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部文学杯】全国文学大赛征文 榆林长城与榆林之父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亘两万多公里,作为人类文明史最为壮观的伟大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艺术价值。
在其长达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不得不提及明榆林长城及余子俊。说来惭愧,做为榆林后裔是在审看4集纪录片《镇北烽火》,才结识这位榆林之父的。
众所周知,长城修建始于周,盛于战国,主要用来防御敌国及草原部落的袭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历史上对长城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堑、长堑、城堑、墙堑,塞、塞垣、塞围,边墙、边垣等。除了秦汉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的。
作为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榆林长城在中国长城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明建立的276年间,为巩固政权和防御蒙古、女真侵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土木之变”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于是修筑明长城的主角之一,有着榆林之父的余子俊粉墨登场了!
余子俊(1428年-1489年3月23日)字士英,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人。1451年他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后进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
成化二年(1466年),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被任为陕西右参政,督三边军饷,次年提升为右布政使。1470年他转任浙江左布政使,半年后改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针对鞑靼占领河套地区,不断袭扰边界,还有每年耗费的军需供给,他三次上疏请求筑墙建,终于得到明宪宗的批准。
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率军民4万余人,因地制宜,“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依隨长城修筑起东起府谷清水营,西抵宁夏盐池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的边墙,包括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
于此同时,余子俊将延绥镇的治所由绥德迁到愉林,使边防向北推进了一百多公里。他将墙内土地分给军队屯垦,年可获粮食六万石有余,即增强了军备又节省了军费。为鼓励人口迁往屯田,他主持凿建了广泽渠,引榆溪河水由西而下,灌溉农田。直至现在,渠水仍在浇灌着万亩良田。迁往榆林卫后,人口渐增,他因势利导,弘扬文化,倡学兴教。从而将原来小小的榆林庄,变为“九边重镇”和茶马互易的集市,亦使边境安宁了20余年。
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余子俊调抚陕西。之前他在任西安知府时,遇到年馑,就当机立断开仓,用十万石粮食赈贷,让受贷者分期偿还,百姓既得以救济,官府也不受损失。他任知府六年,政绩位居关中七府之冠。
他知西安水质含碱性苦涩,而龙首渠废弃已久,城西皂河之水流人西安,因无处泄注而水溢,眼见西安城垣遭损坏,为解决民众饮水与排涝,余子俊动员百姓在城西北开新渠排水,使丈八沟水经汉城流贯全城,然后注入渭水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抚陕时他还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深得人心,升任兵部尚书,后改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成化二十年(1484年),他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军务。他力主将延绥筑边墙的方法推广于宣府、大同。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余子俊遭弹劾,被明宪宗削职,勒令致仕归家,次年复授兵部尚书。弘治二年(1489年),余子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保,谥号“肃敏”。
一代名臣虽然谢幕,但他建立的不朽功勋,将被历史所铭记。吃水不忘挖井人,长城内外是故乡。如今在榆林沙河公园,建有余子俊纪念馆供人缅怀。
(2023.8.14记于西安文园,16日修改于西安至荣城G1844途中)
作 者 简 介:http://www.xbwx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201/09/095115frionyrbrsvx9rxn.png郝小奇,笔名、祁河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西安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职称,现任黄土画派艺术报执行总编。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欢迎郝老师参加征文活动!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欣赏!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