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闻香散文】美丽水围城
前些日子,去二姐家玩了几天。二姐是好菜好饭招呼着,还送给了我好几件新衣服,感觉这一趟走的还真值,真是不虚此行。 临走临走的时候,外甥女拉上二姐和我,说是要请我们吃顿饭。红色的桑塔纳,围着商场周围的饭馆转来转去,我俩始终也想不出到底想吃啥。 外甥女发话了:“小姨,你和我妈到底想吃啥?”我看了看二姐,二姐又看了看我,我们还是决定不了想吃啥。 最后外甥女急了:“算了,算了,你俩都别考虑了,干脆我拉你们去吃水围城。”“水围城?什么东东?”我睁大了眼睛。“小姨还真是孤陋寡闻,就是搅团。”外甥女笑着回答。是啊,吃了好多年的搅团,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名字,也开始有点馋延欲滴了。 “好!我们就去吃水围城。”我和二姐异口同声地说道。车子又往前开了一段,外甥女招呼我们下了汽车,接着领着我们三拐两拐,拐进了一家饭馆。
饭馆看样子刚开张时间不久,里面装修的焕然一新,古色古香,店面虽然不大,却整齐洁净。
老板娘是一个干练利落的女人,胳肢窝夹个红皮本子,笑吟吟地就迎了上来:“三位美女,要吃水围城吗?”“哦!”我们齐声回答。老板娘又问“几位?”“就我们三个!”“大碗小碗,放不放辣椒?”“三小碗,两碗放,一碗不放。”“得了!”老板娘扭着个圆滚滚的屁股,喜滋滋地朝厨房走去。
不大一会儿,一个挺端庄的小姑娘,端着一个枣红色的盘子走了出来,她径直走到了我们面前,放下了盘子:“三位美女的水围城好了。”
啊,三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搅团,不更确切地说是三碗水围城,就这样摆在了我们每个人面前。每个碗的旁边,还各摆了一根大麻花,我猜想可能是老板娘怕客人吃不饱,每人又送了一根大麻花。
细看棕红色的粗瓷碗里,由金黄色的玉米面打成的搅团,就像是一个小岛,被一碗无颜六色的汤汁围在了水中央。汤汁里有葱花,西红柿,碎肉末,蒜末等,上面浮的是绿莹莹的苜蓿菜。不愧名叫水围城,看上去真象是一个被水包围起来的小城。
看着美丽的色彩,闻着散着香味的汤汁,嘴里的口水,马上就要流出来了,我和二姐很快拿起了筷子,准备开吃。
外甥女却说道:“妈,小姨,别急,这里的水围城不仅好吃,麻花也不错,很酥的,不信你们先尝一尝大麻花。”我和二姐听外甥女一说,就各先咬了一口麻花:“嗯,好吃!真是名不虚传!”
接着,我们开始吃起了水围城。先是用筷子挑起一小块,然后放汤里蘸蘸,这样吃起来才有味道。二姐说:“小妹,你不放辣椒,看着没有我们的香。”我一看还真是,我又嘴馋了,也顾不得胃里舒服不舒服,就在外甥女碗里,舀了几勺带辣椒的汤水,放进我碗里,低头吃了起来,味道还真是不一样。“不错!不错!”我津津乐道。
吃完了水围城,又品尝完了麻花, 擦擦嘴,准备打道回府了。一结帐,价格每人六元,我们这样的生活水平,还消费承受的起,高高兴兴又钻进了汽车,由外甥女开着,向着汽车站的方向奔驰而去。
一路上兴致勃勃,谈论着水围城的味道,心情还是蛮不错的,不知不觉汽车站到了,下车转乘长途大巴,又是一路风驰电掣,终于回到家了。
进门后,顾不上休息,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查询,终于找到了搅团的学名,的确就叫水围城,据说是在三国就有了,名字还是诸葛亮给起的。想当年诸葛亮在西岐(现在陕西宝鸡岐山县)屯兵的时候,久攻中原攻不下来,但又不想撤退,就在此安营扎寨,等候时机。没有了战事,士兵们闲的慌,就在周围地里种点粮食什么的,以供军队所需。
长期以来,老吃地方的面食,大家都有些厌倦了。为了给将士们换换口味,诸葛亮就号召大家种起玉米,成熟后磨成面,还发明了用玉米面,做搅团这种饭食,那时的搅团就已经叫“水围城”了,可见水围城的起源还是蛮早的。
据考证搅团,还有一个别名叫哄上坡,它的主要原料还是玉米面。说起这个搅团,在旧社会那是穷人家吃的。富人家有的是钱,瞧不上这个,讲究吃的是细粮麦面。
而穷人没有钱,细粮麦面当然是买不起,有一点钱也只够买点玉米面,也叫棒棒面,凑合着吃。用它打搅团和做窝窝头吃。
问为什么叫哄上坡呢?它指的是每次穷人家要出外干苦力活,拉起架子车要经过很多坡。而这个搅团呢,吃一点就很撑,但又不抗饿,前脚吃完后脚就饿了。消化的速度快的能达到,坡下吃完了,上完坡人就开始饿。顾名思义,所以给它起了这么个形象的名字,说是哄人上坡。
七十年代初期,跟母亲下放农村劳动,那时的农村分的粮食,往往是细粮少,粗粮多。母亲就跟村里人不仅学会了做搅团,还学会了用玉米面加很少的麦面,蒸出来白金馒头。
村里的女人告诉母亲,搅团讲究的主要就是搅,必须三十六搅,才能达到最好吃的地步。首先要做的,是先把麦面用水打成糊状,作为搅团的引子。
而后在锅里放上水烧开,把糊状的麦面,倒进锅里搅拌后再烧开,接着在一点一点往锅里加进玉米面,边加边用长点的擀面杖,不停地搅动,一直搅到能用擀面杖,把搅拌的糊糊拉起来,且粘在擀面杖上不掉。
盖上锅盖,煮上个十来分钟就熟了。然后从锅里舀出来一些,放在案板上晾起来,等放凉以后,象凉粉一样切成条,凉拌着吃。
而锅里热乎的搅团,就炒一些韭菜和鸡蛋做成鲜汤,或者用韭菜和大肉臊子做汤,最好再放进点西红柿,这样看起来即好看又好吃。热吃的时候,先将搅团舀进大碗里,再把汤汁倒进去,汤一定要漫过搅团,吃起来才筋道,才有滋味。
还有,吃的时候,一定要用筷子把搅团,一点一点从中间拨拉下来,蘸着汤汁吃。不能乱搅,不然就成一锅烩了,也就不好吃了。而且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就是进入嘴巴里后,不能用牙去咬,直接吸进去就可以了,不然就吃不出香味。
记得有段时间,村里来了几个住队干部,因为吃法不对,不是被烫的直吸气,就是说吃起来没味,还搞的自己很狼狈,村里人一提起就笑,其实就是吃法不对。
所以水围城的意思,也就是用很多的汤汁,围着搅团,再一点点的吞食掉它。听说过水漫金山,这就是水漫搅团,挺有意思吧!
再有就是,母亲还学会把刚做好的搅团,倒进一个带有网眼的器皿。底下放一大盆水,从细眼里流出的搅团,变成了细条状的,用筷子轻轻一搅刚,就像一条条游动的小鱼,有人给它起名漏鱼,漏网的鱼呗。
回忆当年我还是个小姑娘,最喜欢陪着母亲做漏鱼。往往在母亲打好搅团后,手里就举起一个带漏眼的小盆盆,母亲就一勺一勺地把热搅团,舀到盆盆里,,我轻轻晃动着,很快从盆下就出现了一条条小鱼儿,一个接一个地往水里跳,不一会儿就游了满盆,白色金黄色的小鱼儿,看起来嫩嫩的,粉粉的,在水里颤动着,游荡着。
漏鱼做好后,母亲就盛一些在碗里,浇上汤汁,再放上红辣子,蒜末,那味道真叫一个美。特别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吸一口会令你凉爽至极,胃口大开,即使酷暑炎热,也变的没有那么可怕了。
另外,就是吃完搅团后,别忘了锅底还留有烤黄的锅巴,那可是好东西。小时候,母亲就在锅巴上抹点油,倒进酱油醋,让它充分吸收。然后再轻轻铲出来,盛在碗里让我们品尝,咬一口嘎巴脆,真是清香而留齿。
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锅巴还可以吃,饭馆直接把它洗了,这就有点遗憾。可是也有商家在开始动这个心思,想把这个锅巴,推向市场,做到即新颖好吃又不浪费。
还有,现在的人,为了图省事,也有用麦面做搅团的,但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玉米面做出来的正宗,好吃。
回忆父亲活着的时候,因为是地道的北方人,就特喜欢面食和搅团。特别对于搅团,更是情有独钟,几天不吃就馋的慌。母亲五十多岁就走了,留下父亲带着我们生活。现在想想,那些年父亲过的很是寂寞。
所以在父亲退休后,我们不想让他再孤单,最后就一致决定让他跟了三姐生活,三姐是医生,方便照顾他。父亲到了晚年以后,每过一段时间,就想吃搅团,他就好那口。我天生也算聪慧,可对于做搅团却是个文盲。三姐呢,一介医生,更是不善于做搅团。因此这事只有交给能干的四姐了。 从此每每四姐回家以后,一进门放下东西,胳膊一撸,就开始给父亲打起搅团,做起汤汁,每次当父亲吃完四姐做的搅团,也算过足了馋瘾,笑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这些年,因为一直在外工作打拼,小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也净吃些鸡鸭鱼肉,就开始怀念过去吃搅团的日子。有时候,实在想吃就坐车跑去四姐家,由四姐和外甥媳妇打些搅团给我解馋,她们调的汤汁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掐指一算,又有多少日子没有吃到搅团了,也就是水围城。四姐住的还算近,三姐去了国外,也有些日子,没见到二姐和哥哥了,真是有些想念。
这次外甥女,终于让我圆了这个梦,坐她的顺车,陪二姐住了一段时间,也拜见了亲亲的哥哥,同时也品尝了朝思暮想的水围城。当然,去吃水围城,不止是为了吃它的美味,更是为了吃出手足情和浓浓的亲情。
一顿水围城,它让我们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父母,想起了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也想起了乡亲乡邻,更让我们想起了魂牵梦绕的远方故乡。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PoxibQ3vica0alVjIUKjO1jfn1fiaS75QplPtWbTm37ujRsR3yicm4JiaEePA8fKInY8gLibKgm0GibSv884Tb3hXg6nQ/640?wx_fmt=gif 作者踏雪闻香 韩静 陕西咸阳武功某军工企业 博客:xinjingrushui58@sina.com 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杨凌作协会员武功作协会员 qq448609945 2015年获得了首届国际城市诗人“优秀奖”,“最佳人气奖”,莲花杯“新人奖”等殊荣.作者的散文《南门外的灯光》获得了当代文艺名家名作“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金榜集》。年参加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散文《凤县记忆》获得了金奖。散文《漆水河之恋》在"秋韵杨凌"全国游记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等。
http://www.xbwx.com/a/wxlw/swxk/2019/0817/14552.html
文字充沛,内容精彩;欣赏佳作,遥祝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