)获铜奖
5.《丝路之根》陕西省首届旅游书法美术摄影展入围奖

杨力溪 发表于 2015-2-5 23:34:46

能有图片贴上更好{:soso_e100:}

杨力溪 发表于 2015-2-5 23:35:16

改日再来欣赏
问好{:soso_e181:}

杨力溪 发表于 2015-2-6 22:38:52

林老师博学
懂水墨,谙绘画
欣赏,学习{:soso_e160:}

林焕琴 发表于 2015-2-9 15:17:33

杨力溪 发表于 2015-2-6 22:38
林老师博学
懂水墨,谙绘画
欣赏,学习

谢谢夸奖!不敢说懂,只是喜欢,承一个画家朋友所托,班门弄斧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求民族虔诚 别开水墨胜境——张新龙“青铜系列”绘画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