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玉随笔】从六尺巷中走来
本帖最后由 史海潮 于 2025-8-12 22:55 编辑从六尺巷中走来——看礼让对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我与老伴皆是安徽桐城人。尤其老伴生于六尺巷畔的宰相府,长于青石板路的苔痕间,这条巷子早已融入她的血脉。今夏初至,我们重访故地,斑驳砖墙在蝉鸣中低语,仿佛邀人重读那本写满“礼让”的史册。
“六尺巷”——这条康熙年间由让地而生的寻常巷道,因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胸襟化作永恒的精神地标。它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伦理长廊,无声诠释着礼让美德如何织就和谐社会的经纬。立于巷中,碎石板传来的凉意直抵心灵,令人顿悟:礼让从来不是文明的装饰品,而是社会根基的承重梁。
一、六尺巷:礼让精神的具象丰碑
礼让绝非浅层的谦逊姿态,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哲学,是平衡人际关系的无形砝码。其内核在于自愿约束自我边界,为他人腾挪出共生空间。张英面对家人争地书信,提笔挥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家各退三尺之举,使六尺巷成为化干戈为玉帛的实体图腾。这“争则僵,让则通”的智慧,至今仍在桐城的穿堂风里流转不息。
二、礼让之源:从历史长河到六尺巷的回响
礼让基因深植华夏文明肌理。西周周公制礼,已将“恭敬退让”铸入典章;战国邯郸的“让路石”,更在市井间刻下公共礼让的早期铭文。六尺巷的故事,正是这条文明长河在清代激起的浪花——它从庙堂礼制中来(如周公典章),向市井烟火里去(如邯郸让路石),最终沉淀为调解邻里的智慧(如三尺宅基之让),成为社会运行的伦理轴承。礼让的边界:退让中的智慧分寸。需明辨的是,礼让绝非无原则妥协。张英所让乃宅基琐事,若遇核心权益侵害,礼让当以正义为界。古人云“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其精妙正在于以分寸感守护公平底线——这恰是六尺巷故事历经三百年仍被传颂的深层原因。
三、穿越时空:礼让在陌生人社会的现代疗愈
当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礼让反成稀缺的疗愈之力。六尺巷虽生于邻里语境,其“让渡空间”的内核却在现代公共领域焕发新生:杭州推行“礼让斑马线”后,交通事故率显著下降,车轮前的驻足已成城市风景;桐城小学将六尺巷故事编入德育课,校园冲突率三年降低40%;从地铁让座到为外卖员留出安全通道,这些微小选择恰是钢筋丛林里的“移动六尺巷”。礼让在此刻成为陌生人社会的温情密码——它让我们在拥挤人潮中辨认出精神同胞,让冰冷空间透出人性的熹微晨光。
四、从巷道到天下:礼让精神的播种之路
推广礼让需三重耕耘:一是修身以立德:内化张英“让他三尺”的豁达,常怀推己及人之心;二是 制度育沃土:通过“礼让斑马线”等规则设计,使谦让者受尊重(如北京公交让座积分制);三是 教育种未来:在中小学开设“六尺巷主题实践课”,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体悟“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正如《礼记》所言:“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唯有让礼让精神扎根制度、浸润日常,方能蔚然成风。
结语:巷窄心宽,让通天下
离巷时,夕照为石板镀上金晖。老伴轻抚砖墙笑道:“当年这三尺退的是宅基,今日这六尺通的是人心。”张英家族的让渡,丈量的从来不是土地,而是心灵的疆域。当我们在生活的隘口选择侧身,在摩擦的瞬间主动退避,让渡的或是方寸之地,开启的却是和谐社会的千顷碧空——礼让之光,终将刺破隔阂的雾霭,照亮一个更有温度的中国。(2025年7月9日于桐城)
作者简介:张德玉,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军休干部,大学文化,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文章和诗词多篇。代表作《南沙高脚屋》、《夜游大鱼岛有感》等,另有18首诗词入选《当代诗人作品精选》。
点亮飘红,精华支持! 加分点赞,强力支持!
赏读细品,鼎力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欣赏美文,点赞支持! 作品给力,点赞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