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商家很精明,每年的传统节日前,你就会感觉到,因为大小商店的货架上,都会摆上和这个节日相关的各种商品,让你忘记都不容易,今年进入五月份后,每每进入超市,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粽子和绿豆糕,和以前相比,包装和价格都回归了平民化。和以前相比上百元,甚至出现天价粽子,真是一种不正常,让传统的粽子这么神圣的食物也有了特殊的功效。 我是土生土长在陕西关中,对外面的端午节的由来和历史仅限于从书本上和听说的,知道粽子是南方特产,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喂鱼的祭品。在记忆中,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雄黄小包等,要在门上悬挂艾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但是记忆中没有一些大型的活动,比如赛龙舟之类。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具体是指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另外一个原因是,农忙时节到了,大人们都忙了,戴肚兜有保护小孩胃肠的功效,防止小孩腹泻而分散大人的精力。 “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 荷包又称“香囊”。在陕西,端午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有心形、有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同时给里面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端午节时,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驱蚊、防病和治病。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讲述五月端午节时,蛇精白娘子因为饮了雄黄酒而现出蛇的原形。 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臊子面。其中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而北方人则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 记得小时候,出嫁的女儿会在端午节前去回娘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儿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送jingao(陕西特有)和粽子。女儿则要为父母带上各种好吃的,当然少不了绿豆糕和用新麦子做成的馍。端午时节,正是麦收季节。经历了青黄不接的二三月,每个人都翘首期盼着这个可以吃饱的节日。金黄的麦子,飘着诱人的麦香,飘荡在村庄的每个角落。在那样一个机械化落后的时期,要把这些还带着水分的麦粒,磨成白面,几乎不可能。他们有他们的法子做成可口的馒头去孝敬自己辛苦的父母。也在这时候也有了相互休息的机会。 我们家小时候姊妹多,亲戚也少,很少有人到家里送新馒头。公家供应的面粉吃不到那味道,母亲很要强,也为了让我们也能吃上新馍,就鼓励我们和她一起去拾麦穗,那时孩子要放收麦子假,因为大集体劳动,有的麦子很成熟,加上太阳晒,就有麦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和孩子就会去拾麦穗。别人睡午觉时,我们就戴顶草帽,跨一个竹篮子,一起去拾麦穗。有时候运气好,一个中午就能拾一篮子。估计队里出工的时间,就回家。(因为怕队里发现没收),然后把那些麦穗晒在自家院子里,等积累多了,再用小锤去捶。看着那些胜利果实,心里向往着下一个端午节的美味。 那飘着麦香的端午节,已留在了记忆深处,现在东西再多,也感受不到那种过端午节的气氛了。 清泉东风写于2015年端午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