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24-7-19 16:22:46

【宁静致远随笔】广坪镇重建纪事

      一      2008年5月12日,中午正午休时,突然感觉床板震动不止,摇晃得头晕脑胀差点从床上滚下来。勉强睁开眼,听到楼下四处有人跑动呼喊,我立马起床,赶紧跑下来,才知道是发生了地震。         一会儿,手机收到了四川地震的消息。晚上,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全都是汶川地震的报道。连续几天,机关干部都睡到了楼前空地上,直至余震过去才又搬回宿舍,生活仿佛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周末突然接到电话,团部召开紧急会议。匆忙赶到会议室,才发现会议室里,已坐满了连以上干部。团长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根据军委、军区的部署安排,集团军要参加支援陕南灾后重建工作。我团作为全国抗洪抢险应急部队,抗震救灾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全团立即出动,奔赴陕南执行灾后重建任务。”      第二天拂晓,全团立即向灾区部署部队,部队机关、重型履带式装备采取铁路运输方式,战斗连队和轮式装备车辆则采取摩托化方式,齐装满员开赴陕南执行灾后重建任务。       二      军列穿过秦岭,一进入安康,满目青山碧水,天空也一下子明亮了起来。进入汉中后,愈往西走,沿途可见许多山体滑坡,以及三三两两的残垣断壁。      下午四时,列车停靠在宁强阳平关站,人员装备立即按照预先部署,奔赴各个救灾地点。作为机关干部,我被派往广坪镇,伴随道桥二营,执行灾后重建任务。      广平镇位于宁强县西,东望汉中安康,西与四川接壤。石门子河从小镇南北蜿蜒穿过,由于距离汶川震中较近,镇上房屋损毁率达七成以上,许多楼房居中断裂、错位,远远的看去,拳头般大的裂口,弯弯曲曲的向四处蔓延。      受地震影响,灾区道路不通,通讯信息中断,给养保障十分困难。为不打扰群众,部队就地在河滩边扎营,各连依山沿河而住,搭建起一排排帐篷。战士们拾了河滩卵石,摆出一些五星图案和标语,栽上了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给简陋的营区增添了一些生机与活力。      石门子河水清澈,入口甘冽,每天清晨,官兵们端着脸盆,一字排开在河边洗脸,傍晚施工回来,就三三两两坐在河边纳凉。遇到天气炎热时,战士们直接跳到齐腰深的水里,嬉闹打起了水仗来。          三         灾后重建,着重对灾区裂度三度以上的危房进行处置,对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进行拆除清运,为灾区重建争取空间和时间。         首先拆除的是镇政府,政府沿街而建,处在闹市街头,周围车流人流较大。部队在四周设置了警戒线,安排了警戒哨,防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政府大院由几栋小楼和机关大楼组成,对几栋二三层的小楼,部队组成四支拆除队,分别从房屋四个方向拆除。战士们手持铁锤钢钎,猿猴般攀上屋顶房檐,由上向下对楼体进行破碎拆除。         同时组成四支清运队,对四个方向拆除的房屋建筑垃圾,用汽车拉到几里外填埋处理。为尽量减少损失,官兵们将较好的砖石木、头清理出来,整整齐齐的堆在一边,以备灾后重建时再次利用。         机关大楼,则是栋纲筋混泥土建筑,受地震及地势影响,导致楼顶与主体错位,人工拆除彤塌风险极大。营里调来了挖掘机手,有效利用地势,从坡顶伸出长臂挖斗,一下下撞击楼体,将墙体一点点拆除。对混凝土墙柱,则换上破碎锤进行粉碎拆除,将拇指粗的钢筋连根拨起,逐步分解拆除了机关大楼。         几天下来,在官兵们合力战斗下,政府大院被拆得干干净净,战士们每天都像土人一样,许多战士的衣服挂烂了,手脚也都磨破了。          四         一周后,部队抵达金山寺村,这里位于川陕交界处,是陕南震灾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前,胡锦涛主席视察金山寺,在金山寺临时帐篷小学的黑板上,挥笔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个大字,殷切勉励灾区人民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金山寺小学,是栋五层楼高的砖混建筑,已完全废弃使用。受地震影响,楼主体结构损坏,楼顶裂缝四处蔓延,加之建设年代久远,人工拆除风险极大。且部队被分派到各个点位,人员分散力量不足,而且人工拆除时间较长,小学拆后重建,九月开学的目标,就无法如期实现。         经过实地勘察,教学楼是一栋整体建筑,四面皆有近二十米高,机械臂长不够难以下手。且建在平坦开阔地带,机械拆除无坡坎可以有效利用,直接开挖极易彤塌,导致车毁人亡,施工指挥组一时也没有了主意。         正着急间,四级士官侯景状站了出来,沉声说:“可以尝试挖掘机作业,采取四面墙角挖掘,逐步抬高推进的方法拆除。”指挥组同意了他的意见,并在大楼四周设置了警戒哨,将周围百米内的人员车辆全部清空,防止楼体彤塌引发安全事故。         “轰隆隆,轰隆隆…”,轮式挖掘机冒着黑烟,稳稳地停在了大楼的西南角。这个位置进出开阔,便于危险时机械及时撤离,同时地面岩石坚硬,能够支撑住几十吨的机械在上面辗压作业。         侯班长踩下油门,挖掘机轰鸣一声,将数米长的铲斗抵住山墙,转动铲斗对山墙进行正面挖掘,“嗞嗞,嗞嗞…”,挖掘机尺长的斗齿,挖在坚硬的水泥墙上,冒出一阵阵白烟,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焦糊的味道。         一会儿山墙上,就挖出了一个五六米见方的缺口,张着月牙似的大豁口,看去十分狰狞恐怖,仿佛要一口把挖掘机吞噬似的。侯班长抓住时机,迅速倒回机械,将挖下的砖石挖到轮子底下,一点点的垒起,形成一个两米左右的土台后,将挖机撑起“搁”到台面上,通过垫高基座增加臂长,继续向里向上挖掘。      正作业间,一侧墙体终于支撑不住,十几米的墙体突然彤塌,千百吨的砖石倾倒而下,掀起了漫天的尘土。大家睁眼去看,只见侯班长及时收回铲斗,将铲斗抵挡在驾驶室前,乱飞的砖石纷纷砸在铲斗上,“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看到人车安然无羌,大家悬着的一颗心,也都总算落地了。         随着墙体不断挖掘,土台也垫得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近十米高的陡坡,挖掘机的手臂终于够到了楼顶。正挖掘间,楼顶的主梁突然折断,十几块水泥预制板,瞬间随之垮塌砸下,其中一块水泥板居中折断,悬挂在一根钢筋上,空中一个俯冲,直向挖掘机撞来。这一撞挟风雷之势,力逾万斤,土台狭窄机械退无可退,加之轮式机械底盘极其不稳,如果被水泥板撞着,非跌落车毁人亡不可。         说时迟,那时快,挖掘机旋转180度,将铲斗临空直直砸下,死死支撑在斜坡上,将数吨重厚实的机尾,正对着撞来的水泥板。“轰隆”的一声,千余斤重的水泥板,结结实实的砸在车尾上,板上的钢筋划在车身上,发出“嗞嗞嗞”的叫声,留下几道深深的抓痕。大家都欢呼起来,我的眼睛也不觉湿润了,为战士的英勇机智,也为这和平岁月中的奋不顾身。          五         七月份,部队抵达青木川镇任务区,与武警部队会师,商定对青木川老街联合拆除。         第二天天刚亮,部队就抵达青木川镇,清澈明亮的河水,四处的亭台水榭,悠久古老的街道,无不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处风景名胜。官兵们顾不上欣赏风景,就全身心地投入拆除工作。         老街拆除中,我们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历史文物。官兵们爬上摇摇欲坠的山墙、屋梁,小心翼翼地拆下一根根梁柱、檀瓦,又一根一片的小心传递下来,分门别类的细心摆放摞好,方便下步恢复重建时使用。         一小时后,武警兄弟部队也抵达了。可奇怪的是,他们一到反而原地休息了,难道是连续几天奋战累了,抑或是准备养精蓄锐后再战,我心里冒出了一连串的问号。         十点多,经过官兵的协力战斗,赋予我团的拆除任务基本结束。而隔壁的武警部队,这时也开始展开了行动,他们以班排为单位,分成拆除组、运输组、摆放组,上下协同作业,整个拆除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一刻钟后,有战土喊道:“领导检查来了”。抬眼一看,一溜的军车停满了街道,原来是四总部的领导视察来了,随行的还有一大批央视和省市军地记者。         我团任务区里,仅有三三两两几个战土,正在整理打扫战场。武警部队却拆除正酣,到处震天的呼号声、呐喊声,房屋的倒塌声也此起彼伏,掀起一阵阵连天的灰尘,引得记者们扛起长枪短炮,一溜烟地都跑过去采访拍照去了。         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青木川老街灾后重建新闻,现场满屏都是武警部队奋战的身影。一个战士喊道“班长,咋就没有我们的镜头,是不是咱们干的太快了,一个镜头都没有拍上!”         班长淡淡的笑道:“执行任务嘛,讲究的是雷厉风行,一声令下,立即出动,坚决迅速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迅速完成灾后重建,群众及时住上新房,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表扬肯定!”         我转过身,对他笑了笑,抬手竖起了大拇指。          六         灾区重建后,中央领导先后多次视察灾区,慰问灾区群众和一线灾后重建人员。         一天晚上,突然接到通知,将有重要领导视察广坪镇。次日,天刚刚亮,我就背起相机,随着部队一起出发了。         下午三点,街道上人群一阵骚动,许多人都向石门子河桥边跑去。远远看去,一溜的小车停在桥头边,黑压压的人群,一会儿合拢,一会儿散开,向坡上涌来。         不一会,人群的簇拥下,一个笑容和蔼的人向坡上走来,原来是贾庆林主席视察来了!我抓起相机冲了上去,才发现两边都是内卫人员,根本近不了跟前。几次趁间隙挤进去,但不知怎的一挨内卫,人就打个轱辘,又转到了圈子外面。          夏日骄阳,贾主席身着白衬衫,背后渗出的汗水,濡湿了一大片衬衫。他精神奕奕,大步向前,几步就到了正拆除凤凰宾馆的部队前,向官兵们招手问好,并踏上废墟握住战士的手,关切地叮嘱大家“要注意防暑,保重身体,安全施工,防止再次发生灾害。”我连忙举起相机,在贾主席与战士握手之际,拍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任务中,经常能见到灾区的孩子们,趴在帐篷外的桌椅、门板上,聚精会神地埋头写作业。任务间隙,大学生战士主动辅导孩子们,官兵们也经常买些文具用品,悄悄的放在孩子们的书桌上,或者偷偷的放进书包里。         一个月后,部队转战略阳。临行前,群众们一大早,就聚集在桥头欢送,并连夜赶制了锦旗和感谢信。车队启动后,沿街的群众冲上来,往车里不停的扔面包、鸡蛋、方便面等食品,孩子们手持标语和小旗不停地挥舞,直到我们走了很远、很远……。


作者简介:http://www.xbwxw.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304/28/162843l013su3631l3u0rg.jpg          宁静致远,原名江志愿,籍贯湖北黄冈人。自幼好文,笔耕不辍,闲暇之余创作诗歌散文数百篇,先后在《人民军队报》《西安日报》、西部文学、江山文学等媒体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2022年1月被《西部文学》评为首批百名金牌写手。

洛沙 发表于 2024-7-19 22:20:24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admin 发表于 2024-7-19 22:28:18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史海潮 发表于 2024-7-19 22:31:52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梦之旅 发表于 2024-7-19 22:33:38

赏读提升,喝彩支持!

西部文学 发表于 2024-7-19 22:37:23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24-7-20 08:54:25

谢谢各位老师赏读鼓励。近期部队整理资料,人事日远,提笔忘言,时独处一隅,管中窥豹,文中记载事迹,百之一二而已。

秋枫赋 发表于 2024-10-1 12:59:42

军民鱼水情身‘难忘的经历: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静致远随笔】广坪镇重建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