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军散文】骊山行记
许久不爬山了,与年少时的无畏相比,多了一些矫情,少了许多冲劲。乘坐索道或者电瓶车,虽然看到了一样的风景,却少了爬山的乐趣,总觉得欠大山些什么,心里空空的。再看那些登山的人,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路,眼里全是羡慕的神色。春暖花开时,正是登山的季节,看风景也好,采野菜也罢,舒展舒展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和冬天说再见,展开双臂拥抱春天,开始一年新的征程。 单位组织爬骊山,我踊跃地报了名,虽然去过好几次,却总觉得意犹未尽,像在留恋些什么。是山底的园林,是山顶上早已散尽的烽火,还是那里的故事,自己也说不清楚。从西安出发,一群人有说有笑,男男女女,打趣逗乐,尽管都过了狂放不羁的年龄,却一个个都像十多岁的青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放在城里,眼前尽是冬去春来发着新绿的杨柳,脚下踩着新鲜的略带湿润的泥土,心里萌发着春天的希翼,眼中便充满贪婪的神色,脚步也随之变得轻快起来。 华清池不大不小,不肥不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桃花杨柳,游人如织,加上春节里彩灯的衬托,每一处都是风景。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故事,通过导游的讲解,变成了飞霜殿屋檐上的冰花,合着海棠汤里的氤氲,成就了《长恨歌》的凄美。五间厅墙壁上的弹孔,被历史的霞光映衬着,和《12.12》一起,让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更加地鲜活。历史和现实交相辉映,让人从心底感动,又难免生出许多感叹,尘埃早已落定,却永远也不会逝去。 进入《嬛园》,就开始了爬山模式,脚下的台阶多了起来,体力开始加速消耗,到达瑶光剧场,身上便有了微微的汗意,正好抵消了早春空气中残留的寒气,一切都显得刚刚好。继续拾阶而上,一群人说说笑笑,走走停停,低头看看脚下的路,抬头看看湛蓝的天,又回头望望山下的华清宫,心底是快活的,嘴里也不说累,每一个小目标,便是半山腰的兵谏亭。兵谏亭位于半山腰,方形的亭台还是原来的样子,敦厚结实,据说名字经过几次变化,但“捉蒋亭”的称呼在当地仍然口口相传,似乎更能表达些什么。石壁上有许多红色的题字,流露出的是不同的情感,蒋介石当年的藏身之所,已被游人的衣物磨擦出青石一样的光泽,是在述说着历史,更是在印证“民心不可违”的道理。 骊山爬到这里,也算有了个交代,继续往上,便是少数人的事了。我几次爬山,都是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次也没有什么信心。朋友问我还上不上,我说不想上了,却又流露出不甘心的神色,走在前面的同事已经看不见背影,于是试探性的问朋友“要不要试试?” “那就试试!” “那就试试!” 达成共识,说走就走。山路十八弯,台阶一阶接着一阶,脚步开始沉重起来,没有多久,心里便开始开始打退堂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抬头望去,烽火台遥不可及,问问下来的行人,大约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更加没了信心。 停下来休息一会,又稍微有了一点精神,互相鼓动着,“再往前走一会?”“到老母殿也好。”目标没有那么远,压力也就没那么大,劲头似乎也足了起来。 台阶一阶接着一阶,在树林里盘旋着伸向山顶。春日的树枝,有的顶着苞芽跃跃欲试,有的还是那幅沉睡的样子,但是他们早已闻到了阳光和泥土的气息,心里早已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只等着东风吹的再劲一些,便会盛开成一个夏天的风景。 一旦行动起来,路就没有想象中那么远,困难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大,没一会功夫,老母殿便出现在眼前。翠柏掩映着古老的建筑,香火缭绕出一片祥和的氛围,这是盛世里特有的惬意。抬头望去,山势陡峭了起来,烽火台高高在上,却又近在咫尺,清晰可见,怎么能错过呢?“不能错过。”“加油。”“加油!” 依然是走走停停,却是信心满满;依然是汗流浃背,却是心旷神怡。成功的喜悦让脚步更加轻快,也没有费很大的劲,就到了那个向往了很久的地方——骊山烽火台。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天下哭,却成就了骊山顶上的这座烽火台,成为人们吸取历史教训的生动教材。历史的印记早已烟消云散,复建的烽火台成了人们登高望远的好地方。阳光明媚的下午,轻风拂面,极目远望发展中的临潼城区,到处都是繁华的景象。一个下午,就穿越了1936的战火与盛唐的繁华,又拜访了周幽王千年的烽火,怎能让人不感慨当今盛世的欢腾! 登临山顶,是个意外的收获,有跃跃欲试的坚持,更离不开朋友的鼓励,下山时也有了些王者归来的姿态,自信的告诉想要登顶却又徘徊不定的路人,“不远,一会就到,坚持就好。”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骊山不高,但有故事!欣赏老师精彩,点赞问好!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8-3-13 23:37
欣赏老师精彩,点赞问好!
谢谢您的鼓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