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傥骆道 一条珍珠链
傥骆道,因南口曰傥(在陕西洋县境内)北口曰骆(在陕西周至县境内),故名,又叫骆谷道,长约500华里。见于历史记载最早是《三国志》,可见早在三国之前,这条道路就已经形成了。 傥骆道是历史上长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多条古道中最快捷、也较为著名的一条。史料记载:傥骆栈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则设驿置……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湍流绿波之上,时而一阁,时而一楼,时而一亭,是何等的考究和华丽,又是多么雄奇和壮美,我们今人很难想象。仅听这条古代道路沿途的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它的繁华和辉煌---蒸笼场、骡马店、火池坝、牌坊沟、三官庙、三星桥……店铺、商旅、集市的痕迹无处不在。据历史记载,由于傥骆道穿越的河流峡谷地段比较多,所以在这条路上的悬崖峭壁上修造的栈道多达近百处,约占道路全程的三分之一。文献记载,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盛时期,有栈阁9万余间,每间以3米计算,是27万米,即500多华里,约占西安到汉中全程的三分之一。 傥骆道由先民开辟以来一直是沟通南北的捷径,较多历史记载见于《三国志》,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这条道路山高谷深,人烟稀少,行程相对较短,且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门户,便于藏兵、调兵和出奇兵,每到战争时期,古道上战事频繁,羽书飞驰。有趣的是,虽然汉刘秀起兵征战过程中与傥骆道关系并不密切,且在正史中未见相关记载,但傥骆道上,尤其在南段,大部分的历史传说与他相关,如马道梁上有三块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人多高的大石块叫支锅石,相传是因刘秀行军至此支锅造饭而得名;梁东侧有条细长弯曲的山脊叫蟒岭,相传是有条修炼成精的大蟒,在刘秀与王莽激战正酣时赶来助战,希望立功受封,获得正果。刘秀虽然战事不利,但他是真命天子,封赏是有效力的。可这位蟒妖能力有限,贻误战机,遭刘秀斥责,失望羞愧之下,盘桓曲蜷在此化作蟒岭。兴隆岭以南最高的山叫汉王山,也因刘秀得名。又有山民讲,汉王山是刘邦行军布阵的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与刘氏宗室和龙蛇有关。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关中陕南物资转运激增,商贾往来不绝,每条南北古路都经过大规模的整修,有关傥骆道的记载不绝于史书典籍,蔚为大观了。唐代是傥骆道通行条件最为完备,商旅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有三十里一驿站,十里一邮亭之说。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朝廷征调民力整治疏通了傥骆道,在北口设置了骆谷关。整个唐代,傥骆道作为官驿大道,尤为通畅。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适为了躲避朱泚兵变,经傥骆道逃难来到汉中。德宗长女唐安公主时年23岁,因经受不了一路的艰难困苦,到洋县后不久暴病身亡,就地安葬在县城西40里的马畅镇。德宗悲伤之极,虽在逃亡途中,仍以相应的规格埋葬公主,现公主坟被作为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得以保护。还有一种传说,安史之乱后,杨玉环并没有在马嵬坡被吊死,后来走傥骆道逃到了日本。 唐代以降,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关中的经济地位不复往昔,关东通往河南湖北的武关道,关西通往四川的陈仓道地位凸现,傥骆道不再整修,逐渐衰落。到了近代,随着佛坪县城东迁到佛坪袁家庄,108国道(周城公路)开通,傥骆道已被废弃,再也见不到各色风尘仆仆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异,还有无数的英雄伟绩和传奇故事在山民间口耳相传。 和其他古栈道一样,傥骆道的绝大多数路程循河溪前行。秦岭的河流多为南北走向,路修在河谷中,既有捷径之利,又有夷平之便。但翻越山梁是必经路段。傥骆道要翻越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梁依次为官岭梁、西老君岭、秦岭梁、财神岭、兴隆岭、大牛岭、马道梁共七道,其中长的超过20华里,短的也在5华里以上,冬季都是积雪重重,冰封难行。傥骆道中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梁有三条,分别是老君岭,财神岭和兴隆岭,都是秦岭山脉中赫赫有名的大山。夏秋季节,这些山岭烟岚雾罩,霖雨连绵,河溪湍流如飞;冬春时分,寒风砭骨,冰凌垂路,积雪封山,通过难度可想而知。古人有关傥骆道的吟咏不少,多为高山巨川、密林幽篁震撼心灵之作,也有对艰险旅程的慨叹。写高寒积雪的如唐代元稹《南秦雪》诗云: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雪似尽,已惊岩下雪如尘。写荒凉残破的如宋代文同《骆谷》诗云: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埋苔。写军旅生活的如宋陆游诗:雪云不拥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佛坪老县城是傥骆道上一个神秘的小城,老县城建于清代道光五年(1825年),因地里出土了二尊石佛得名为佛爷坪,后简称“佛坪”。咸丰元年记载“坪以佛名,志实也。”老县城的城门、部分城墙和戏楼至今尚存。T 形的城池设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分别命名为“景阳”、“丰乐”和“延熏”。老县城称县,是清道光年初和民国以后的事了,其中一段时间叫厅,隶属于汉中府。民国十四年(1925年)闹匪患、土匪杀了二任县长,继任县长不敢到任,随到人口稠密的袁家庄关帝庙办公,将袁家庄叫了佛坪,成为了以后的佛坪县政府所在地,老佛坪县城也就彻底荒废了。1958年老县城(村建制)划归了周至县,1960年复归佛坪,1962年至今再次划归周至县管辖。老县城最兴旺的时候是光绪八年,城里有居民二三千,境内有三四万人。是方圆百里内最大的市场。现在的老县城四周植被丰富、人烟稀少,有穿越时空回过去的感觉。不便利的交通使这城池的环境还处于原始状态。 华阳古镇是傥骆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古镇始于秦晋,繁荣于汉唐,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美誉名不虚传。古镇北起古塔路,南到船头广场,东水河与西水河交汇处,其核心建筑群包括长600多米的古商贸铺板门街,300余个院落,其自然环境为两水交汇,南北630米,东西208米(窄处77米),形似古船;建造年代大都在清末民初修缮为前店后居式,主题形式风格为明清建筑,是陕南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镇街,有南北杂烩建筑风格。是陕西省十大著名古镇之一,2011年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镇之一,秦岭四宝--朱鹮、金丝猴、羚牛、大熊猫栖息于此。古代诗人曾用"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渡,下有魁楼锁咽喉。山环两岸排衙走,水插三道绕曲流。莫到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岭卧牛。"的诗句来描绘华阳,勾画出了华阳的八大景观。"城在山头市在舟"中"城"指的是华阳的古城堡,清时里边建有文武衙门及护城河,"市"便指的是华阳老街;"万家烟火一船收"描述了唐时这条街的繁华景象;"上有宝塔系古舟"的宝塔是指跨过华阳大桥,东水河畔,所建的古塔,该塔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0年),塔高13米,共5层,方形砖塔,塔顶呈宝瓶状,各层高度和直径自下而上渐次缩小。第二层以上,每层四面均有佛龛,内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龛40个。该塔惯称镇水塔,因华阳古镇如一条搁浅的大船,在古时东西二河蛟龙作孽,洪水时常淹没农田、房屋、因此将此塔建在古船镇的上方,以似船的桅杆,所以水涨船高,建塔以来,在无数次洪水的冲击下,华阳古镇至今安然无恙,丝毫无损;"下有魁楼锁野渡"说的是在镇南1公里处的酉水河边建有一座魁星楼,抗航、避灾;"石有将军岭卧牛"便说的将军桥头的连山巨石像一位威武的大将军,舵手掌航。 就在当今穿越傥骆古道,每个人都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来,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如果有足够的植物知识,就会与水青树,连香树、独叶草不期而遇,它们可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的孑遗物种。假使不认识这些珍宝,漫山遍野灼灼似火的杜鹃花,两人合抱粗的巨树,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也够让人震惊;在中国中东部,秦岭是为数不多的能见到大群野兽的地方,傥骆古道上,见到的都是动物园的明星,见到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其内涵遍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古道中的悬空栈道结构,是山区道路建设中资金耗费最少、破坏环境最小的方式,古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等多种因素。这些特点,都让古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古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民间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段时间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直接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往来。同时,古道交通邮驿系统及其遗存,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邮驿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组织的杰出代表,保存着汉、唐至今丰富的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人类交通发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人类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对话交流的结晶,具有特别的保护传承价值。 古道是一条聚满了历史文化珍宝的“线”,佛坪老县城、华阳古镇的保护只是千里蜀古道这串明珠上的一个个“点”,而保护仅仅着眼于古道延伸所及各地的一个个“点”是不够的,而应该着眼于古道文化路线的整体保护。因为,古道上的所有“点”的遗存,都只是一颗颗珍珠,唯有将整串珍珠链都保存下来,珍珠才能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