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哈哥 于 2015-5-14 17:44 编辑
走进汪洋庄,你就走进了一个神秘村落。 你会看见一些人户挂着些“扶风世家”、“陇西人家”、“义门世家”、“铁方长邦”等的扁额,那是一种昭示,向你讲述着一种族源,一种家风,一种村俗。我就这样被故乡的这些物事牵扯着。小的时候见着了好多家的爷爷捧着谱书,说着宗祠的事,说着家训的事,儿时的记忆至今尤新;我在向氏宗祠的谱书扉页上见着的话至今不能忘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说的是修谱的重要性,我在扶风氐的谱书上见着了这样的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修身宜静,出言宜慎;持家宜勤,处事宜和。就这样一家家一户户,小的时候就跟随汪洋庄的老人们走进了汪洋庄的扑朔迷离的荒径里,那时太小,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一些模糊的故事,真有些张飞打岳飞一般,比如杨门女将,比如说薛仁贵,比如义门世家,百犬同槽的故事等,但这些都给了汪洋庄这个村落无意之中打下了民俗文化的烙印。 陇西世家为豪门旺族,清朝末年,汪洋庄李润阶之叔叔在春围中考中举人,清末民初李润阶长子李章达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后参加共产党,曾出任早期中共领导人;次子李章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后跟随薛岳将军参加长沙会战,48年后去台湾,曾任台湾陆军军官学校副校长;老幺李章述毕业国立武汉第六中学,1949年后留在大陆任教,现退休在家。就因为这李氏一家的传奇经历,致使汪洋庄人将“耕读为本”4个字深深的刻印在骨质眼里。 扶风世家,沿袭马融设降帐堂传道授业之祖传世代设私塾授书后人,滋养了汪洋庄一方水土,公元1941年抗战时期,扶风族进山第四代男儿马则训等毅然从军抗倭,同胡琏将军率领的八千子弟兵浴血大鄂西,书写了马革裹尸的英雄壮歌。 汪洋庄就这样把一种民族英雄气,把一种文脉根置在汪洋庄人的血脉里,在山间田野,在九佬十八匠的作坊里,在炊烟袅袅的鸡犬相闻的百姓家里,你可听到一种村落的声音,每每传递着一种乐观向上的英武不屈的村庄精神。 铁匠铺里除了铁锤与毛铁相击的声音和火星四射外,还有铁匠马则宣老人家的一噪子山歌:唱歌要有好声音,赶仗要有枪口准,背脚要有好身板,打铁靠的本身硬……抗战时,马爷爷给游击队打制了一批大刀长矛,并亲自参加了鄂西南剿匪,传说他在的刀法令鬼子土匪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让汪洋庄人自豪了好一阵子。 谢家榨坊,在汪洋庄为一百年老字号,世代相袭地为汪洋庄百姓榨放心油,100斤籽货70斤油,老榨坊百年来给乡亲的是诚信,坚持秤平斗满,从不短斤少两,成为清江流域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还是说一说林场吧,那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我们看到那些苗圃在每一个春天把绿色铺向山野,绿漫四方。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优质木材被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那里是生态的汪洋,又是建设的汪洋,老场长陈国志成为全国育林护林模范,死后他就葬在汪洋庄的苗圃旁,他的那张照片,永远挂着绿色的微笑。 老药房传到谭自平这一代,他在汪洋庄的山坳上建起了卫生室,他硬是用山上的草根根呵护了汪洋庄人的健康,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近百人,如今还有了百岁老人10余人。 当公路穿过汪洋庄走向都市的时候,汪洋庄开始倾斜,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在这里建一个“九佬十八匠”土家风情园,渐渐寂寞的村庄又有了新的声音。 往日的喧闹正在播种,古老的民俗正在还魂,孤寂的村落正在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