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名家作品荐读】安黎《文学应守德而为》

[复制链接]
查看721 | 回复4 | 2016-2-14 09:4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本文为《美文》2016年3期下半月刊首语)

        有人曾不无担忧地问我:伴随新媒体的兴起,文学会消亡吗?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会。
       貌似不假思索,其实是思索过的,因此才会那样地胸有成竹,脱口而出。我的观点是,新媒体只是传播手段的更新,可能涉及文学载体的变化,但并不触及文学的根本。打个比方说,过去的人坐轿子,骑毛驴,现在却坐飞机,坐豪华游轮,甚至自己驾车。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并不意味着人的变异和消失。人还是人,不是牛,不是羊,不是砖石,亦不是木头。明代的人和现代的人,也许眼界和思维有所不同,但从生理的意义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只要人类永恒存在,作为人学的文学也会亦步亦趋地永恒存在。
       文学之于人,共生共存,文学既是人类精神的衍生物,又是人用以滋养生命慰藉灵魂的营养剂。只要人有表达之需,有倾诉之欲,有交流之求,文学就不会黯然退场;只要人间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正义,文学就不会遭遇冷落。
       在相当程度上,文学是一种道德修为。它传播德,劝谕德,培植德,并以其自身的道德,“润物细无声”地引领社会风尚趋于道德。中国的历史,就像一块杂色布,有黑有红,有黄有蓝。其中有数个历史阶段,草绿花艳,雁翔鸟飞,令后世的人念念不忘地怀恋与追忆。这些阶段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治理方式颇为人性化,慈眉而善目,心慈而手软,不滥用刀刃,不杀气腾腾。一种仁德,犹如和煦之风,荡漾于大地,抚慰于人心。德政的实施,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因为,自春秋时期的《战国策》开始,文学虽身居草莽,但目光却总在庙堂的高墙萦绕,幻想着以谋士之角色,行指点与劝谕之功能。这一传统,生生不息,从未断流。苦口婆心,谆谆而又切切,很有那么一点“诲君不倦”的执拗。当然,“诲”是万万不可以的,准确地说应是“奏”或“劝”,至多是“谏”。“谏”过于直言不讳,充满了风险。相比之下,“劝”则委婉含蓄许多,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劝”什么?自然是劝君要以己之德,施之天下以德治,从而善待天下芸芸子民。开明的执政者,并不完全拒绝文学中的合理化建议,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不但采撷采纳,而且将其转化为治国之策,从而使一个时代,映现出霞光万道之盛景。
       中国传统文学中,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从杜甫、白居易到陆游、辛弃疾等等,有相当篇幅的文字,从本意上,并不是写给大众的。或许,表面上是讲给大众听,但却心有旁骛,坚信隔墙有耳。尤其是那些政论性的随笔或小品文,满篇皆为“形而上”,丝毫不涉及油盐酱醋之类的“形而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读者是谁,作家的出发点不无良善——其意在于修缮房屋而不在于挖房屋的墙脚——文学也许力量有限,但哪怕是一缕微风,也要吹散雾霾;哪怕是一只蜜蜂,也要酿造甘甜;哪怕是一片树叶,也要绿化大地……做有德之人,写有德之文,如此这般,文学的园林才能万紫千红,社会的河流才能碧波荡漾。


【作者简介】
        安黎,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
IMG_20160214_093450.jpg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邓仲祥 | 2016-2-14 12: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人间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正义,文学就不会遭遇冷落。
打赏鼓励一下!
淡泊看人生,挥手谱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清泉东风 | 2016-2-14 14: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论读者是谁,作家的出发点不无良善——其意在于修缮房屋而不在于挖房屋的墙脚——文学也许力量有限,但哪怕是一缕微风,也要吹散雾霾;哪怕是一只蜜蜂,也要酿造甘甜;哪怕是一片树叶,也要绿化大地……做有德之人,写有德之文,如此这般,文学的园林才能万紫千红,社会的河流才能碧波荡漾。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漠然个人认证 | 2016-2-14 14: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是人学,有人就有文学。
打赏鼓励一下!
做最好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自春秋时期的《战国策》开始,文学虽身居草莽,但目光却总在庙堂的高墙萦绕,幻想着以谋士之角色,行指点与劝谕之功能。这一传统,生生不息,从未断流。苦口婆心,谆谆而又切切,很有那么一点“诲君不倦”的执拗。当然,“诲”是万万不可以的,准确地说应是“奏”或“劝”,至多是“谏”。“谏”过于直言不讳,充满了风险。相比之下,“劝”则委婉含蓄许多,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劝”什么?自然是劝君要以己之德,施之天下以德治,从而善待天下芸芸子民。开明的执政者,并不完全拒绝文学中的合理化建议,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不但采撷采纳,而且将其转化为治国之策,从而使一个时代,映现出霞光万道之盛景。
_____透彻、精辟!正因为如此,文学才永远不会消亡!
打赏鼓励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