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春随笔】谈“媚俗”
本帖最后由 weihongchun 于 2024-4-20 07:04 编辑下午随意翻书架时,发现《重读大师》中最后一篇是韩少功的文章,题目叫《米兰.昆德拉之轻》。我赶紧从书架上把这本书拿下来。好在这篇文章的文字并不长,大概十多分钟也就读完了,促使我读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前几年在国内出现的昆德拉热。昆德拉的书在书店里被列为畅销书,杂志上也不时地出现介绍昆德拉的文章,在文化人的交谈中更是增加了昆德拉的话题。因此,昆德拉已经早就成为我要渴求了解的一个思想家。 我是从王蒙的散文中首先知道昆德拉这个名字。当时是在书店里随便翻到王蒙的散文,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昆德拉。当时没有细看这本书,但对昆德拉对“媚俗”的刨析倒是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何为媚俗呢?简单地讲,媚俗是人对流俗和大众的取悦和趋从。从某种意义上讲,媚俗是人们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了取悦他人而做出的作态和表演。由于作态和表演中肯定存在虚假和讨好,所以,媚俗常被高雅和正直的人所讨厌和不屑。实际上这是对媚俗的表面化理解,媚俗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日常交往的所有角落。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时尚的追求,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慕,以及游行、运动、休闲、娱乐、阅兵都是媚俗。媚俗是对大众和流常的趋从和投入,是对规范和程式的默认和遵从。有大众的地方,就有流常和程式,也就必然存在媚俗。 媚俗是社会化和大众化对人个体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是要淹没个性的。当由个体形成社会之后,人的个体已经成为社会的构成原子,个体和个性被淹没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之中。社会为了保持秩序和规范运作,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提出种种规范要求。要参与到社会中的人,就需要自觉地遵从这些规范。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就是媚俗。 媚俗不是一个简单可以进行否定和批判的处世态度,而是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人性层面的内容。我们在大庭广众和人际交流的所有场合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媚俗”的表现。那么追其原因,人为什么要“媚俗”?昆德拉用他的小说标题作了最好的标注“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反映出一个有独立感受的个体对外部对自己的态度,以及自己对外在态度的感受。 一个人不能承受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无足轻重;不能承受他人的不屑一顾;更不能承受自己对周围已经无关紧要。人在日常中所做出的许多努力,都是在增加自己在周围人群中的存在份量。人对存在份量的在意和感受与人对财富、权力、学识的追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织关系,有时几乎分不清楚到底人是为此还是为彼。增加个人份量有多种途径,大到对金钱、权力和学识的追求,小到一次讲话、一个见解、一个事情、一次争论、一个表情。总之,人所做出的一切都与此有关。 人的媚俗还源于人的群体性需要。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人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通过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和存在价值。当人离开社会,人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坐标和背景。如果人被社会所抛弃,人与社会拉开距离,人会产生极大的无住感和孤独感,人会觉得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人需要融入社会之中,人需要在社会中占有一个位置,需要得到周围的承认和默许,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许。而人与社会的融入就是媚俗。“前不见故人,后不见来者。”就是智者们对社会反差和社会距离的一种心理孤独感的表白。
作者简介:卫红春,陕西蓝田人,毕业于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退休教师,喜欢文学。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