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鹿放歌 于 2015-6-19 14:55 编辑
自打我记事起,就时常看见母亲包粽子。那时候,自家吃的很少,一般都是拿出去卖。在街上、在村子,甚至坐班车到四十多里外的西安去卖。母亲包的粽子,我总是念念不忘。
包粽子,要有好的粽叶。村子底下的沟里就有大片大片的羽园,天然的,可以随便去打粽叶。母亲一般都用新粽叶,包出的粽子粽香味自然鲜了。母亲去沟里时,我也时常跟着去,那时贪玩,母亲在打粽叶时还得招呼我,给她添了不少麻烦。我问她为啥总是用新粽叶,她说,新粽叶包的粽子新鲜,好卖。
母亲包粽子仔细、认真,也很辛苦的。她先把粽叶泡在水里许久,再把江米一遍一遍淘干净,一粒沙子她都不会放过。包粽子用的大枣也会精挑细选,生虫的,干瘪的坚决不用。那年月,母亲包的粽子有大枣的,豆沙的,糖的,不像当今种类繁多,啥馅都有。每包一个粽子,先把叠好的粽叶折成漏斗状,放两勺江米,再放三个红枣,或者两勺豆沙,或者糖,然后再加两勺江米,米不能放的太满,那样蒸出来的粽子就会很硬,不好吃。再后来就是把粽叶包好,最后用麦秆绑好。有时也用塑料细绳捆好。这样,一个又大又立体美的粽子就包成了。母亲每次包一百多个粽子,有时会更多,这样的动作重复着、重复着。那种辛苦,我看在眼里,当然印象深刻了。
包好粽子,最后就是蒸粽子了。那时家里用大铁锅,用的是风箱,烧的是麦草,干柴。母亲一手拉风箱,一手往锅洞里添柴。有时吹逆风,烟熏得她喘不过气来,母亲本来就有哮喘病,她还是忍受着、忍受着。她知道,为了这个家,自己得干呀。每次都是天刚亮,粽子就蒸好了。 母亲包的粽子,个大,新鲜,美观,香味扑鼻,特别是那浓浓的粽叶香,自然就不愁卖。早上到街上,到村子里,不长一会时间就卖完了。母亲还给我讲过,有一次,她去西安卖粽子,在工厂上班的两个职工吃了粽子不给钱,还想一走了之。旁边站着吃粽子的人可不答应了,纷纷要那两人把钱掏出来,那两个人看着有这么多人给母亲抱不平,只好乖乖地把钱给了母亲。那俩人灰溜溜的走了,他俩认为农村人好欺(母亲一脸慈善像)他俩当然不会想到有这样的结果,那又何必呢? 母亲也是受过教育的人。她在包粽子的时候,不忘给孩子讲着有关粽子的故事。像民族英雄屈原,端午节的来历,她总会讲得津津有味,使我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前几年,韩国把"端午节”申遗,不是引起一片哗然吗?正是母亲的教育,端午节早早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我咋能不感谢我的母亲呢!
后来,随着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母亲年龄也大了,也就不卖粽子了。不过,每逢端午节或者其它节气,她还会包粽子,全家人在一起吃着母亲包的粽子,那感受,那滋味总是那么美好和难忘。
母亲离开我快五年了。在端午节来临之时,我倍加思念我的母亲。看到大街上满到处粽子的大幅广告,我咋能不想起母亲包的粽子,也深深地怀念和想她老人家,于是就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