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钟书评】文学还活着
本帖最后由 夜雪 于 2015-2-5 09:43 编辑不老的《文学还活着》
常常借阅纯文学杂志,久而久之,感觉到味同嚼蜡,失去了阅读的快感与新意,积劳成疾,死气沉沉,恹恹欲睡,缺乏一种美好和激情,缺乏文学新锐与题材上的新突破,缺乏文学高峰与叫人拍案惊奇的东西,这些东西再多了也没有啥意思。于是就改革一下,再换成调阅文学书籍怎样?没成想第一次借阅到:《文学还活着》叫人眼睛一亮,刮目相看! 文学还活着》是由香港凤凰书品编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学者名人或者说叫作语言文学家、思想家访谈的谈话体集大成作品。平装简装,书名偏小,还隐藏在一个不大起眼的大逗号里,只有“凤凰书品”几个汉字,还能叫人想入非非,产生了翻阅浏览,无为一搏的欲望与联想。可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一瞥,一小逗留,一摸挲,一尝试,一本叫人垂涎欲滴,废寝忘食的书籍终于出现了。 我真地佩服自己慧眼识英豪的胆量与气魄,佩服自己在浩如烟海的书房拐角旮旯里,能够准确定位,伯乐相马,一举成功。“这是一部有关小说、诗歌、电影、文化的谈话集。十二位(有王蒙、席慕容、张大春、李零、熊召政、曹文轩、叶嘉莹、汪朝光、戴锦华、梁晓声、乐黛云、刘梦溪)文字工作者与我们分享他们人生、写作、阅读和听闻的故事。(原来)文学作为全人类人性和精神提升之道,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文学还活着》全书约18万字,近300个页码,我是昼夜兼程,手不释卷,一边吃东西,一边抄笔记,一边在应付日常应有业务中完成的阅读。读完之后余兴未尽,再反复阅读名言警句和精彩段落、章节,还想推荐给我的亲戚朋友与儿女们潜心阅读之。可是,尽管我是耗费了不少心机与精力,发现还是热脸对着冷屁股——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买我的账,就索性告诉我的网友与读者们,是否能与我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一起再次走进这部闪耀着暖暖的人文关怀、文化涵养与文明传承的书籍中来,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称得上顶尖言论式的文字文学作品,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逻辑学与考证借鉴学统而揽之的综合学科知识,它能告诉人们: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品格、目的和作用等终极与文学有关问题的学问。编者作者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中国文化与文学在世界历史、文化、文学的大坐标系上来对比分析研究,综合考证而作出的经验之谈,叫人感到茅塞顿开,听君一席话,胜读书十年书。 我喜欢王蒙:文学追求的是创造性,而任何创造性对于平庸,对于平均数,对于思维定式,对于自满自足,都是一种挑战。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和解因素。哪怕作品中充满了对命运的咒骂,对人间虚伪的揭露,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失望直至绝望,但在这些东西背后,仍然有一种价值,有一种愿望。 文学的本性拒绝粗鄙,拒绝暴力,拒绝冷血,它希望人类用更文明的方式度过一生,用更文明的方式彼此相处。 我喜欢刘梦溪的:中西会通,四部兼通,文史打通,才能产生思想。所以通儒不仅是学者,而且是思想家。现代学术界专家很多,学者很多,思想家未免太少。 今天的人文学术过分强调实用,而忽略了为学术而学术的真理性和神圣性;文史哲学术若只追求实用,人文学将走向迷途。我还喜欢乐黛云的: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使人们对根本和全局的问题视而不见。 大变局的特征之一是要求多元文化之间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此,文学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文学的根本基础是“情”。 一个人有再多的钱,如果说不懂得欣赏自然,不懂得欣赏音乐,也不理解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学财富,真是枉活了一辈子。 语言可以通神,语言可以通天。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思想感情之初,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即使人类可以被消灭,被铲除了,人类的记忆可以被清洗殆尽,人类的文学也许还有存在的充足理由与高贵价值。文学是分娩阵痛后的精神升华,是繁荣昌盛锦上添花之后的痛苦回味求证与激烈反省,是撕裂最黑暗生活中的闪光与前奏,是人类求得稳定繁荣幸福美满,校正生活勇气与航向的平衡器与自慰器。不管在任何环境与时刻,文学都与人类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变化物质追求、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文学走进了人民大众生活的皱褶与血脉,纸质作为文字载体是在逐渐蜕化,在式微,在稍纵即逝,逃之夭夭地被边缘化。也有人通过表面上的传言与肤浅地统计,就大言不惭地断言:现代人不会深入阅读或者正在浅阅读或者不阅读,平均阅读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井底之蛙,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国人的精神意志始终与方块汉字有着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联系,与儒、释、道家文化有关,与“三纲五常,仁义理智信”有关,也必然与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文明传承转型发展有关。现代人的阅读量不是在高度缩水,在疾速减退式微,而是与日俱增,与时俱进,识字读书,学习练字写作,积极上进几乎成了现代人须臾不可缺少的粮食、空气与水,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国感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与广度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范畴,成为组成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能力,精神与信心。 “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而后工”。纵览现当代的自由诗,模仿诗以及所谓的“羊羔体”“梨花体”之类的“口水诗”等,多数崇洋迷外,移花接木,把一句话分成好几行来写,言之无物,游戏文字,故弄玄虚,是心宽体胖,打着酒嗝的无病呻吟,是钱多得无处可花的跳井上吊与热昏了的呓语,是盘根错节地装疯弄傻与卖弄风情的文字腐败,一句话,现代自由诗糟糕透顶,一败涂地,从上到下,从过去到现在,几乎没有几首可读的诗,可捧场的名言警句,可传颂的词藻与诗人。而拟古创新的诗词大赋,五言七言,排律短句往往推陈出新,清新可观,叫人欢欣鼓舞,目不暇接,大声疾呼,真正感觉到一个强盛的大唐返朴归真焕然一新,数以千万计的李白,杜甫、王立平、王洛宾闪亮登场,仿佛又回到了以诗歌开科取士的大选之年。尤其是各地各级诗词学会与形形色色倡导国学的复古诗刊善本,叫人看到了振兴诗歌的希望与诗歌世界的美好未来。 而散文小说,无疑是现当代文学宝库最光辉灿烂的地方。虽然有高地,缺少点高峰,有大家但是缺少方家与名家。至少小说散文还有可读之处,有可赞叹之笔,也有可点之睛。现在人多数喜欢浅阅读,是由于时间紧迫,生活压力过重,也因为兴趣转移,电视,网络,手机与广播电话等传媒多样化引起的。我们应该相信从事深阅读,重量级阅读,专业阅读者古已有之,今天也会大行其道的。因为任何崭新与直接的传媒都不可能完全地代替纸张传媒。即使全世界都排斥反对纸张传媒,中国人也会有蓄意坚守阵地,毫不移动位置者存在。因为阅读传统书籍的况味与感觉,那种舒展与惬意,那种香甜与沉迷,那种直观审美,可圈可点,游刃有余是不可言说,无可替代无限美妙的精神享受,是老祖宗特意留给我们中国现当代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学术思想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国家最大的名誉之所在。偌大的中国,如果没有几个孔子、老庄、墨子,几部《红楼梦》与曹雪芹,几个李四光,钱学森,那么中国文化科学必定会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中国也不会永远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世界也不会做出多少巨大贡献。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学习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都在享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给予的关照暗示与提携,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文学还活着,国学儒学永远是中国人的立国之本,做人之基,能给使用与传承方块字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偏能量与基本能量,文学与国学儒学一样并且永远要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地活下去,而且将活得更精神,更健康,更完美,更纯洁与高尚,更绚丽多姿仪态万方。 2015-02-03凌晨3时
欢迎新朋友。 排版可以更整洁 一本好书也需要一个伯乐 一本好书也需要一个伯乐 早读时间 谢谢朋友 {:soso_e160:} 文学的本性拒绝粗鄙,拒绝暴力,拒绝冷血,它希望人类用更文明的方式度过一生,用更文明的方式彼此相处。 在老师深情的文字中见了一本好书,也学习了文字。
这样的呼唤好,
问好 {:soso_e160:}{:soso_e161:} 文学就是人学,只要有人,文学就不会死去! 运涛 发表于 2015-2-5 06:43
欢迎新朋友。
朋友们辛苦了! 吉林丁斌 发表于 2015-2-5 07:30
一本好书也需要一个伯乐
再好的伯乐更需要好好的书! 夜雪 发表于 2015-2-5 09:49
在老师深情的文字中见了一本好书,也学习了文字。
这样的呼唤好,
问好
互相帮助学习,相遇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红米饭 发表于 2015-2-5 11:09
好吃白米饭,红的不多见!谢谢。 人间烟火 发表于 2015-2-5 11:39
文学就是人学,只要有人,文学就不会死去!
不死与长命百岁是人的精神价值与追求! 本帖最后由 孙青锋 于 2015-2-5 17:19 编辑
您的此篇佳作已被《西部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西部文学微杂志)第204期采编,手机“扫一扫”,分享您的作品。 文学还活着-----这题目叫人情何以堪!赏读,问好。 学术思想是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国家最大的名誉之所在。偌大的中国,如果没有几个孔子、老庄、墨子,几部《红楼梦》与曹雪芹,几个李四光,钱学森,那么中国文化科学必定会从地球上销声匿迹,中国也不会永远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世界也不会做出多少巨大贡献。 拜读好文,不胜荣幸!建议优秀! 顶一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