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奇勇(敬之) 于 2015-12-5 23:45 编辑
渝东南,它在我国锦绣壮丽的版图上,处在重庆市的东南一隅,依行政区划和所处地理位置,故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渝东南”。在这里,它泛指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区) 一一一题记
渝东南, 它, 犹如一颗深藏于高山峻岭偏僻幽深之处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绽放出它那绚丽多彩魅力无限地光芒,不时地向人们展示着它那古老而神秘悠久而厚重地历史。它那气势非凡且又独具特色地山水景物、风土人情,它那历史悠久而又无限精彩的民族文化,不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专家、学者、作家、影视家、游客,前去寻幽猎奇观光采风,竞相一睹它那异彩纷呈魅力无限的风采! 固然,我也被它亲切地召唤和感怀,带着一份深深地眷恋与情怀。携同夫人一道,于二O一五年四月一日至十六日,从成都出发,途经重庆、黔江、酉阳、石柱等地,由此,而展开了一次探访式地采风之旅。 友情 . 天长地久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四月二日,重庆市区气候骤升,竟高达三十度,使人微感仲春季节地燥热,甚至身上还会冒出小汗珠。犹如像这座昔日的“陪都”城市里的热情豪放性格的人一样,使人深感她的热情友善与温暖 ! 上午八时三十分,按事先与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川先生的约定,从市区住地乘公交车赶到中山路市作协驻地 。首先映入视野的是一座椭圆形呈火箭状,犹如腾飞蓝天的市委综合办公大楼,耸立在我眼前。照陈川主席事先的吩咐和介绍,我知道,市作家协会就在这座大厦办公。由此,我快步穿过中间的马路,健步迈入大厦,乘电梯直奔所在楼层而去,找到主席办公室。这时,时间刚好是上午九时三十分。 或许,那句“来得早,不如来的巧”的俗话,说的非常好。此时,我也恰好赶的巧。陈川先生刚打开他的办公室还未坐下,见我如期而至,脸上带着笑容,大步迎上前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操着浓郁地黔江口音说:“老谭,你来了,请进,请进!”然后,就忙着给我递烟、泡茶、让座。待坐定后,他端祥了我一番,又说:“老谭,虽说你有六十多岁了,但看你的面容和神态,仿佛还年轻,很有激情活力哟”! 他这一番热情洋溢地话语和亲切地举动,打消了我原先微微地顾虑,使我感到了他的热情、真诚、友善、温暖。或许这也说明,虽然陈川先生职务高了,肩上的责任重了,工作也繁忙了。但我作为与他结识三十余年的老朋友,而今,又是他任主席的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工作上也算有一定隶属关系吧?但他仍然以老朋友的身份接待我。由此,自然流露和彰显了他作为土家族人固有的为人厚道地秉性,对朋友一往情深地美好人格与情怀,也体验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地真实情感! 诚然,一直以来,我对陈川先生的品德与才智是认同的,更是敬佩的。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与勤奋创作的精神,更是让人称道。古言道:“天道酬勤”,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用在他身上显然是恰如其分的。 据我所知,陈川先生自幼天资聪慧,且酷爱文学。他大学毕业后,最初在乡上任教,后调县政府任秘书。一九八四年初(那时,我在石柱县民委任职),涪陵地区民委白新民主任慧眼识珠,看重了他的才智与发展潜力,调任他为地区民委民族文化科科长。历经数十年的磨砺,无论是他在任科长,还是在任黔江地区文广新局局长,或是改任地区民委主任。他都锲而不舍地坚持文学的组织与创作,文学艺术修养与造诣十分深厚,先后出版发行了若干部文学作品,在重庆市乃至全国文学界都有影响,很早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为执委委员,也是中国文学界有影响地作家。甚至,就连我此次乘重庆至黔江火车的途中,一提起陈川,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有影响有声望的文学家,著名的文化人! 然而,在我与他数十年的交往中,虽然我们未曾在一个单位共过事,仅是一种上下级机关的工作关系。但我们相互了解、信任、景慕,心心相吸,时有聚会倾心交谈,自然早已是真挚地好朋友了。所以,在这次会面近两个小时的叙谈中,除了叙旧叙情,相互询问熟知的领导、同事、朋友的情况,以及回顾往昔工作外。我也顺便交流了近年来文学创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文学创作计划,自然得到了他毫无保留地赞赏与支持。随后,他特意将他新近创作出版的小说签名赠送给我,并叫人为我们专门合影作念。由此,似如再现了历史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景! 故然,我们这次会面,不仅沟通了相互间地情况,而且也更加增进了我们数十年深厚地朋友、兄弟般地情谊。也更激励我在有生之年,对文学的组织与创作活动,勤奋笔耕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我深情地期待下一次的相会,再与君别意情谊话短长! 亲情 . 情感交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月二日下午,“火炉”重庆的气温仍有些高,仲春的阳光照耀在身上,虽有浓浓地暖意,然既使只穿一件衬衣,也会使身上的毛细血管时有紧张。细小的汗珠不时从身上冒出,甚至有汗渍的味道从身上散发出来,使人略有些许燥热地感觉。 这时,我与夫人乘车到一个叫“红星美凯隆”装饰城的地方,去探望已有半年多未见的姨姐姨姐夫。她们见我们到访,自然十分地高兴,立即放下正在整理花园的活,泡上茶点上烟陪我们聊家常。 随后,又引导我们参观了那已重新修建的平台花园。但在去年,我们去她们家时,却见偌大的一个花园显得十分的凌乱。现经她们的两个女儿出钱请人重新整修后,就完全改观了原先的面貌。只见搭建的休闲凉亭、修建的鱼池、品茶闲叙的石桌石凳安放整齐,并还整理出一大块菜地,还真使人感到别具一格,蛮有都市私家花园的风韵与格调呢! 晚七时许,在市委机关工作的二姨侄女与其夫君,带着活泼可爱玩皮的小儿,来到其父母家陪我们吃晚饭。刚进门口,就:“二姨,二姨爹”的叫个不停,显出十分地亲热。姨姐事先又专门在餐厅订买了炸鱼条、青椒炒肉丝等几个可口的菜肴,摆了一大桌。我们边喝酒边吃饭边聊家常,时有小姨侄孙在一旁嘻闹,不时引起大家捧腹大笑,真正体现了亲情、温馨、和谐地气氛。饭后,一大家人执意陪送我们到公交車站,待我们上车后,才挥手而别。 四月三日,周五,既是清明节假期的前一天。我们预先知道小儿谭杰及儿媳、亲家母她们要从石柱赶来重庆,同我们一起陪小孙子过节。所以,我们认真做了一番准备,去农贸市场买了一些鱼、肉、蔬菜,热情地等待她们的到来。 晚八时左右,她们分别从石柱乘动车来到重庆市区家中,这时我们才在一起吃晚饭。尽管比平时晚饭迟了近两个小时,甚至腹中早已饿得咕咕叫,但我们宁愿挨饿,也要等大家到齐后再吃晚饭。 或许,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疼爱儿孙的心情和举动吧?难怪古人常发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虽然是细小地心甘情愿地一些举动,但这些细小地自然地举动,或许,这就是亲情情感交融,血浓于水地最好最完美地诠释吧?! 四月四日晨,天晴,仲春温和地阳光依旧洒在了小区林立的高楼,以及林森悠静地花园和小区道路上。小区花园及道路两旁开满了艳丽地杜鹃 、月季花,时有微风吹拂,带来了芬芳入鼻的花香,使人心情格外地愉悦和爽朗 。 然而,由于我们已安排好了行程,事先预订了下午二时左右去黔江的车票。所以,只有上午陪儿孙们的时间,因此,上午九时左右,我们相邀一家人在小区花园找一僻静的亭子坐下来,搞一次别具一格颇有浪漫情调的家庭聚会。试图通过这种别致地室外家庭聚会,边叙谈家长话短,边询问小孙子中考前的思想、学习状况,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勉励他勤学上进。 所以,我特意陪他在花园闲步散心,又单独或集体摄影作念,给他一些学习、生活上用的零花钱,气氛格外地轻松和浪漫。亲情,始终在不经意之中,在家庭成员之间心里自然流淌,频频传递而渐浓,它真实地体现了亲情交融血浓于水地动人場景。 中午时分,小儿谭杰及小孙子谭渝昕,执意送我们到公交車站,见我们上了车后,才恋恋不舍地与我们挥手惜别! 览胜 . 濯水古镇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四月五日,清明节。此时黔江城区的气候,与我们在重庆时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天,一改它多日阳光灿烂地笑容,仿佛老天亦似有情感似的,犹如它也理解清明节的真正涵意,竟然阴下脸来下起了毛毛细雨。顿时,温度也下降了10度左右,一股凉意浸袭了全身,有一种凉嗖嗖地感觉。 尽管如此,我们一边心中默默地叨祀先贤、先祖,一边仍然强打起精神,以免因气候的原因,而影响我们下一行程的游玩览胜与采风的进行。 上午九时许,我们在大儿谭凌夫妇的陪同下,由谭凌驾车从黔江出发,行驶二十六公里高速公路,既到达了黔江区濯水古镇。这个镇,我们在二OO九年曾经参访过,也给我们留下过极佳地印象。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参访,是在它遭受了前年一次大火劫后的一次参访。据称,劫后的风雨廊桥已重建完好,那么到底如何?除了多一份怜惜怀旧心情之外,自然也增添了些许兴趣,所以欲一探究竟! 然而,我在此之前,曾想到濯水镇名称的由来问题,我依稀记得有这样一句古词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流经该镇的溪河并非叫濯水,而是阿蓬江的一段,这就不由让我产生了许多遐想。那么,濯水镇的名称是否与这段古词语有关呢?如若如此,那就足见濯水镇的历史渊源了!当然,如若要深究这个问题,或许并非难事,在此故且不论,我想,还是留待以后去弄个明白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在这里,无论你是感叹也好,称奇也罢,然而,千古留存与重新仿建的濯水古镇,以其典雅别致颇具民族建筑艺术风格,靓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它犹如一位身穿古朴新衣,颇有韵姿的闺中待嫁的土家族姑娘,在向她心中依恋的郎君抛绣球呢 。 所以,当我们刚踏入古镇街口,只见游客如织,纷纷在你眼前穿梭而过。有拍照留影的,有探奇问津的,也有品尝美食的,还有举着旅游招牌小旗,操着南北口音的各地旅游团的。总之,来这里探奇览胜的游客还真不少,或许有数千人近万人吧?由此,也更加增添了我们一行的游兴!。 随后,我们绕有兴致地漫步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的雨巷、古街、游道上。首先映入视野的是一座座雕刻有:“濯水”二字的仿古牌坊,一排排土家族并融合有徽派元素的吊脚楼民居,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象,颇具古朴典雅韵味。抑或似使你进入了千年时空隧道,如梦如幻,心襟豁然开朗,仿佛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冲刷,洗尽了你心中一切地尘埃与烦脑,使你了然于心于世。 或许,这里是你远离市俗尘嚣,修篱种菊修心养身怡神,修炼仙风道骨的静养之所,也抑或是你潜心研究学问,专心搞文艺、文学、采风,搜集素材以及创作活动的好去处! 那么,自于濯水风雨廊桥劫后的重建,是否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呢?我们也非常好奇要一探究竟,由此,我们又特意转到那里去探视一番。待我们走近它,抬首环视,只见桥头处雄壮且具土家族建筑艺术风格的木质排楼,镶嵌在横排匾上题书的金黄色的:“濯水风雨廊桥”六个仿宋大字,映入了我们的视眸。再迈入引桥空坝移目扫视,从俄罗斯进口的圆柱及高木质材料塑造的,约有300米长度,飞檐走壁的一座风雨廊桥横跨过江,以无尽壮美地雄姿飞跨在阿蓬江的两岸。 它犹如飞龙渡江,大桥两翼的飞檐似若龙的龙翼,两头疑是龙头龙尾,以其雄伟的英姿飘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时,我不得不为它的傲然腾飞过江的雄姿,精湛的设计艺术,以及精美的建筑风格而叹奇叫绝! 然而,在大桥桥畔河岸的周围以及上游,则停靠有若干艘游艇,绕有兴致地游客坐在艇中在江上飞驰,偶见数只小渔舟在江上悠然地撒网捕鱼。由此,让我产生了美丽地梦幻,倘若是夕阳西下的话,还真有一番“渔歌唱晚”的景象。 由此,这座千年濯水古镇,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美好印象。当然,我不仅仅是赞美它那古朴典雅精湛地建筑艺术与风格,或许,更让我敬佩与爱慕的是它那厚重的历史,以及它那蕴藏深厚地文化积淀吧? ! (未完接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