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由墙而想开去》

[复制链接]
查看1190 | 回复5 | 2014-12-18 12: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墙而想开去
                               文/安宜生
    去安徽桐城,如果不去“六尺巷”,那证明你不了解桐城。“六尺巷”,其故事的来历真实可亲、在民间广为称赞。俗话说住街坊结邻舍,意思是说有好邻舍才能和谐长久、常缘。
    两墙相让,留出的是一条和谐的六尺小巷,如今的“六尺巷”,让住居于斯的市民多了一条相互沟通的小街,人们穿梭于此,不一定会常常回味“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深意,但我从这些来往的人们脸上,读出了他们对巷口那牌坊横额“礼让”两字的领会。
    时常溜达在乡村小道和城市巷道,所见之处,深感现在的农村不似几十年前了,家家皆围起了高矮不一、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院墙,着实让人看得有些眼花缭乱。若是隔壁邻舍以花墙相隔,那倒是很实在,而且是一种彼此都能和谐相处的标志性建筑,但若是邻舍之间竖以坚实的“实心”院墙,我估摸着此两家一定有那种“鸡犬不相闻、老死不往来”的恩怨。
    记得某年,村里有家小院里的枇杷熟了,而那个季节也正逢夏季芒种,那户院门紧闭,主人也许去田里干活了,隔壁家几个顽皮的孩子,正搭着小人梯爬上墙头去摘枇杷,不料被院子里的看家狗发现,窜到枇杷树底下一阵狂叫,结果把那个爬上墙的男孩吓得重重地摔倒在墙外,造成严重下肢骨折而至终身残疾。不过,两家却因这孩子的残疾而重修于好,后来两家还将“实心墙”改建成“格子花墙”。个中缘由虽不得而知,但两家修好也值得庆幸。
    关于“墙”的历史故事可谓多于繁星,一堵墙可以造就美丽的《西厢记》长盛不衰,一堵墙可以让《摘石榴》广为传唱······凡此种种,我以为还是“墙为情所系,墙为缘所存,墙为祸所生”,故而“墙”者,实属一矛盾的组合体。
    桐城“六尺巷”之墙,我觉得也尚有再改建之必要。想当年,宰相府上也许因某些隐秘之情,不便让外界所知,故以“实心墙”而与外界隔离形成自个的“独立单元”,就貌似现在某些府院馆楼,非必要之时,是不得洞开墙体某处而立门一样,给人以“墙外之人想进,墙内之人想出墙”的强烈愿望。当然,当年宰相府肯定不会有“红杏出墙”的故事出现,否则那一封关于“墙”的家书就不会流传至今而不乏味。但如今,“墙”这个概念已经淡化了那种院内的神秘感,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让任何铜墙铁壁都毫无隔离作用,因此,这进一步坚定了我欲呈有关方面改墙的信念。
    筑墙与改墙甚至拆墙,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墙必须得加固加牢,那是因为绝不能允许墙内墙外一个样——比喻牢狱之墙。但有的墙必须让墙内外都能看通透,比如花墙,就是一种很好的景致装饰,给人以可望而不可逾越之感。
    破与立,往往也就在一念之间,但如果真正改变其作用,那得经历一段很长的过程。我最可怕最担心的,就是某年某月的某个时间段,人们构筑起自己心灵的那道防护墙。如果真有那个状况出现,还不如趁早将那道防护墙的基础给彻底拆掉。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柳芽儿 | 2014-12-18 1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墙相让,留出的是一条和谐的六尺小巷,如今的“六尺巷”,让住居于斯的市民多了一条相互沟通的小街,人们穿梭于此,不一定会常常回味“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深意,但我从这些来往的人们脸上,读出了他们对巷口那牌坊横额“礼让”两字的领会。{:soso_e182:}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柳芽儿 | 2014-12-18 14: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细腻感人,引用经典恰当,再赏!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人间烟火 | 2014-12-18 1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文字细处着眼,大处着笔,以现实的墙联想到心墙,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水菱 | 2014-12-18 16: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人之间真诚相待,坦诚相对,这样才会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幽谷罗兰 | 2014-12-18 2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墙暗喻邻里相处之道,寓意深远。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