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魏连升 在“三秦文化大讲堂”讲述“取镜框里看陕西”
(源: 陕西省文化艺术馆) 摄影师 魏连升 在“三秦文化大讲堂”讲述“取镜框里看陕西” 11月5日下午两点,由陕西省文化厅指导;陕西文化艺术馆和陕西文化网主办。以弘扬“国学、国礼、国乐、国艺”精粹为目的“三秦文化大讲堂”在陕西文化艺术馆开幕。 特邀青年摄影家,陕西省专业摄影摄像师、知名资深媒体人、电视片编导,婚庆司仪白事礼宾,营销文案写手,著名策展人魏连升在陕西省艺术馆多功能厅,做公益文化专题讲座 “取景框里看陕西”及 纪实摄影图片展示。来自西安市及郊县百名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及粉丝 分享了“纪实摄影拍摄技法及实战操作”。 陕西摄影师魏连升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摄影学会理事、西安市摄影家摄影协会会员。曾历任《中国技术市场报》、《陕西科技报》、《西安商报》、《城市经济导报》记者。西安蔚蓝影视中心监制。同时还是陕西文化产业网,西部新闻网、陕西文化网,西部传媒网、中国人物网、人民网图说陕西等十大网络记者并有魏连升摄影播报自媒体:搜狐网,凤凰播报,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界面报料等。 他阐述了摄影发展历史与中国目前摄影动态之后,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动作,对摄影的分类、目的以及各种摄影技巧等十六个方面,做了浅显易懂的讲解,用他的亲身经历叙述取景框里的秦风、秦俗以及摄影人的甘苦人生。无论什么型号的相机、摄像机,甚至是一部手机,都可以在他的掌中指尖凝固出美妙绝伦的定格。整个下午,他用完整干净的构图、卓尔不凡的角度、匠心独具的用光、缜密细腻的作品诉说着他对陕西的深情。 2008年7月15日和上初中的女儿在西安共同自办摄影个展《万众笑脸迎奥运》,并在长安区中心广场巡展三天。 2009年参加中国云南大理首届国际摄影节。 2010年参加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十年展会。 2011年在《西部网》,《华商网》,《人民网》,《陕西民俗摄影网》等媒体上举办 网絡摄影展 ---《纪实摄影在陕西》,200幅纪实摄影作品,被网上称为“网絡摄影展第一人”。 摄影获奖:获全国及省市各种等级奖68次。摄影集:《长安社火》《长安婚礼》《长安百姓》《关中丧事》《围城》等。 摄像业绩:企业各种专题片98部。婚礼片近1000部。《 中国摄影报 》,《人民摄影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报刊均有其图片刊登。《艺术长安》《西藏旅游》《陕西民俗服饰》《陕西艺术摄影》等100多种书刊与杂志均有单幅或组照刊登。 文 章:《 在同一片蓝天下 》获奖。诗 词:《 十七岁 》,《父亲的背影》《母亲的脚印》获奖。他的人生格言:记录现实,留存历史,书写人生,生命不息。 他的民俗作品,受到专家学者好评,同时,也为民俗学家与想了解关中民俗的人,提供了翔实的纪实材料。讲座间,由民间妇女公益活动群体,红色巾帼妇女群王群在民间收藏的近百只风格迥异、形象生动的布老虎在“三秦文化大讲堂”展出。旨在让女红文化传承和发展,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省聋协的杜润珍全程手语翻译。著名书法家李群鹤赠送书法“法道自然”。著名女诗人孙小群赠由贾平凹题书名《为了春天》 讲座概要:1:分享摄影快乐;2:概要阐述摄影发展史与中国目前摄影动态;3:摄影分类,摄影目的及功能;4:《长安社火》《长安婚礼》《关中丧事》等人文摄影的分享。5:产品拍摄的用光及拍摄技巧;6:婚纱影楼的布光与操作流程;7:新闻摄影要素及拍摄技巧和文稿的组织。8: 新闻记者跑街拍摄技巧和注意事项;9: 新闻文稿的采编及报社的流程。10:用图片组稿讲故事及深度报道;11:三秦文化与摄影的关系,摄影人在陕西要拍啥,我的镜头看陕西。12:咋样才能拍出好照片并投稿才容易中稿;13:手机拍摄注意事相及用咋样用好手机;14:发布者及网络发事项;15:摄像机拍摄制作;16:十种实用体裁拍摄技巧;17:互动与分享。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2904161.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2917609.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3348665.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3587893.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3602449.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3613221.jpg 百度:(魏连升摄影); 附图《长安社火》《长安婚礼》《长安百姓》《关中丧事》等附下图选《长安社火》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589577.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596685.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02721.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11173.jpg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17005.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23177.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36253.jpg (上图下文):魏连升写于十年前截选 《长安社火》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642097.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759761.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775293.jpg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783973.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832277.jpg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841429.jpg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847313.jpg 《长安婚礼》长安自古地王都,周秦汉唐,历史长河,星光灿烂,文化浩瀚,礼仪悠悠。王候府邸庭院,抛秀球,择乘龙快婿。骑大马,抬花轿,欢天喜地迎新娘。
红红的大花桥八个壮汉抬,徐徐前行不停的还要换人。“官人”腰配宝剑,身穿状元装,手拿折扇,冠帽两耳翼闪烁。威风凛凛。古代“知识分子”即秀才通科举考试一夜成名,达官显赫,春风得意,双囍临门。
长安婚礼抬花轿,源远流长。新郎出发前,新郎父母经礼宾引导,要给其祖辈三代贡献祭品,点燃香蜡,三瞌头九礼拜,有的地方,先前晚上,要给先人烧个纸,以报喜讯,图平安。大门口双囍对联贴完毕,红灯笼高挂门楼两边。迎亲走之前,新郎上前焚香点蜡,三举躬。他二舅,他大舅,都是他舅,高桌子底板凳围两旁,礼聘摆满桌,主宾坐中央,披红挂彩,娃他舅给其戴礼帽,外甥给舅瞌头,舅言语。鸣锣开道,锣鼓喧天,歌舞升平,王府李宅,人马欢天。上马挥鞭迎新人,八抬大轿随身后,礼品放在食合中,大姑娘端,小伙子抬,衣服鞋帽,香水头梳,碗筷花馍,一应俱全。新娘家门口,打棚待客等待迎宾,鸣炮三响,烟雾燎绕,新郎下马,双手举恭,进大门,焚香点蜡拜祖宗。而后,挤门掏红包。吃过荷包蛋,抱新娘下地,双双拜过祖宗堂,再拜父母养育恩,她舅给娃披了红,三生有幸不忘恩。临别前合个影,母女泪哗哗,父语难表达,儿走千里母牵挂,新女婿,新风尚,忙给妈妈离娘钱。
一路颠簸一路行,快马加鞭,书童相伴,高歌快马囍斦斦,“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莫回头,哥哥伴你行”,锁呐鼓手,喜气洋洋,媒婆引路,丫环伴轿旁。
新朗家门前,早已被众乡邻围个水泄不通,里三成外三层,阿公阿婆手拿“我爱你,我要抱孙子”等旗子在村民的捺扯中喜笑言开。叩拜阿公阿婆,他舅给娃被了红,再叩祖宗三举恭。千年修的同船渡,在媒婆的簇拥下,一根红线系两头,穿红线,跨火盆,顶筛子,方能到内屋门。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夜,长杆称揭盖头。古时,受媒婆之约,父母之命,掀开盖头时,方才看到美人面,这时,是丑是美,是瓜是慧,“一杆秤定终身”。 大凡愿不愿意,生米已做成熟饭,也只得“称心如意”。 红娘媒婆,磨破嘴,跑断腿,谢媒婆,包红包,赠鞋衣,喝喜酒。礼仪完毕新人换衣待客。一醉方休万事囍。
时下,时尚与传统,古老于现代,长安大地,厚重载物,礼仪风尚,留下金典,藏下片断,生活序幕才开起。 http://www.shanxici.com/wh2013/Edit/uploadfile/2015120854853289.jpg 《关中丧事》西部篇( 1 )五年前,一个冰天雪地,隆冬年根的响午,我的舅爷归天了。七十三 ,.八十四,阎王叫你商量事,舅爷也未过去这个坎。俗语: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原本早就想让舅爷来西京城转一下,到老也未圆梦。
我随父母引上13岁的孩儿去祭拜。晚上上原 ,孩儿太小,城市长大,末见过这事,莫让靠近。家乡一别,三十春秋,快乐黄金少年已变成世古中年,但记忆深处,任然永远怀念家乡,儿时情景就在眼前,拾柴,拾粪,割草等小杂活,过去事永忆心田,也记得娘为儿每早烙锅盔,烧的是麦草,烟很大灰太多,常常使人口干舌躁眼难开。家乡的其余事已荡然无存。特别是近几年,婆也走了多年,已无牵挂,也就不在想它了。
关中平原,地大物博,风调雨顺,粮仓满盈,但家乡只是半坡半山的黄土高原欠发达之地,多木差,也是生我之地,谁不说俺家乡好。
见到乡邻,碰到熟人面目全非,岁月苍桑,星转斗移。人非人我,老年的乡党一个个离世已走,在我内心深处只留下记忆,并随时渐远。中年的大叔大婶已成老太婆,老太爷。少年的浪漫无忧愁那里去了,与乡邻见面只是客气点头,先天那种无活不说,打开天窗说亮活已成昨日回忆,内心情感闸门已关闭,是世道变了,还是心有肚皮,或是久日未回,我迷雾茫然。
我无相好,也无知音,更进不了他们得圈,就像他们走不进我的圈一样,别人的话我听不懂,我的话他们无人答采,乡村一别三十载,时常牵挂时常想,当你靠近它去触摸她,她又躲闪着你,家乡容纳了我,但不理解我,即熟悉又陌生。
家乡民风纯朴,风情隆厚,婚白喜事,热闹非凡,乡邻相帮,喜气洋洋,但我无缘插足,人家当我只是个走亲的。
舅爷七十多岁了,按家乡人的说法,也算喜事,可他的儿孙们咋能想得通,一生未幸福过,
也就这莫走了,现今,生活喜事多多,人逢喜事精神爽,长寿已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这就是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缘由。
舅爷的一生,是辛苦忙禄的,他是造福一方的小“官员”,村生产队长兼会记。中专毕业后,六十年代怀抱金饭碗,在三年国家困难时期,响应党的好召,回乡务农,终久也没离开过家乡黄土。舅婆常常报怨他,他不语。在家乡,他也算个大知识分子,头脑清,记工分无差出,同样事对谁都一样。引水造田,户户接通自来水。水是旱原人的命根子,有时家门口路过人,宁愿给油喝也不给水喝,可见水的缺少。
舅爷去世,儿孙在外工作,不悉乡俗,丧事由“长老”给办。我唯一做的是拍照,女儿用小DV纪录整个过程,这就是我给舅爷一生所作得唯一事,这样的事对舅爷有何干,我愧疚。家乡人讲面子,好排场,丧事盛大隆重,都是给乡邻看,活着不孝,死了大闹。
日今,家乡已成立区,人去了要火化,入土为安,土葬已成昨日黄花,我有幸纪录了它,十余年间,我纪录了多家,由于对亡陵的敬畏和对去者的尊敬,我未能发表,今日显示,也只发有限的几张,旨在纪录家乡的民情民俗,给历史民俗学家以研究之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