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雲 发表于 2019-2-4 16:20:37

【望雲随笔】记得那年时

  过年,是中国人至今仍然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期待,尽管与传统相比,改变了许多形式以至内容。  传统的过年,在我的记忆里是与打扫扬尘,贴年画,写贴对联,吃团年饭,洗澡穿新衣,除夕,拜祖宗,拜长辈拿压岁钱等这些事分不开的。  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母亲在灶台前紧张而有序地准备团年饭,父亲则带着我们兄妹把整个屋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扫个遍,然后用自制的面糊把所有准备好的年画、对联一股脑儿帖到相应的位置。此时,略显陈旧一些的老屋,似乎一下子变得年轻了许多,当然也就在天地间那一特定处,增加了不少喜气和祥和的色彩。小孩们这个时候会显得特别高兴,仿佛新年就在他们的身边,与他们手牵着手,可以随时逗着玩似的。小男孩们拿着点了火的香签和鞭炮,你追我赶的,不时冷不丁掷一个响炮,吓得路人或小女孩惊叫不已;小女孩则争相比着穿新衣,看谁家的新,谁家的红,谁家的艳。真是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到了吃团年饭的时候,一道道由母亲烹制好了的美味端上桌来,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但此时谁也不能动筷子,得等放了今天的第一道正式鞭炮,迎来过世的祖宗们先享用了丰盛的酒菜和米饭后,后世子孙们才能上桌争着吃喝。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规矩,是一年将结束时,对祖宗们的怀念和一片孝心,谁敢放肆忽略!  团年席上一定要有鸡、鱼、菜等蒸制出的食物。因为人们相信,这些会带来一年以至一生一世的好运。“鸡”者,“吉”也;“鱼”者,“余”也;“菜”即“财”也;“蒸”者“增”也。如果把鱼蒸着吃,那不是既“增”又“余”吗?如果蒸制的食物里有一道蒸菜,那岂不是“增财”吗?如蒸的鱼类是鲤鱼,那则更好,因为“鲤”者,“礼”也。当然,鲫鱼也行,“鲫”者,“吉”也。你看,一顿团年饭,有“增”有“余”,有“吉”有“财”,还有“礼”,这是多么朴实美好而又富于文化理想啊!这年味实在是太足实了,如果再加上美酒(酒者,久也),简直让人醉倒!让人不由得要向中华文化下跪!  我们老家有特别的待客或过年过节的菜谱,即所谓的都和了米面的“三蒸”:蒸鱼,蒸肉,蒸菜。我以为还要加上一蒸,即蒸饭。因为在蒸上述三种食品时,往往在最底一层是要放入半生的米饭的,米饭上面再依次放入和了米面的菜、肉、鱼。一个年久的杉木蒸屉将那些食品混装在一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烹蒸,简直半里生香,令人垂涎!这所谓的“三蒸”或“四蒸”,不知寄托了家乡人多少深情厚意和博大的文化内涵,也不知道养育了多少父老亲人!我们至今仍闻着、享用着这份美好的味道,有什么理由要去对她进行什么改造呢!  团年饭吃过之后,一般的家庭都会催孩子们洗澡。可能是要洗去一年的晦气吧,反正要洗澡!洗了澡之后才可堂儿皇之地穿上心爱的新衣服。否则,别人会笑话你太脏,说你的身上有晦气,不和你一起玩。  天黑了就开始守岁。一家人围着火堆或者油灯坐一起,说说笑笑,吃这吃那都行,但就是不能随便外出。据说外出了,是要被一种叫“年”的怪物吃掉的。所以小孩子一般不敢外出。即使眼皮打架也坐在那,等待旧年过去,新年到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最热闹。大家伙把屯积的鞭炮都拿出来,一家一家比着燃放。此时,只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小孩子们此时睡意全消,跟在大人后面跑进跑出的,兴奋极了。有的还跑到黑夜深处寻找没有燃爆的鞭炮。特别是那些调皮的男孩,争先恐后。除旧迎新的鞭炮燃放后,接下来要对着大堂上方的祖宗牌位跪拜、作揖、磕头。人人都要毕恭毕敬。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是要遭到众人的谴责甚至惩罚的。中国人不忘本,由此可见一斑!我觉得这应当是不可惑缺的一种传承!  拜完祖宗之后,大家可以去休息了。但初一的早晨,还是有人要起早的,即那些晚辈们必须起早。他们要端着早点早茶到床前为长辈们请安问好。这当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礼仪型的做法,不像现在晚辈为长辈请安或拜年,要压岁钱的成份多一些。而过去的长辈们在晚辈请安之后也是要给压岁钱的。但长辈们快乐无比,深感自豪;晚辈们也不纯是为了压岁钱。这是真正的敬老遵亲的表现!  所谓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亲友。如今,拜的顺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拜”依然未变,这是当庆幸的地方。新年的时候,我们到处可见“拜”的景象就是例证。一个拜字,包含多方面的意义,让人世感受到了浓浓的情谊!让我们在这种拜中去尽情地享用人世间的美好吧!  我们家乡有俗话说“年小月半大”,即是说正月十五比过年还重要。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古时也称元夕节,元夜节,灯笼节等。这一天的晚上的情景,有很多诗人词人都有描绘,我最难忘的是欧阳修(有人说是朱淑真的)的《生查子·元夕》,我总觉得读了这一首词后,元宵节为什么让人觉得比过大年还重要,就可以理解一点点了。这首词录于此,也作这篇小文的结束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洛沙 发表于 2019-2-4 22:35:49

西部文学给你拜年!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9-2-17 23:19:42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雲随笔】记得那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