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南渡 发表于 2019-1-7 16:32:16

【会宁南渡散文】学一点国学一一一《论语.尧曰第三》

      
         学一点国学一一一《论语.尧曰第三》
      原文: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学贵在持之以恒,像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态度实实不可取。言归正传。
      上文是《论语》第二十章第三段的内容,讲到周朝建国之初创立的两项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一一一一是分封制,周武王建国之后,把全国土地按地形水系划分成若干小块,然后连同土地上的百姓一同授于亲属及其功臣,也叫“授民授疆土”,这样在西周初年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四百多个诸侯国,诸侯在享受尊荣的同时还承担着一系列的义务,当时间渐渐淡化了各自的责任时,他们便老子天下第一,把所有的不满转嫁给了周王室,所以分封制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制度。“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意思是周初进行了大肆赏赐,亲属及其功臣一夜暴富。为了维护这种既定的并不公平的统治秩序,各路诸侯在临行之前,周武王做了谆谆告诫,“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既使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帮你,也不如你做个仁德之人,百姓如果犯错误,一定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这就是为政以德,正人要先正己的道理。是故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家天下王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春秋末期,当这个朝代苟延残喘时,孔子及时弟子为何又冥顽不化地走向复古的道路呢。因为周朝统治者特别是周公在世时形成的这套严格而又系统的礼义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有序的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足以维护国家社会的正常秩序,他们认为这是一套十分完善的政治制度。然而道德终究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当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时,人的欲望会极度膨胀,此时道德便失去了约束的效力,王朝也就到该结束的时候了。
      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他的一生是在努力谋求一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中度过的,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事理上做深层次的探究。因此他只解决了眼前的现实的问题,也就是生的问题,未能解决死后的长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就不如释迦牟尼超脱,佛说,今生给人一杯水,来生会有十杯水或者百杯水的报答。这也就是孔子学说未能成就一种宗教的原因吧。一个未能探索到宇宙终极学问的知识体系也就始终达不到哲学的层面,这也是孔子学说时而被人推崇备至,时而被人贱踏在脚下的原因吧。西方的哲学和孔子的仁学是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即道德,遗憾的是孔子只进行了一半就不了了之了,道德与上帝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洛沙 发表于 2019-1-7 18:49:51


会宁南渡 发表于 2019-1-7 22:21:14

洛沙 发表于 2019-1-7 18:49


谢谢总编老师鼓励,问好!

会宁南渡 发表于 2019-1-7 22:23:57

谢谢鼓励!提前祝您新春快乐!

雨荷 发表于 2019-1-8 09:10:14

欣赏老师的精彩佳作,问好!

会宁南渡 发表于 2019-1-27 20:00:00

雨荷 发表于 2019-1-8 09:10
欣赏老师的精彩佳作,问好!

谢老师鼓励!祝您春节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会宁南渡散文】学一点国学一一一《论语.尧曰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