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弓昌散文》沉重的硙子

[复制链接]
查看11043 | 回复42 | 2015-3-29 18: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洛沙 于 2015-3-29 19:46 编辑

    3.jpg

    硙(wei)子是人们早期加工粮食的工具,在渭北一带人们把磨面的石磨叫硙子。 可以说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发明硙子,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子是用石头做的上下两块磨盘,里面打凿有齿,一般推子要有三四个人,一面推,一面箩面,一次一次反复的磨,直到仅剩下麸皮,大概磨五十多斤的面粉要三四个小时。记得五六十年代,除条件好一点的家用毛驴拉子外,一般人家都是靠人力推。毛驴拉硙子时主人总有给毛驴蒙上眼睛,害怕毛驴偷吃。而人力推硙子既是苦事,又是累事,一圈一圈的转,往往头昏目眩,加之那时生活困难,人们吃不饱,不少人推着推着就晕倒了。当然,这些在现在的城里人和年轻一代只能在电影和旅游景点参观时看到,而那种艰辛肯定是体会不到。

    说实在的,那时侯没有人不害怕推硙子。大人们出于无奈,小孩们一听到大人说推硙子就害怕,也总是在推的时候装病,动不动撒谎去解手,总想多休息一会儿。因而,“懒人懒马屎尿多”的口头语也许就是从这里来的。在我们哪里农村还有一句俏皮话,“搭个驴坟蛋,轻一半”,也常常成为老人鼓励小孩的一句表扬话。

    大概是六十年代末,当时的生产大队在离我们家十多里的沟里修了一个水硙子,虽说硙子是不推了,但苦照样没有少下。由于路远,人们一次要拉好几百斤粮去磨面。特别是碰到人多的时候,排队就得好几天,轮到晚上磨面时,娃娃们瞌睡多,那个劲可真够受。当然山路也时不时发生事故,我隔壁村上的一位张叔,一次下坡时,因路滑,翻了车,虽说留了条命,但造成腿骨折,后来成了残疾,其实这样的事还真的听了不少。可以说这些因磨面留下的记忆是我小时侯最深的记忆,也是最痛的记忆,今天想起来都感到心痛。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乡通了电,当时的生产大队队部新装了一个电硙子(也叫钢磨子),在拉回来的那天,三乡五里的好多人都去看稀奇,都在想着这东西咋能磨面?而当人们把粮食倒在上面的铁斗里面通上电时,只听到一阵阵轰隆声,看着流出来的面粉,那种兴奋,那种喜悦,印在了老人们不可思议的眼神里,也印在儿童们兴奋的眉宇间。再后来,一个自然村落有了好几台磨面机,而且清洗,脱皮,装袋一条龙服务,可以说足不出村就可以磨面了。要说现在更是方便,在农村人们都不用磨面了,在商店购买或到加工厂就能直接换到新鲜的面粉。

    今天。传统的人们推磑子的历史已经成为记忆,隐含着历史沧桑的硙子也几乎销声匿迹了,而当我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到村中寻找看看那已失落且移作它用的磨盘,它静静的躺着或立在哪里,履行着那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功能,那种忙碌中隐喻的恬淡。那种情感,不是留恋,而是一种铭心的记忆,不是告别,而是一种亲近的抚摸。

    硙子的发展记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在硙子的石磨边生活,在硙子一圈圈的转动中成长,它的诞生是人们长期生活的智慧,改善了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不管是苦难还是欢愉,它是一部沉重的历史,一部不能忘却的历史。   

    今天在农村,硙子虽然已很少见了,有的已进入了收藏家的博物馆,而且这个字也生疏了。但我们应该记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一个叫硙子的石磨,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多很多变迁,演绎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作者:赵弓昌,网名《怀念岁月》,此作曾发表《陕西电力报》,现略作修改发西部文学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红米饭个人认证 | 2015-3-29 1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个人认证 | 2015-3-29 19: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弓昌散文》沉重的硙子已经推至西部文学网首页。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毛驴拉硙子时主人总有给毛驴蒙上眼睛,害怕毛驴偷吃。  这种说法不对吧。我听老人说如果不把牛驴的眼蒙上它们就不走,也是怕转圈转晕了。而不是说害怕它们偷吃。牲畜的嗅觉很灵敏的,你就是蒙上眼它也能闻出来味的。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徐风 | 2015-3-29 20: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发展了,味道却后退了。
怀念那时岁月。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蓝海蓝 发表于 2015-3-29 19:58
毛驴拉硙子时主人总有给毛驴蒙上眼睛,害怕毛驴偷吃。  这种说法不对吧。我听老人说如果不把牛驴的眼蒙上它 ...

谢谢天蓝海蓝,各种原因都有吧,谢谢你的阅读,提出建议。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令狐冲 | 2015-3-29 20:5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硙子这个叫法还是头一次听说,回望过去人们艰苦的生活,再一次感到无比的心酸。值得珍藏的好文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令狐冲 | 2015-3-29 20:5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精华。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鹿放歌个人认证 | 2015-3-29 21:4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着赵老师深沉厚重的文字,回忆着以前农村人磨面的艰辛,慨叹那时生产力的落后。时代在发展,过去的石磨子就更能催起人的回忆。在记忆的尘封里,留恋着,回味着……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鹿放歌个人认证 | 2015-3-29 21:4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来操作精华吧,用手机回帖。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间烟火 | 2015-3-29 2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难以忘记,而且值得怀念的生活方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米饭个人认证 | 2015-3-29 21: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真的涨姿势了,这个磨子知道的久了,硙子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属于扫盲级别的。二、文章总体很好了,只是依然有一种介绍风俗习惯的写法。可以考虑面上再往出来跳一点,点上再往深里写一点,也许会更好。三、米饭是票友,时常烧糊了乱说,不当之处,权当交流,还请老师原谅哈。 {:soso_e100:}
打赏鼓励一下!
好好学习,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米饭 发表于 2015-3-29 21:52
一、真的涨姿势了,这个磨子知道的久了,硙子还真是第一次看到,属于扫盲级别的。二、文章总体很好了,只是 ...

先谢谢米饭,本来比较长,发表时去掉了一段,提的很对,建议很好, 以后多指点,再次谢谢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宁静个人认证 | 2015-3-30 07: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鹿放歌 发表于 2015-3-29 21:45
谁来操作精华吧,用手机回帖。

支持精华,我来操作吧!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妖怪山 | 2015-3-30 09: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字我很生疏,人类的生存,本能的强,有韧性,正是这样,人类才生生不息。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洛沙 发表于 2015-3-29 19:49
《赵弓昌散文》沉重的硙子已经推至西部文学网首页。

谢谢洛沙版主,问好辛苦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徐风 发表于 2015-3-29 20:01
时代发展了,味道却后退了。
怀念那时岁月。

谢谢徐风,实际上现在的人们仍旧喜欢石磨的面粉,有那股清香,筋道,也许以后......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寒秋 发表于 2015-3-29 20:03
我也看到过这石磨,原来也叫硙子呀。
《赵弓昌散文》沉重的硙子  已被推至西部文学微博

谢谢寒秋,履职尽责,辛苦,向你学习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cr 发表于 2015-3-29 20:54
现在已经是文物了

谢谢wcr,老常客了,感谢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令狐冲 发表于 2015-3-29 20:56
硙子这个叫法还是头一次听说,回望过去人们艰苦的生活,再一次感到无比的心酸。值得珍藏的好文章。

谢谢令狐冲,你写的文章接地气,欢迎你,向你学习!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