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红 发表于 2022-10-7 22:11:37

【李永红随笔】三星旗下的怒火与抗争

本帖最后由 李永红 于 2022-10-7 22:20 编辑

      “一声炮响,二律(义律)埋城;三元里被困,四方炮台打烂;五紫垣顶上,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大炮未烧;九九打吓,十足输晒(输光)!”在民间流传的这首数顺歌谣,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故事一幕幕复原。      1841年5月,英军大举进犯广州,城郊炮台先后沦陷,25日,英军占领四方炮台。27日,清政府代表奕山和英方签订《广州停战协定》即《广州和约》,向英军缴纳“赎城费”白银六百万两(当地大商人五紫垣出钱最多).      白花花银两填不满英伦帝国的贪婪,软弱妥协膨胀了侵略者嚣张气焰。他们在广州附近烧杀劫掠,奸淫妇女,开棺暴尸。从此,战火废墟了屋舍,暴行践踏了安宁,逝者的尊严无处安放,女人屈辱的眼泪淹没在强盗的淫笑里,这片土地的许多细节都曾痛不欲生!      一伙外来强盗乘几艘铁船,拿几杆火枪,架几门大炮,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吓怕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吓不倒不屈的中国人,吓不倒素有反抗精神的三元里民众。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和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中约德一家人的遭遇相比,三元里人民的怒火,是侵略者淫威暴行下民间怒火的集中喷发。       韦绍光、何玉城、林福祥、颜长浩、邓彰贤,三元古庙、牛栏岗、四方炮台,三星旗、刀矛锄犁、五紫垣印---位于广州市广园路34号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实物、图片、视频、场景复原等手段,再现了那段久远的历史,雷雨交加的光电时光,穿越时空隧道,光耀在今昔的岁月里,明亮你、感动你、鞭策你!三元里人民抗争是被迫的自发的,但他们的抗争氤氲着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之光。以韦绍光为首的三元里民众,把一腔怒火化为奋力抗争,痛打强暴当地妇女的英军劫掠队,英军弃甲跳蹿。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为应对英军的报复,他们在三元古庙聚会,商讨抗英大计。晚清《夷氛闻记》记载:“举人何玉城,即谏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壮丁出护。”在三元古庙聚会的一百零三乡的代表群情激愤,他们组建平英团,以乡为单位,以三星旗为令旗,相约:“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吹螺前进,鸣金收兵;脚踏故土,头顶蓝天;杀绝英夷,打死无怨”。      平英团大队人马设伏牛栏岗,一队围攻四方炮台,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逐而歼之。平英团的指挥团队吸纳了士绅、农民和旧军人,成分杂多,但本质上是当地民间自发的农民力量,他们有孙膑的运筹帷幄、孔明的神机妙算,在敌我强弱分明的天平中,扬己势大人多之长,避敌盾厚兵精之锋,把中国传统的军事智慧运用的得心应手。         三元里人民的抗争是拳头紧握一致对外的呐喊。平英团遗址现存的三星旗,破损的旗角尘封了久远的时光。三星旗漆黑面料、三角形状,旗中三个白色的圆等距排列,成犄角之势,遥相呼应;两道略曲的白线连接三圆,像何玉成的那道传柬把三元里民众的愤怒紧紧相连,拧成一股强大的抗英力量。在侵略者眼里,这是一群愚昧无知、装备简陋的乌合之众,势众人多也不足为惧。他们自恃火枪洋炮、训练有素,在敌军司令卧乌古带领下,气势汹汹恶狼般扑向四方炮台周围的平英团。三星白布旗沿那溜密集的锯齿,像漫山遍野大刀长矛,疾风一样呼啸,骤雨一般喷发,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贴身肉搏中鬼哭狼嚎,在风雨交加中狼狈蹿逃。 牛栏岗,丘陵起伏,稻林漫野,地势复杂,埋伏在此的平英团迎头痛击武装到牙齿的英侵略军。         老天也来助兴,夜幕中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敌人的火枪洋炮失了威力,“不呼而集者数万人,”锄头、刀矛、铁楸、木棍这些根本算不上武器的武器,在平英团的勇士们手中威力大增,他们以丘陵有利地形猛冲猛打,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杀敌如切瓜。就连附近的水师官兵,在将领林福祥带领下也前来助战。“夷方舍命突围,无奈人如三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英军最终狼狈退回军舰。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也印证了那首曾火了很久的歌里所唱: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三元里人民的壮举如中华民族苦难岁月一道闪电,惊醒国人激励后人。面对帝国主义的蹂躏,腐烂到根的清政府无能软弱昏招连连:流放禁烟的林则徐,割让土地巨额赔款,强行解散抗英民众。但正义之声在民间,反帝力量在民间。牛栏岗大战,平英团大胜,英军死伤二百余人败退。      后平英团乘胜追击,又包围侵占四方炮台的英军,英军告示恐吓,抗英的当地群众在《申谕英夷告示》中铿锵回击,“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清我各乡残毒之恨也”。最终英侵略军退出四方炮台,退出虎门。    “三元里斗争,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大规模的反帝斗争的胚芽”(胡绳),“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斗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是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重要胜利,在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苦难岁月里,发出一道耀眼的光。      走进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公园,跨过宽阔悠长的水泥台阶,大片翠绿簇拥的抗英纪念碑映耀眼前,这块1995年广州市政府建立的纪念碑,巨人一样在天地间昭示一种不屈的力量。“1841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碑上,鲜红大字肃穆庄重,它深深的镶嵌在碑石里,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涌动在后人不屈的血液里。      沿着英雄故乡的足迹,探寻三元里人民抗英精神之源,看到的是他们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美好期待。据三元里村史料记载,三元里村名来源于天、地、人这三元。他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希望族人后代在三元境界中福寿绵长。      三元里最早以李姓人居多,李氏家族始祖唐朝大将李晟,祖籍甘肃陇西,南宋末年,他的第十二代传人水师将领李长卿为避战乱,率族人迁移这里,后来在此安家的其他姓氏人越来越多,他们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村子规模越来越大,在宋时称三元市,明以后改称三元里。      三元里人民的反抗精神是鲁直赴义基因的折射。《南海县志》中记载:“金立司三元里,民俗愿朴,性鲁直,勤动耐劳,勇于赴义(三元里旧属南海县)。”李长卿曾因抗元壮举,后被明代皇帝敕封为“忠义公”。曾参与三元里村志编撰的伍姓人讲,“参加过广州起义的一位老前辈跟我说,三元里人最不能忍得是别人虾到面上(欺负的意思),越是欺压越是反抗。”抗战时期,日寇一度占领广州,实行奴化教育,三元里人民“宁买祖田,不丢祖声”相互告诫,暗地相约让子孙坚持学习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基因代代相传,凝聚成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三元里斗争纪念馆大厅,那面被时光洇成灰黑的三星旗高高扬起,旗手古铜的肤色、冷峻的目光溢满了怒火,高踡裤腿,迈开赤脚片儿似与侵略者破釜沉舟。战争的硝烟早已化为历史的碎片,三元里人民斗争精神却在这片热土扎根,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回响。我们幸福生活在这片沧桑的大地上,多少记忆不因屈辱而遗忘;我们代代传颂祖辈的荣光,多少苦难不因久远而忽略。       1958年,广州城北郊三元古庙,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馆,郭沫若为该馆题词。2008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被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全国首批对外免费开放纪念馆,这里每年都举办抗英斗争系列活动,成为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作 者 简 介:http://www.xibuwenxue.com/uploads/allimg/210910/3-210910192S2H0.png 李永红:笔名(网名)走天涯。渭南市作协会员、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当过教师、公务员,曾担任县报副刊编辑、报社编辑部主任、宣传部门办公室负责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余年,在《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发表消息、长篇通讯等稿件一百余篇,多次荣获市级以上新闻奖、征文大赛奖。2021年开始文学写作,文字散见于《西部文学》《渭南日报》《华山文学》《西岳》等报刊。

admin 发表于 2022-10-7 22:22:05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22-10-7 22:24:58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洛沙 发表于 2022-10-7 22:26:46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洛沙 发表于 2022-10-7 22:27:08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洛沙 发表于 2022-10-7 22:28:19

精华作品,激发全国人民爱国激情!赞赞!

芸竹 发表于 2022-10-8 00:09:23

拜读学习老师精品佳作,振兴中华,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秋枫赋 发表于 2022-11-28 16:58:50

勿忘国耻,强我中华!赏读佳作,给力文笔: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永红随笔】三星旗下的怒火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