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界应当理解和推广的方言用字(第三部分)

[复制链接]
查看1048 | 回复1 | 2015-2-15 02: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文学界应当理解和推广的方言用字(第三部分)

(10)陕西的“竝肩”就是“差不多”
   竝:读音bánɡ(傍),意思一看就明白,两个站立的人,肩膀差不多一样高,就是陕西人常说“竝肩儿”。年龄大小差不多,叫“竝肩儿”。两座山高低差不多,说“竝肩儿”,“我看差不多”西安人说“我看竝肩儿”。凡是用“差不多”的地方都可以用“竝肩儿”带。这个“竝”字,看起来很生僻,用起来很顺当。《诗·齐风》:“竝驱从两肩兮。”就是并肩齐驱。《书·立政》:“以竝受此丕丕基。” 孔传:“竝受此大大之基业。” 汉·扬雄《法言·先知》:“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 用今天的话来讲,一个国家的稳固,政体、政纲、政策,和国家的帝王同属最大的基业。用西安方言的说:就是国家的大业和皇帝的大位同样重要,即“竝肩儿”。后来这个“竝”字为何不用了?《类篇》:“竝:蒲浪切,傍去声。近也,傍也,倂也,比也,皆也,偕也。” 它包含这么多的近义字,在语言进化中,根据它意思“竝”就一分为二:
一部分用“比”替代,“竝”象形如俩人在“比”,长安话“竝肩儿”,变成了“比肩”,即相提并论。《荀子·非相》:“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竝起。”这时把比和竝并用。到西汉,王充《论衡·效力》:“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治乎?”比肩开始单独使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此乃侥幸之徒,不足与比肩也。”陈毅元帅在《游桂林》诗就有“西哈努克亲王为我言,曾游世界诸名胜,无一可与桂林相比肩。”
另一部分被“並”取代,“並”字就是“竝”字的合成。《说文》:“从二立。”生成“並肩”。这个“並”除了读bìnɡ,也读bánɡ(傍)。《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蒲浪切,音旁。”张籍·《祭韩愈诗》:“偶有贾秀士,来兹亦同並(bānɡ)。移船入南溪,东西纵篙桹。”
所以,陕西话里的“竝肩儿”就是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读作bánɡ jiǎn r。现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族陕西回民,“竝肩儿”仍然是使用率最高的口头语。也可以写作“傍肩儿”。竝与傍,音义相同。
(11)陕西人为何把“钱”也叫“尜”
   尜:《康熙字典》对这个字只解释“《字汇补》:小儿戏物,又衚衕名。”但注明“音未详”。《辞海》里注音为 ɡá(尕)。“衚衕儿”即很小的街道。“小儿戏物”即小孩玩具。从字的结构看“小”“大”“小”竖起来就是尜,是一种很原始的体育用品,两头小,中间大,主要是青少年玩的,名叫“打尜”。尜音(ɡā 呷),此物长约十厘米、粗约五厘米,中间大、两端削尖。玩的时候,手执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木棒,叫“尜棒”,敲击其中一个尖端,使之弹起,再用“尜棒”猛击“尜”,越远越好,对方喊着一口气不断声跑去捡回来,就夺得“打尜”权。若气短声断,就失败。这种游戏相传很古老。雷同今天的“棒球”,只是用“棒击球”和“棒击尜”的区分,或许“打尜”就是“棒球”的祖先。
嗣后“尜”就成了玩具的代名词,小孩地上画个格子,跳着用脚踢一个不规则的小陶片,这也叫尜儿,游戏名字叫“跳尜儿”。甚至关中人把钱也叫“尜”。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唐代,用贝壳作为货币流通使用了长达3000多年,在中国影响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尚书·盘庚中》孔颖达疏:“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海贝,便以其他材料防制,出现了陶贝、石贝、骨贝、玉贝、铜贝、金贝等,“贝”的形状就是是中间大,两头小。据报道“郑州洼刘遗址四号墓室的3枚贝币明显偏小,外形酷似枣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与“尜”相像,所以关中戏称“贝”为“尜”,而南方人戏称铜贝为“蚁鼻钱”或“鬼脸钱”,就和现在人们把纸币叫“票子”、“钞票”一样。《北京方言》一书说“陕西方言称钱为钅戛(音ɡá,嘎)”,但是历代中国汉语字典均查无此字,“钅戛”是臆造字。易中天先生在他的讲演里说“陕西人把钱叫尕”。“尕”字只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当“小”讲,凡是用“小”的地方均可用“尕”,没有物质、小玩具的含义,用法不妥。
(12)只有西北人把反感、讨厌叫作“迿”
   迿:音xùn,方言音xūnㄒㄩㄣ。陕西人经常把讨厌、看不惯或疏远某个人,就说“我迿谁”。也说“我迿他,他也迿我”,或“他俩迿的很”,表示关系很不好。“迿”有排斥和远离的意思,也引申为闹矛盾,不团结。可是字典里,迿被解读为“争先”,例句是《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徐彦疏:“迿着,为不顾伍步,勉力先往之意。”就是说几个人一块儿跑,其中有人不顾其他人,只顾自己往前跑。这种解释很牵强。《康熙字典》的注释比较接近字义:“谓不当先相击刺也”,就是因为互不服气而打起来、骂起来了。且不知字典里“争先”从何而来。就从《辞海》里“迿”的例句说起。《公羊传·定公四年》原文:“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意思是“自古朋友交往,都要相互帮助,不要闹矛盾,这是规矩。”“卫”与“迿”相对的,“卫”就是相互提携、帮助、支持,应当提倡;“迿”就是矛盾、隔阂、讨厌和疏远,应当反对。用现代话讲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如果“迿”是“争先”,则变成“朋友要团结,而不要争先”,是讲不通的。关中人说“弟兄俩迿得很”,是指兄弟之间隔阂很大,互不相让。“他俩一个迿一个”,指两个人的矛盾很深,谁也见不得谁。今天的陕西、西北大部、山西西部、河南的西部仍然用“迿”形容排斥和疏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未央汉子 | 2015-2-21 1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迟奘 发表于 2015-2-20 21:13
我也想了解了解!!!先顶一个


t012a6914f52a28d4d7.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