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探秘 作者 眭玉树 专门搞写作的人和爱好写作的人都很重视“灵感”甚至书法家、画家、以及所有艺术家都对“灵感”情有独钟。每每在创作前都要看看有没有“灵感”。那么究竟什么叫“灵感”,却很少有人提及。笔者在多年对作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灵感”这个词,便对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今天不揣冒昧,公之于众,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郭沫若的《女神》是怎样产生的? 那麽什麽叫“灵感”?灵感就是写作的激情。有感而发,有情而述,而且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因此,此时的写作成了一种快事,下笔千言,一气呵成。现在就以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诞生的过程来说明。 郭沫若17岁那年,得了一次重症伤寒,由于高烧,两耳的鼓膜凹陷了,从此落下个耳鸣、重听的毛病。 一个听力有缺陷的人,要拿听诊器给人看病,是很困难的。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这时郭沫若正在九州大学医学部读书,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更想用文艺促进群众的觉醒。过去他有过一次弃文学医;现在,他决心再来一次弃医从文。 正在这时候,他寄到上海的诗作,受到《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宗白华的欣赏。白华认为沫若是个难得的诗歌天才,高兴为他的诗作提供发表的园地,这给沫若很大的鼓舞。 这一年,正是美国诗人惠特曼诞生一百周年,日本掀起了一股“惠特曼热”,沫若就从这时接触到惠特曼的作品。一本《草叶集》使他爱不释手,同他朝夕相伴。许多诗篇他都反复吟诵,能够倒背如流。 徒步开怀,我走上这坦坦大道, 健全的世界,自由的世界,在我面前, 棕色的长路在我面前,引导着我,任我要到何方去。 从今后我不希求好运——我自己便是好运的化身, 从今后我不再欷歔,再不踌躇,无所需要, 雄纠地,满足的,我走着这 坦坦大道。 他读着,读者,觉得有一股清新的风从诗行间吹过来。民主自由的思想,雄浑豪放的风格,还有“波涛滚滚”式的自由体形式,恰恰与“五四”新思潮合着一个拍节,郭沫若和他一拍即合。 郭沫若读了惠特曼的诗以后,刚刚点燃起来的创作欲望,像是受到一股强劲风暴的鼓荡,更加强烈地燃烧起来;长久郁积在胸中的愤怒、仇恨、反抗的情绪,还有对黑暗的诅咒和对光明的向往,像火山岩浆一样,也在这里找到了“喷火口”,找到了“喷火方式” 沫若就读的九州帝国大学,坐落在九州岛的博多湾上。博多湾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溢彩流光的樱花比东京、西京还要早开一个月。 沫若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博多湾:
这是我许多思索的摇篮, 这是我许多诗歌的产床。 我忘不了那净朗的楼头, 我忘不了那搂头的眺望。
我忘不了博多湾里的明波, 我忘不了志贺岛上的夕阳。 我忘不了十里松原的悠闲, 我忘不了网屋汀上的渔网。
就是在这“诗歌的产床”、“思索的摇篮”里,郭沫若思索着,创造着。 1919年学校放年假的一天,郭沫若正在福冈图书馆看书,突然感觉创作的灵感袭上心头,奇特的具象、多彩的幻想纷至沓来。那股内心的冲动,使他坐立不安。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走出了阅览室。 沫若在铺满小巧鹅卵石的路面上踱来踱去。他有时脱下脚上的木底鞋,用脚掌贴地行走;有时又索性倒在路上,心里想象着用自己的体肤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受他的体肤,去和他拥抱。他就这样,时走、时卧、体味、思索、想象、构思,任凭思绪天马行空一般驰骋,终于孕育成一篇新的诗作。他急忙跑回宿舍,写在纸上:·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经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 地球,我的母亲 我不愿在空中飞行, 我也不愿坐车,乘马,着袜,着鞋, 我只愿赤着我的双脚,永远和你相亲。 ...... 地球,我的母亲 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 我知道你爱我还要劳我, 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
他写完《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就像自己获得了新生一样。他到一个广东同学的宿舍去,这个同学正要赶到横滨爱人那里去过年。有一只大皮箱,他拿不动,正要去雇人。 郭沫若接过来说:“不要去雇人,我给你拿。” 同学看到他的神色感到非常惊奇,用怀疑的眼光对他说: “这箱子几十斤重哩,你能拿得动?” 郭沫若说:“没关系,拿得动。”说着便抱起皮箱,扛到肩上就走,心里想着: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我要把自己的血液,来养我自己,养我兄弟姐妹们。” 他扛着那只大皮箱,走了两里多路,累得满头大汗,把同学送上了火车,他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 有一次沫若独自一个人来到博多湾海边,看海的上空,有一个巨大的云团在冲撞、旋转、翻涌;海面上狂风呼啸着卷起层层巨浪,把巨浪摔向岸边似乎要把整个地球打翻。他觉得这是无穷力的呼啸 ,是力的组合,力的创造。他把体会到的一切,构思为诗,就有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这样写道: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哦哦,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来 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 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把聚集在胸中的那雷霆万钧之力,用海涛般的节奏,编织成气魄宏大的诗篇,唱出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 又有一天,他正在煤炉前生火做饭,看炉膛里的煤球,化成一团团火焰。忽然,一种思念祖国的深情涌上心头,看着,看着,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炉中的煤球。他拔出笔来,映着炉中的火焰写下了《炉中煤》: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huhu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建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建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沫若的眼里就像是一位俊俏有朝气的姑娘,简直就像是自己的爱人一样。这首《炉中煤》,把“眷念祖国的情绪”,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 喷火口”找到了,沫若的诗情一发而不可收。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座诗的工厂,诗的生产愈来愈旺盛。从1919年末到1920年初的几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陶醉在诗里。一旦诗的灵感爆发,他就像得了大病发高烧一样,浑身冷得发抖,有时提起笔来京颤抖得写不出字来。 就这样,一篇篇精美的诗篇从博多湾不断传送出来,大都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后来集结为诗集。《女神》便从此诞生了。 二.漫谈楹联的意境和意味。 对于楹联来说,将呈于心而见诸外物的境营造并表达出来,将楹联所需要的美的意境营造并表达出来,就不是对:“悲欢离合,羁旅行役”“能惑之”,还须如王国维所说的“能写之”。除了联作者的胆、识、才、气等方面的文化修养,还须有“圣人用心若镜”的心理,准备,以陆机《文赋》所说的“虚己应物”的虚静心志去观察世界,从而以好的心境,好的艺术概括能力,好的艺术构思能力,好的审美能力。若能造境灵感勃发,如皎然在《诗式》中说的那样,达到“意静神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那当然是最好的。 “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