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奇勇小说】岁月吟歌(36--39)
(网络图片)第三十六章史镜正身古言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华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度。然而,仅从社会制度上来看,它却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历史阶段。
但是,在整个社会制度更替的过程中,残酷地民族与阶级斗争,却贯穿于整个历史过程。也可以讲,它就是一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历史。然而,从统治过程来看,它也经历了家天下、私天下、官天下、党天下、民天下,这么六个历史性地演变过程。
然而,家天下,始从大禹,私天下,自秦始皇开始,官天下,自隋唐科举开始,党天下,从国民党夺取满清政权开始,至新中国建立时结束。而民天下,则是由新中国建立之日起开始。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巫族和妖族大战,女娲以九天息壤造人、炼五色石以补天。有巢氏发明巢居,遂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捕鱼工具,创造人的思维——八卦。
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种植,炎帝部落,在进入黄河中下游时。遇到九黎族蚩尤,攻打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轩辕氏求援。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又与炎帝数次交战,后统一两族部落,进入黄河中游流域。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黄帝也成为最大的酋长。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各朝,均系黄帝之后裔,故称“轩辕后裔”或“炎黄子孙”。黄帝后代,又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至此,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传说黄帝是一条人龙,也就是一个龙人,故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炎帝部落,进入黄河中游地区以后,不曾想却碰到了九黎族,因他打不过九黎族,只好向黄帝求援。因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发源于渭河流域,由于血缘关系较近,所以,炎帝才向黄帝求援。
但是,在黄帝打败了九黎族之后,就把矛头指向了炎帝。由此,而统一了两个部落,才入主中原。这时,他的疆域实际很小,并没有构成很高程度上的大一统。
可此可见,炎黄部落本不在中原,炎黄部落才是真正的外族。但在打败九黎族之后,他把留在部落统治之下的九黎族人,称为 “黎民”。其他九黎族人,从此就分别退居于西南和南方,黄帝他以中原正统自居,故此,黄帝即被推崇为天子。
舜帝时代,启用大禹治水时,原先各部落都是以氏族分封而治。大禹治水的队伍,则是由各部落派出的人员组成,在治水完毕之后,大禹收服了他们。大禹并没有解散这些人,而是运用手中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各部落并扩大了领土,由此而建立了夏朝,
商纣失道,而远在西岐的,被称为周武王的姬发兵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其实,在周朝建国之前,都不能算作为国家,那时还是以氏族部落分封而治为主。从周朝开始,逐渐才有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并开始以地区分封而治。周公旦,制订了第一部国家意义上的法律——礼仪法即周礼。
这之后,又由于中央权力削弱,才使诸侯国变得强大。各诸侯国便以地方割据而治,这就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
秦始皇,以其绝对的武力和综合国力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秦国人,实际上照样也是属少数民族的后裔。最后,刘邦逐鹿中原获胜,建立了汉朝。如若说,之前没有汉族这个称谓,没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统治之分的话。那么,从汉朝开始,汉族统治与少数民族统治,将有明显的区分了。汉朝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后来也被晋朝吞并而统一。
这之后,到南北朝时,五胡乱华,最后统一于隋朝。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紧接着是北宋,到这时,政权又回到了汉族手中。但是,处在边境一隅的西夏、辽、金等地方政权,却都在虎视眈眈地窥望中原,正等待着机会呢。
宋朝,并没有维持多久,即被蒙古人推翻了,而建立了元朝。蒙古人也没有统治多久,回族人朱元璋就又接手了,之后,满清就趁势入关了。而满清王朝的结束,则是由中华民国所代替。而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步其后尘,倒行逆施盘剥人民激起民愤,又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所推翻了。
综上所述,历史综归是由人民创造的,一个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须要还政于民,否则,将步入历史的老路,必然将被新的力量所代替。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许,既是这个深刻的道理吧?!
然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政权,即是人民的政权,他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者。所以,他坚持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他又怎么能称得上,他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呢?
所以,中国共产党要求他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了执政任务的领导干部党员,必须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事关党的生存命运的根本问题。离开了它,就离开了根基,就意味着将会使党失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唐华,他深知这一切,自入党时开始,他就始终牢记入党时,他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的誓言。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目标,作为他一生奋斗的目的,把自已的一切都交给党来安排。既使在执政的岗位上,他更是如此。不论是每次工作的调整,或是职务的安排和晋升,他从未挑剃过,也从未讲过任何条件。
更何况,唐华他还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的儒雅之士。他历来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景仰和奉行“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的人!
所以,他对名利地位那些东西,是比较淡漠的,唯一让他看重的,恐也只有他所从事的事业了。正因为如此,他在数十年的所谓官场宦海中,无论是正常地提拔晋升,还是遭一些伪君子设计陷害,而失去一次次获得更高职位的机会。他都以历尽风云,任凭风展风落的态度,既不以此为大喜,也不为此而大悲,还真有荣辱不惊的胸怀啊。
总之, 唐华对他自已的仕途,一直是持顺其自然地的态度,任凭组织的选择和决定,从来没向组织抻过手,更不会去跑官要官。
他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由于他很笨很傻,也不是他不知晓官场的所谓“潜规则”。而是他的思想品行和道德,决定了他不愿意那样去做,他认为那样去做会败坏党风,从而给党的脸上抹黑。
诚然,他更不会让人们在背后擢他的脊梁骨, 在他个人历史上留下笑炳。他要像荷花的品质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所以,他宁愿做职位虽低,但品质却很高尚的清白之人,也不愿去做那种被万人唾骂,以“红或白”那种不齿地悲劣手段, 去换取所谓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之徒。
在唐华的一生中,他毅然放弃了若干次正常地晋升机会,已致于临到退休之时,甚至于他原来的下属, 或他提拔的干部, 都超过了他的职务或级别, 而他仍然只是一名处级干部。但他这种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具有中华优秀传统品质的干部,毕竞还是使人们非常地感佩和崇敬的!
这真如《菜根谭》一书中所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网络图片)第三十七章退隐居市
退休,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可以脱离市俗的纷繁芜杂,安安静静地养身健体颐养天年了。或者,犹如古人所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去过一种悠闲自在地隐居式的安逸生活了。
其实,唐华的内心,又何尝不想去享受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呢?
那些所谓的隐士们,看破了红尘或隐居于山林,或是隐居于市,排除了世俗的市朝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心灵上得了平静与升华。沉湎于桃源世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
亦或,如白居易在《中隐》诗中所云:“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兴致时,借着窗外斑斓的霓虹灯,给自己沏一壶好茶。或许,没有落日疏林,没有寒鸦数点,没有青山隐隐,没有红泥火炉。有的,只是在那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壶春意盎然的茶,茶自在心也自在。茶是水里的游鱼,子非茶,焉知茶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茶之乐?独享一壶茶,也是独享一个人无法意会言传的时光。远离了世俗的纷扰,看茶叶在水中升腾,那不是茶动,那是品茶人的心在动。
然而,唐华转念一想,古往今来那有真正的隐者?既使是历来颇受世人推崇的:“渭水垂钓”、“竹林七贤”的典故中,那样飘然而萧洒的生活。但人们哪知,哪一个又不是为了名或利,在那里故弄玄虚而作秀呢?最后,他们还不是一个个入朝入仕,欣然地当起了庙堂的高官啦!
唐华想到这里,他的心似乎也明亮了透切了,他觉得,那种隐者的安然生活,还是不做为好。它并不符合他内心真实的心愿,更与一个入党四十多年的老党员干部的身份,显然,也是格格不入的。
此时,他依稀的记得,汉代魏王曹操有句名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种抒展出的雄心勃勃,远大的志向,豪迈地气魄的诗句,是有着何等地激励人感染人的力量啊。
由此,他认为,古代人都有那种雄心壮志,远大的理想,又何况处于现代的共产党人呢?!
因此,他深深地感悟到,虽然自已奋斗了一辈子,身体和身心都累了倦了,而且,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年限退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了,就一了百了了。何况,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并不能因为退休而消失。
再者,他的文学梦想也还并未实现,而且,他为了事业的发展,长期奔波在外很少顾及家庭,或许应当偿还这笔欠债吧。现在退下来离开了工作岗位,应当视为,这是工作岗位和场地的转换,而不是就此而停息和休止。
想到这里,他彻底地明白了,他应该以什么样地态度去看待退休,以什么样的行为,去过好他的退休生活了。所以,他决意一边休养,一边仍应发挥余热余光的作用,去努力完成他人生未竞的事业!
随即,他将他的这些想法,与他的老夫人喻秋韵进行了商议,老伉俪俩竞也一拍即合,他们不亏都是老共产党员,而且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夫妻情感,竞也心有灵犀地想到一起去了。
于是,他们决定召开家庭会议,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并提前告知了,远在江苏无锡市医院工作的女儿唐英及女婿文勇,以及在渝都市黔州区盐务局工作的大儿唐凌及儿媳秦莉。请她们返回家中见见面,然后,再商议他们老俩囗移居成都的事情。
儿女们也很孝顺,他们都趁“五一长假”之机,全部返回家中,全家三代十一口之众,相聚在唐华那间,装饰得即古典又雅致大方的客厅里。
家人团聚,格外地亲热。一见面,有的热情地喊:“爸爸、妈妈,”孙子们有的叫着:“爹爹、奶奶,”有的叫:“外公、外婆”。叫着叫着,他们就纷纷,扑向了唐华和喻秋韵的怀抱。顿时,场景好生的热闹啊,他们这一大家子三代人,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着实让唐华他们一家老幼都十分地高兴。
由此,他们从内心深处,真诚地感谢党的好领导,感谢社会主义制度,感恩于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所以,这时唐华就对大家说道:“今天很高兴,相隔了一年多未见面,我和老婆子都很挂念你们。平时你们工作都很忙,也是聚少离多,只是在电话中聊几句。我们正好趁“五一长假”期间,将你们喊回来见见面,我们心才安。一是全家人聚聚,再是我们对退休后的生活有些想法,想与你们商量,并征求你们的意见。”
紧接着,喻秋韵又补充说:“你们都知道,你们的父亲这一辈子很辛苦,工作也很劳累,他和我现在都退下来了,想找一个理想舒适的环境,好好休养一下。同时,也将俩个孙子带去读书,也认真加予培养。当然,也还要为社会公益事业做点事,以及搞一些文学创作方面的事情。所以,我们选择宜居的理想地点就是成都,看看你们的意见如何?”
她的话音刚落,儿女们都面面相观,使家庭会议一时处在沉寂之中。这时,大儿子唐凌就说:“好,好,您们这一代人与新中国一样,是艰苦的一代,辛苦的一代,勤奋的一代,奉献的一代。一辈子非常辛苦,也确实不容易,现在退休了是该好好休息了”。
“如果有那份心,利用退休后的赋闲时间,做些有利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和文学创作,又把俩个孙子带出来。这是一举多得,与公与私都是一件好事啊,我们完全赞成。”
随后,小儿子唐杰则说:“爸爸妈妈这样安排很好,但我考虑父亲这一辈子为官都很清廉,没有什么积蓄。在成都买一套房子,起码要四、五十万元才行吧?恐怕您们有困难哟。看这样吧,行不行?我们三兄妹一家想办法筹五万元帮补您们。”
唐凌说:“尽管有一定困难,但我们一定设法筹足五万元。”而其女儿唐英与女婿文勇则说:“我们在无锡工作不久,也要设法买房子,现在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所以,我们无钱支援爸爸妈妈,还请您们谅解哟!”
此时,唐华见儿女们都这样理解和支持他们,心理很是高兴。就说:“好,孩子们,我和你们妈妈心里都领受了你们这份孝心,女儿女婿的情况摆在那里,你们也处在困难之中,就不要为这件事着急了,我们另想办法吧。”
然后,唐华又说道:“我已打电话给成都的朋友们,他们非常欢迎我们去成都定居生活,现在成都靠近三环路的房价还不高,一套130㎡的房子,有五十万元连购房带装修的费用都够了。”
“另外,我们准备将县城二环路那套房子卖了,加上你们妈妈去退掉在企业中的股纷,以及退休时要领取的房屋公积金。这样可凑足20余万元,加上你们凑的10万元,这就有30余万元了。还差20余万元,凭我与他们数十年的感情,我相信朋友们还是会帮我渡过这个坎的。”
古言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随后不久,唐华即从南宾县启程,专程赶往成都办理筹款购房之事。
唐华在冯勤安、唐登坤、朱文臣等,朋友们热心地帮助下。在人们认为的成都市西郊郫县方向,不仅环境优美房价低廉,而且又是上风上水的贵胄之地。况且,整个小区全部是小高层建筑,所以唐华就购买了一套,130余㎡并带花园的房子,作为退休后的居所,自然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的居所。
二00七年元旦节,在唐华静宓而环境优美的小区。一大早,在他房前屋后的桂花、石榴、樱桃树的枝丫上。几只色彩斑阑的喜雀,在来回地跳动,并且还吱吱直叫,似乎预示着,将有喜事和尊贵地客人的到来。
果然,不一会,朱文臣、黎行昌、马明颜、冯勤安、刑叙聪、向锦天、唐登坤、扬文信、贺大千、吕平、武炳敏等一大批不速之客,他们相约而来,特意来向唐华夫妇祝贺乔迁之喜的!
随后,唐华夫妇又分别将唐钦宇、唐渝昕俩个孙子,专程接到成都去,安排在附近的树德名校读书。之后,唐华喻秋韵夫妇俩,就安然地在成都市郊这个居所,过上了闲情逸致的退休生活。
这正如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所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http://bbs.xbwx.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4/21/160157z476q47jjjjk33x3.jpg(网络图片)第三十八章晚霞映天
唐华,作为曾经的驻蓉办主任,他深深地懂得,改革开放,促进了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变迁,也冲击了传统定居与养老观念。随着一部分老同志退休后,他们随子女而选择了在成都过养老生活。
因此,逐渐在这座历史悠久,且非常美丽而宜居的大都市及近郊区县,聚集了一大批南宾县退休的人员,以及年轻的同乡朋友。
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平台或组织,不仅相互间难以联系沟通。而且,随着退休时间的久远,又远离原工作单位,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鞭长莫及。因此,他们只能孤身独影的生活。
所以,他们像一只只孤鸟生活在这座城市,亦或是成了被遗忘的群体。长此以往,这批人形成了情感孤独,乡愁难畴,以及工资、体检、门诊、住院等问题上产生了困难,而又无处去诉说和解决。难免,在这批人中也积累了一些怨气。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自然而然地都在渴望和呼唤,能有人来排解他们长久形成的苦闷和困惑。依那时的情形。还真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凄惨悲情的意味啊!
二00七年五月十五日,上午九时许。这时,退休定居成都的唐华,应邹吉水等朋友们的邀请到场,给在人民公园聚会的二、三十名南宾县的老同志们,带去了欢乐和希望。当唐华了解到,大家的苦闷心情和困难后,处于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责任,他以一片真挚地情感和爱心,即与大家商议,谋划了组织起来成立社团组织的举措。
随后,在大家多次热情地推举和期待下,以他极大地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先后邀请了邹兴芝、唐祥柏、冉凡、聂小舟、唐祥军、杨文醒、黄文裕、唐茂萍、邹吉水等一批热心奉献的人士。以及陆续参加秘书处工作的汪秀英、程世垓、喻秋韵、汪松吉、崔奕凡、邵宏荣等同志,先后做了大量地筹备和日常会务,以及后勤服务性工作。
在他亲自起草《章程》、谋划方案、联络人员后,在县委老干部局领导程林的支持下。由他先后创建了:“南宾县离退休在蓉人员联谊会”、“南宾县在蓉老干部自管小组”、“南宾县在蓉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等社团和组织。
然后,他又与程杰雄、龚世国、郎红进、向锦天、张河俊、马文碧、景旭晖、程胜葵等同乡,又创办了:“南宾县在蓉乡友联谊会”。 他讴心沥血地建立起了组织机构、团体制度、服务体系。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地聚会、文娱、歌舞、棋牌、垂钓、返乡旅游,支持同乡企业发展。以及贺禧、义诊、慰问、吊唁等活动。为老同志们解决了工资、门诊、住院、体检、资格验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此,也逐步扩大了团体的影响,致使老干部与老年团体,由最初的50余人,逐步凝聚了在成都片区近200余老同志,同乡数千人分别参加到社团中来。使大家有了欢声笑语,心灵得到安宁,困苦得到释放,也有了一定的归宿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阳光生活。
团体创建十多年以来,经过唐华和工作团队的精心组织耕耘,热心真城地服务。不仅使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增进了友谊,添加了生活情趣,舒心愉快地过养老生活。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社会、家庭的一些负担。
而且,也在新的形势下,实践并探索总结出异地离退休群体,如何达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和经验。因而,它在成都、重庆、南宾等地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极佳印象,使人们纷纷景仰学习效仿!
联谊会建立不久,唐华和工作团队,就将争取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成都老干部老年社团的重视和领导问题,纳入了他的重要工作日程。
二00七年底,他多次自费专程返回南宾县汇报工作,争取县上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委书记和县长也在百忙之中,专门安排时间,在召开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上,集体接待并听取了他的汇报。
在会上,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给予了他在异地组建社团工作,极大地支持和高度地评价,并对他要求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由此,更加坚定了他抓好异地老干部老年社团工作的信心。
随后,县政府又专门召开有组织部、人事、劳动、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唐华汇报请示的问题。并将明确解决问题的答复意见,以政府办公室文件的形式,下发给相关部门执行。
随后,县委、县政府,及县委办、县政府办、组织部、人保局、老干局、老龄委办等部门,也一如既往地给予了关心支持和照顾。使在蓉的全体老干部和老同志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也体现了团队的力量,更体现了唐华他的人格魅力!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9868\wps2.png 众所周知,老年社团组织,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它既无权也无势,更无财力和多少资源可用,特别是在异境他乡开展工作,更是困难重重。但他深知这一切,更深知既承担起了这副担子,就要勇于担当。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活动场地就联系公园、会所、党校等埸所作场地。千方百计地把工作抓好,以不辜负在成都的全体老干部、老年朋友们的期望和重托。
若干年以来,他以坚定的信念,极大的热忱和乐于奉献,勇于负责的“孺子牛”精神。不惜占用或牺牲他的休息时间,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在为在蓉的老干部和老年朋友们,劳心劳神地操劳服务。
甚至于,唐华有时还要贴一部分退休费,并利用他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支持团体的运转。他真心实意的态度,务实创新的作风,脚踏实地的精神,也得到了全体老年朋友及同乡们,真诚地支持和高度地赞许。并被评为:“渝都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探索异地离退休群体,如何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方面。给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自然,这也让他退休后,在新的征途和新的工作上,也有了一个崭新事业的成就感!
他还针对在蓉的老年朋友们,大多退休多年,平均年龄在七十五岁以上,而八十高龄的就有二十余人的实际。并且在工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各自办起来十分不便,有时还会惹气受。社会责任驱使他,下定决心,要实实在在地为老干部老年朋友们办一些实事,以缓解他们多年的困惑。
所以,若干年以来,他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先后为本团体76人,解决了免付手续费,既可在成都直接领取退休金的问题;解决了100人次,及所有退休在异地居住人员,长期无法享受体检待遇的问题;解决了生病住院,及医疗费报销难的问题等等。
同时,他还主动联系并接受县人保局的委托,为400多人次的行政企业离退休人员,在异地办理了资格验证手续,免除了大家往返南宾县办理的复杂程序和路费。
而他,却把为在蓉老干部老年朋友们办事的过程,当作他自己静心修身的过程,既是他行善积德,也是他净化心灵的过程。更让大家真正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待遇,把党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的关怀,真正落实到了这批人身上。
同时,在客观上,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减少了压力,排除和化解了一些相关矛盾的发生,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做了大量地工作。真正袒露出了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特别是逢年过节,他都要给老朋们友们打电话,发短信或召开团拜会,向大家表示节日的问候。定期的每月一次大型聚会,他都坚持提前到场服务,并亲自在门口恭迎老朋友们的到来。若遇上患病住院的同志,他都要亲自组织一部分老同志,既使是酷暑和寒冬,始终坚持赶往医院或家中,都是自掏腰包购买慰问品。
十多年来,唐华和理事会及秘书处的同志们,或是统一,或是分别先后,共慰问住院老年和同乡朋友达100多人次。
同时,他和理事会还以团体的名义,或受县上委托,主持或参加了悼念20名不幸在成都去世的老同志。并慰问及其家属,帮助料理后事,借以体现组织上或团体的关怀,使其家属子女们格外地感动。真正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品质!
虽然无情的岁月,早已夺去了他的青春韶华,并且,他也已退休十多年了,并已进入了“古稀”年华。
然而,这些并未使唐华消沉下去,他依然保持了应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时刻关心着国家和家乡,以及住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倾心尽力地散发着他的余光余热。
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酬乐天咏志见示》诗中所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http://bbs.xbwx.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4/22/161532bb7z4x34e4if4ahc.jpg
(网络图片)
第三十九章文贤荟萃
二0一八年二月十二日,即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是土家族“过赶年”的节日期间。这一天的上午,十点钟刚过,在南宾县城北郊的一隅,唐华那间典雅大方而敞亮的居所会客厅里,就应邀聚集了三十多位客人。
县作协主席常军,因有事耽搁了,所以他来的晚一些。他刚一进门,就习惯性地抬头环顾四周,只见一盏九个龙头组成的圆状型的大吊灯,吊在客厅中央,将整个客厅照得灯火通明。在饭厅的隔断墙,则安置了一个博古架,上面陈放了一些烟、酒、茶、古玩及酒具茶具。
而在偌大的客厅里, 在靠沙发一壁的墙上。则挂着作家兼书法家卓莹,挥毫着墨的几幅苍遁有力,抄录着李白、杜甫、范仲淹、杨万里等,古代名家大儒诗词作品的画卷。
然而,在正面左右两边,则是别具一格的阁楼。在阁楼的栏杆上,万字格镶图的中间,则是镶嵌的代表着:“福、禄、寿、禧”寓意的,四块吉祥动物木质雕刻图板。使整个客厅,充满了既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又明显带有十分别致地彰显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土家民族文化风情韵味的格调。
这时,他完全被这优美雅致格调的客厅所折服,竞情不自禁地用嘴巴,“啧,啧”地咂巴了两下。才又无不赞叹说道:“嗨,真不简单呀,不管是谁来,一看唐顾问这客厅的装饰风格和摆设。就知道,这是一位崇尚儒家文化,颇有文化底蕴,又具深厚的文学修养的文化名人、知名作家啦!”
然后,他又面对大家说:“你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啦?仅客厅就非常别致与众不同,它给人一种典雅而不失华丽,大方而不失格调,温馨而又失民族特点的美感!”
在座的众位来宾,听到常主席这几句话,如画龙点睛式地就道出了,客厅主人的儒雅气质和身份。都不约而同地答道:“嗯,是这样,常主席不愧是作协主席,仅几句话,就对唐老评价地非常准确、到位。”
而站在一旁的唐华,见常主席和各位文人雅士,这样地恭维他,抬爱他,赞赏他。就双手抱拳谦和地说道:“那里,那里,常军主席和各位过誉了,实在不敢当哟。好了,好了,请大家落座吧,坐下来边品茶,边细细地叙谈吧。”
原来,今天是南宾县文学圈的:常军、卓莹、贤文、茅舍、程垚、云雀、垫石、巴曼、建平、往事如风、众山小、玉勇、建帮等,二十余位作家朋友们。以及唐华原所在县财贸办的,几位要好的朋友:唐生海、程晓石、吕玉华等。与唐顺祥、唐中洪、唐素贞、唐祥云几个侄儿侄女。
当然,自然也还有唐华他的三个儿女与女婿、儿媳、孙子、外孙,以及随其小儿子唐杰一起生活的,唐华与喻秋韵他们的亲家母等。
他们见唐华夫妇,已从成都返回南宾县城过春节,都曾多次提出要宴请唐华夫妇,或到家来看望他们。但却因时间不凑巧,几次都未能如愿。
所以,唐华知道此事后,他觉得与其让大家来看望他,倒不如趁今年的“过赶年”节,专门邀请大家一起到家聚一聚。也好借此,相互之间叙叙情,好好地交流一下创作心得体会,那样岂不更好?
所以,才有了今天在唐华寓所里的,文贤荟萃,群星璀璨,谈笑风生,热闹非凡的激情场面。
大家边喝着茶,有的抽着烟,边交流谈论着近年来,全县作家圈创作及出版情况。 而原财贸办的几位同志,和唐华他那几个侄儿侄女们,见文学界的朋友们一谈到文学,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显然,他们有些插不上话。
因此,他们则转身,就迈上了复式楼的另一层,跑到唐华的寝室和书房,各自说话去了。而客厅里,就只剩下文学圈的朋友们了。
这时,年华已逾八十三岁的老作家、书法家,卓莹则说:“我看啦,我们南宾县的作家群,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呀,除了原有的老作家外,也有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不断地涌出。像咸池河、往事如风、众山小、唐逢德等同志,都创作出版了不少长篇小说,或影视剧本之类作品。”
“近期,咸池河创作的《深山松涛》扶贫小说,还得到了渝都市作协的重点扶持,也在中国《检察报》等刊物连载发表。往事如风创作的作品《西部梦》,还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协的优秀奖。真是让我们喜从望外哟。”
作家茅舍接过话说:“是啦,我们县文学圈真是形势喜人啊,不单新秀如此,就是老作家也是激情焕发,佳作频出。唐华老作家更是宝刀不老啦。”
“近十年来,他老可是笔耕不辍哟,在全国各地及香港、澳门,发表了1000多万字多种体裁的作品。并且连续出版了四部著作了,而且他创作出版的力作《敬之文集》,还被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全国各地众多文博机构收藏传世,可谓是大家了,真是可喜可贺啊”!
“现在, 他又马不停蹄地在创作中篇小说《岁月吟歌》,准备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可以说是宏篇佳作连连,他创作或出版的文学著作,也达到了‘五部曲’了哟。”
作家兼主编的程垚, 见大家说的这么热闹,自然也不甘落后。就凑过来说:“是啦,形势逼人呀,我们县的作家群,表现都很优秀。新老作家你追我赶,近几年像火山愤发一样,创作发表或出版了许多的佳作新著,在文学上也算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当然,若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很大地差距,或许是只有‘高原’,而缺乏‘高峰’哟,还需要我们铆足劲头努力攀登才行噻。”
这时,喻秋韵看时间已接近十二点钟了,才走过来对唐华说道:“老头子,你也不看时间,都快十二点钟了,只顾和大家谈论你们的文学了。搞啥子事业都要吃饭噻,你还是赶快请大家入席吧。”
不巧,这时唐华的电话又响了,唐华就对喻秋韵说道:“好的,老婆子,我把这个电话接了就吃饭吧。”说完,他就接电话去了。
原来,这个电话是原部队老首长祝吉祥,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打过来的。唐华就在电话中,提前向他拜年,祝他们老伉俪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唐华也告诉他的这位老团长,他这几天,均已向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老首长、老战友:王作成、尹国华、靳文彦、沈长虎、贾金河、陈继中等通了电话,并表达了节日的问候。
其实,唐华虽然离开部队已五十多年了,但在部队所结下的深情,却始终未被岁月所冲淡。他一直保持着这种联系,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的一切。不仅如此,但凡他经历过的行业和单位,以及他结交的所有朋友们,包括在北京读大学时的同窗们。他都保持着这种联系,不时还见见面叙叙情。
但更多的朋友,由于天南海北各处一方,见一面实在不容易,不得已,他只好保持用电话或微信沟通联系了。
于此,倒也不是说,唐华是那种纯碎地“温良恭俭让”式的文人,但他确也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讲情感重义气之士。
然而,唐华这个电话一接下来,不觉时间已快到中午一点钟了。他赶紧对大家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大家了,请大家入席吧。”他边说边走,就从他的博古架下方的蓄藏柜里,拿出了六瓶已珍藏了近20年的“五粮液”酒来,分放在三张大桌子上。
这时,喻秋韵和她的亲家母何平,及幺儿媳妇何虹,则从厨房,端来了香愤愤冒着热气的土家佳肴。有:蒜腾炒腊肉、腊香肠、炖腊猪蹄、烧白、粉蒸肉、青椒炒肉丝、糍巴、蛋条炖粉条、都芭块、舒肉、油炸豆腐、油炸花生米。以及盐蛋、皮蛋、拌三丝等十九个菜肴。两张圆桌和一张方桌,都满满地摆了一大桌子菜。
唐华见菜已上齐,就亲自给三张桌子的作家、朋友们、侄儿女们,分别斟上了酒。不能喝酒的,他也倒上了一杯满满的花生饮料。
然后,他坐在中间的一桌,端起酒杯就说道:“各位作家、朋友、侄儿侄女们,感谢大家光临寒舍,让我的陋室也蓬荜生辉。今天,是我们土家族的‘过赶年’的节日, 我们趁此聚在一起, 我借这杯薄酒, 共祝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民族繁荣昌盛, 也祝南宾县文学界再创辉煌。来, 大家干了这一杯, 干 ! ”
随着, 一阵阵“干,干,干,”的声音, 三张桌子上, 每个喝酒的人,就将杯子中的酒一囗干了下去。不一会, 主人的敬酒, 就已过三巡了。按土家民族的规矩,即可自由喝酒,或相互敬酒了。
这时, 县作协主席常军迫不急待地站起来, 端起酒杯就说:“今天, 我要 ‘借花献佛’, 在‘过赶年’的节日里,我要敬三杯酒。”
“第一杯,我敬唐华老作家老先生。感谢您盛情邀请款待我们,并祝您健康长寿,宝刀不老再创辉煌。”
“第二杯酒,我要敬唐华、卓莹、贤文三位作协老顾问。是您们三位的精心指点支持,县作协才有今天的成绩。”
“第三杯酒呢,我要敬在坐的各位作家。是大家团结一致辛勤耕耘,才开创了南宾县文学工作的新局面。谢谢大家,干杯,干!”
接着,大家又照例自由敬酒,一时,敬酒碰杯声持续不断。至此,大家也喝的半醉半醒,飘飘然了,似乎也是酒足饭饱,恰到好处。
此时,正值下午三时。冬日暖暖地阳光洒在古老的县城,也洒在巍峨地七曜山上,在一层层积雪的映照下,闪烁出了一道道曜人眼目的光芒。
唐华,与南宾县的作家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导。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肩负着抒写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正迎着阳光满怀着激情,高唱着《岁月吟歌》,阔步向文学的高峰进发!
(本部小说章节,已全部完毕,谢谢您的阅读和欣赏)
二0一九年二月九日执笔创作 二0一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完成初稿 二0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修改定稿 创作于重庆.石柱城郊寓所 观澜轩 欣赏老师精彩小说连载,点赞,问好!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19-4-24 09:50
欣赏老师精彩小说连载,点赞,问好!
谢谢评赞,问好! 内容介绍:
该小说,围绕唐华勤奋拼搏的一生为主线,采用章回排序的方式和倒叙的写作艺术手法,以他贫困潦倒的童年而展开。用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去着力描绘和叙述唐华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是如何与新中国共命运同发展。始终坚持励志自学,砥砺前行,奋力进取,积极奉献的精神。
几经风雨,几经拼博,几经沉浮,几经辉煌地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他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新中国各项事业中,任劳任怨,实干苦干,敏捷机智,用他的一生,谱写出了一曲曲熠熠生辉的岁月赞歌。最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先锋,和知名作家文化名人的励志感人的故事。
以此,来塑造和讴歌,以唐华为代表的南宾县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文化人、作家。为了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他们以坚定而执着地理想信念,辛勤耕耘努力奉献,竭力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博大胸襟与情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