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随笔】靖西天然气施工
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24-7-5 11:17 编辑一 95西部演习结束,回撤驻地还未休整,连队又接到了靖西天然气施工的仼务。 作为西部城市,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是西安发展的瓶颈。而一省的陕北,则能源蕴藏丰富,但运输能力不足,丰富的煤气资源无法变现,助力经济发展。 靖西天燃气建设,就是将陕北靖边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西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然而靖边至关中,宛延千余里,一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工程艰巨浩大,企业望而生畏,加之地方财力不足,工程建设困难。 危急时刻,子弟兵请缨出战。按照集团军部署,我团负责三原县境内的管道开挖任务。时至隆冬,天气阴沉欲雪,连队紧急准备就出发了。 二 日落时分,部队落脚到塬上的一个村庄。村里一个闲置的大仓库,估计是公社时期修建的粮仓,约摸五六百平方米,就是全营官兵的施工住房了。 一下车,官兵们立即动手,在坑洼不平的地上,铺上一层金黄的麦杆,躺上去感觉软绵绵的。仓库年久失修,除了一扇大门外,门窗都光秃秃的,连个窗户也没有。 夜里时,气温骤降零下十几度,整个仓库里像冰窖一样,阵阵寒气袭人。对于供暖的北方来说,室外呆上一小时都很困难。而仓库大门,几百人进进出出,站岗换岗,起夜解手,一晚上开开合合,就没有真正关上过。我们几个地铺,头正对着大门,一开门凛冽的寒风,直往被窝脖颈里钻,冻得人睡意全无。我灵机一动,扯过身边的棉帽,直接戴在头上,再穿上换洗的棉鞋,躺在被窝里,才感觉终于好受了一些。 早上起床,去找班长老李,才发现人没了踪影。正疑惑间,通讯员眨了眨眼,朝仓库角落里指了指。仓库墙沿一溜,摆着几个村里老人的棺材,凑近一看,一根锹柄从棺盖里斜伸出来,棺盖缝里传出了均匀的鼻齁声。我不禁笑了,估计老志愿兵们晚上实在冻不过,才急中生智,爬到棺材里睡觉。施工条件艰苦,事急从宜,睡在暖和的棺材里,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三 天刚亮,爬了几里坡坳,就到了施工点。放眼过去,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白白的管道石灰线,直接从麦田里穿过。 连长一声令下,大家脱掉大衣,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我用锹平铲下去,把麦苗小心翼翼的连根铲起,平移到两米外的麦垅里,能不能活就看它们的运气了。因为是麦地,地表的土非常松散,铲起来丝毫不费力气。清掉上面的耕作层,挥锹猛铲下去,只听铛的一声,锹仿佛铲在岩石上,锹头偏离滑到一边,脚一下踏空,差点摔了个狗啃地。 站稳身体,揉了揉脚跟,伏身用锹拂去浮土,发现底下是黑乎乎的砾土层,刚才用力挥出的一锹,只是在上面划了一条白线。我拿起大镐,猛力挥下,势若逾千钧的一镐,镐尖也只在地上留下了一个小白点。我们一看,都傻了眼,老李蹲下摸索了半天,站起叹道:“这是盐碱土层,历经千万年的沉积而形成的,硬度堪比花岗岩石。” 班长手一挥,大家轮番上阵,向盐碱地发起冲击,力气大的抡镐破土,力气弱些的清运渣土。虽然干得不亦乐乎,但却效果甚微,一天下来,一个班才挖十几米远,坑道宽度深度也参差不齐。没想到出师不利,遭遇了个“下马威”。望着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连队干部一时也犯了愁。 晚点名时,连长进行了战斗动员:“同志们,苦不苦,想不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团抗美援朝、老山作战、金昌施工那么艰苦的时侯,不是都走过来了,盐碱土这个困难算个啥,要发扬三个特别的团魂精神,相信只要全连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盐碱土这个拦路虎!” 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连队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实行分段承包责任制,每人每天完成五米以上的任务。我一下要了十米,排长拦住道:“不行,你个新兵分太多了,小心完不成任务。”在我的坚持下,排长勉强同意试试看。我心下暗想:“不就挖个坑嘛,难道比登天还难!” 汲取了昨天的教训,我知道这活不能蛮干,还得会干巧干。而且南方兵个头小,力气也不如北方兵,不能像北方兵凭力气用镐硬刨。我先把表层的耕作层铲除,清理形成基本的框架和工作面。然后反复尝试用镐尖挖、镐口切,及用锹横铲、竖切等各个方法,最后锚定快捷有效的竖切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自身身体的协调性好、腿部爆发力强的优势,把圆口锹每次后移2厘米,竖成90度直角后,深吸一口气,握锹拧腰送胯,右脚向下猛蹬锹肩,将盐碱土一块块生生的削切下来。 这个动作看似很慢很笨,实则却是最快的办法,锹口的锋利,迅捷的速度,突然的爆发力,三者合一无坚不摧,硬是把硬梆梆的盐碱土,像切糕一样“切割”下来。铁锹一层层交替往下铲,一个小时不到,就能铲出一立方的土来。经过一天的连续作业,下午五点不到,就完成的十米的任务目标。 第二天,我给自己要了十五米,排长这次没拦着,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干活悠着点,注意安全!”。 四 不到一周,塬上的管道总算挖完了,最艰难的时刻终于过去了。晚上连队买了半扇猪肉,大肉包子一咬满嘴流油,我一口气竟吃了四五个,喝了碗小米稀饭,躺到床上就呼呼睡着了。晚上,天下雪了,雪花时不时窗口飘进来,落在脸上,凉酥酥的。 天明了,雪下得更大了。迎着风雪,连队又出发了。一到工地,大家脱掉大衣,在风雪中挥锹如雨,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因为干得太投入,大家都忘记在下雪了,许多战士衣服脱到只剩下背心了,雪花时不时飘落在身上,夹着一丝湿润和冰凉,大家戏称这是“人工降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官兵们只想着完成任务,艰苦的环境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战天斗地的精神意志。 塬下的土地与塬上相反,由于下雪降温,地表形成了三四十公分的冻土层,一镐下去,冰屑四溅,震得虎口发麻。有时挖进去了,锹被卡住了,死活取不出来。刨掉冻土层,下面的土地因为下雪受潮,挖起来也轻松了不少。可没想到的是,挖得好好的的坑道,第二天过来一看,竟自行彤塌了不少,原来近两米的坑壁经过一天阳光照射回醒,加之坑沿土壁自身的重力,一晚上就自行彤塌了。 大家只好跳下坑,重新清理一遍坑道,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后来我们采取斜切方式挖掘,将坑道横面挖成上宽下窄的样式,通过减轻坑壁自身垂直重力,才解决了冻土塌方的问题,施工的速度以加快了起来。 实践出真知,熟练掌握了用锹的窍门后,挖起坑道来更加得心应手了。一到施工间隙,我就时不时到老兵们的地段,帮他们抡上几镐,挖上几锹。老兵们开始感觉不好竟思,到后来他们确实也累了,也慢慢接受我的“援助”了。 五 一天正施工着,突然感觉有什么异样,爬出坑一看,只见有人朝北面坡顶跑去,拦住个跑过去的人一问,原来是有大领导来视察了。 我跑上坡顶,上面也三三两两的站了不少人,都在朝坡脚的公路比划着。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白雪皑皑,几里外山坡下的公路上,停了一溜黑色的小骄车。风雪中,一群穿迷彩服的领导,簇拥着一个披着黑呢大衣的人,应该就是大家口中视察的大领导了。 晚上回到连队,才知道原来是邹家华副总理百忙之中,专程冒雪来看望慰问施工的官兵了,赞扬团队“吃苦精神强,工作质量强,群众纪律好,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团部还给连队发了一些慰问品,并加拨了一批新的洋镐和铁锹。 一听有新锹,立马心痒痒了。因为施工,我那把老锹,已磨损得没有锹口了。施工让锹成了我亲密的战友,成为我执行任务的“利器”,让我知道锹不仅是工具,还是战士手中的武器。战争年代,可以用它挖地道战壕掩体,有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和平时期,化剑为犁,可以用它兴修水利,支援地方建设,为驻地人民造福。 放下手中的工具,我一溜烟地跑到库房,打开门一看,墙角整齐放了一堆铁镐,墙沿摆了一排排铁锹,崭新的锹柄,锋利的绿色锹头,锃亮的锹口,我开心地笑了,心想终于又有称手的“武器”了。
作者简介:http://www.xbwx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304/28/162843l013su3631l3u0rg.jpg 宁静致远,原名江志愿,籍贯湖北黄冈人。自幼好文,笔耕不辍,闲暇之余创作诗歌散文数百篇,先后在《人民军队报》《西安日报》、西部文学、江山文学等媒体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