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峰随笔】带着表兄表嫂游安康之蜀河篇
前天后晌,我们一行4人结束了在平利县的游览,驱车直奔旬阳县蜀河古镇。而绕道旬阳县城的直接原因,一是十多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已经去过,不巧事不随愿偏偏遇了个端端,通往蜀河古镇的道路施工致我们半途而废,调转车头回到了旬阳县城。二是当天必须赶回西安,参加约定的周日同学聚会,也就没了再次游览旬阳县城的时间。
经过长达百十公里的跋涉,赶到蜀河古镇已经日头偏西两点多了。按我们的行程安排在这里只能呆两个多小时,这中间还得给肚子填充食物,看来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好在表兄去年冬天来过,这一次算故地重游,也好给我们当一个免费的向导。
旬阳市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市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镇、冷水镇接壤,南与白河县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相接。
蜀河为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因其所处地域优势,便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更有诸多井形的巷道编织着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便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
蜀河,传因蜀王逝世、蜀冢存此而冠名。镇因商而兴,有“八大字号”、“六十九家商铺”闹红蜀河之说。集镇位于蜀河、汉江两水交汇处,原为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北上关陇,南下湘鄂,西达川渝,东进中原)及汉江上游黄金水道上的商贸重镇,历来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商贸发达,且江河交汇形似汉口,古称“小汉口”,属旬阳商贸最为发达的集镇。20世纪60年代以前,蜀河镇为全省仅有四个建制镇之一。
蜀河镇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客商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立商号,开当铺,设钱庄百余家。嘉庆年间,曾任旬阳知县的严如煜所编《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称蜀河“商贾云集”、为“汉江小都会”。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蜀河文化的繁荣兴盛。
民国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陕南,特别是统治期间在蜀河设兵站、起苛捐,对商业影响极大,一时间商业凋敝,各大商户纷纷外迁,以避战乱,仅留青砖黑瓦向人们诉说着昔日辉煌的岁月,现存景观有:
黄州馆: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虽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黄州馆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并具有浓厚的南派建筑风格。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且不失庄重大方。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
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坐西向东,北依山坡,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庙”。
其它的明青建筑鳞此栉比,美不胜收,看的人不得不数次驻足游目,想探个究竟,狭窄的街道虽说弯曲斜陡,但还是古香古色,镌刻着时间神偷,不论是房廊还是屋伸都留有岁月雕刻的沧桑痕迹,古老街道仿佛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古巷脚下铺的是岁月打磨过的青石板,恭耳细听可能传来的是晨钟暮鼓的余音韵达。
小吃中有八大件、干春芽炒腊肉、麻辣烫、菜豆腐以及酸菜面、游泼面等等。下午近3点我们选择了一家面馆子,门面看着不让人待见,但进去后还是座无虚席。我心里想,面食肯定做的地道,不然咋能有这么多食客。还没待我问老板,结果老板娘给其他顾客端上来一大碗肥肠面,闻着香味扑鼻,汤上飘着油泼辣子,下几叶青菜为佐,看的我直流哈喇子,随口给老板娘说,给我们也来四碗肥肠面,不大功夫,面上来了,筋道、滑溜、均匀、瓤和、汤味纯正,没有咱弹嫌的啥,每碗15块,的确是货真价实。
陕南人待客还是厚道,同样的一盘菜,分个一盘半是没有问题的,就如这家面馆子,不但味道好,量也大的很,一碗面准管一个干重体力劳动的人吃饱,这在有些大都市根本吃不到。我们接连走了4个县,有不少景点都不收停车费,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出陕南人的大方大器,看来旅游陕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应还想再逛几个县,只因同学聚会不得不打道回府,择期再往。
撰文/卫旭峰
校对/任伯绳
图片/任伯绳与网络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