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转型的阵痛 农村好多村子都经过转型,地位得到了提升,连山底下原来几十户人家的氤霞方家村,过去都说人家村上人不好好种庄稼,靠着拾羊粪蛋过活,可是几年下来,这个村子经济已经腾飞,而且已经闻名遐迩了,连老牌先进星火队都望其项背。但小村办事却屡屡失败,曾经踌躇满志的书记在村上折腾了一场,还一度搞得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可最后由于盲目扩张、疏于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落得折戟沉沙、铩羽而归,晚境也凄凉无比,他也没有逃脱农民“领袖”的梦魇。不大的小村竟会令“无数‘英雄’竞折腰!” 曾经的历史文化名村,她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与希望,她历经了时代变迁的洗礼,经受了社会转型的阵痛,她希冀着变革、期待着伯乐、期望着俊杰。她不甘在这时代大潮中沉寂与落寞。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小村这一渭北农村,也跟着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着,她蕴含着这时代的元素,她身上粘贴着历史的标签,每一道列缺,每一次动荡,每一次创伤,在她的身躯上都留下了一道划痕与印记。她曾有过创伤,她曾有过阵痛,但在这艰难曲折中她也在奋力前行。过去随处可见的草棚已经被红砖绿瓦的“大房”所取代,家家门前的脏乱邋遢已经变得整洁明快,每到下雨凹凸泥泞的街道已变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地里低产的难以作务的庄稼大都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果园,村里的人均收入也在成倍翻番。几十年里,经过考试在古城工作的大学生就达五、六百人之多。 走进村庄,难以见到几个青壮年劳力,青年人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村子里剩下的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与孩子,每到农忙时节才可见在外打工的人三三、两两陆续回家收获。过去历史悠久的学校已迁到了村子西北边。过去久负盛名的小村学校因撤村并校的政策而去掉了初中,在这里上学的周围四乡八里及本村的学生上学也发生了困难,村子过去作为农村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已经成为了历史。因初中年级并到了十五里之外的星火镇,四乡八里的很多学生也因为路远、吃住不方便等诸多具体困难而不去上学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及师资力量也大大倒退了,昔日的教育优势丧失殆尽。社会发展了,好多学生反而辍学了。这种情况全国可能还有许多许多。现在大学快普及了,但偌大一个村子,一年到头却考不了几个像样的大学生。 九俊山麓下小村的一户普通人家,从他们一九六三年回到农村后,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个人命运的多舛、坎坷,家庭境况的跌宕起落都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时代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在极度困难时候,由于命运的安排,他们来到了农村,是故乡的这一眼甘甜的井水供他们饮用,是故乡的这一片沃土供他们休养生息。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华载年轮,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命运的多舛,人生的悲欢,是他们人生难得的历练,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他们成长中无尽的精神源泉。 三十七、秋风萧瑟今又是 深秋的渭北小村,天空少却了昔时的湛蓝,不时传来现代的喧嚣之声甚觉悠远,儿时打麦、玩耍的场畔已被新盖的庄院占满。街道里物静人稀,偶可见一条撵兔用的“细狗”在路边跑来窜去,不知从谁家传来几声鸡鸣,凸显出了这乡村的幽静。南场里肖文家东边的土壕已变得浅显;壕岸边的酸枣树已不能复见;壕岸西边的庄子里,旧时平整的房顶已由于椽梁弯曲而局部下陷;瓦楞房檐上长满了青苔绿藓;南边厦子房东边三华墙上房碚子的泥皮已被风雨侵蚀得斑驳陆离;门前东西两边相对站立的槐树与椿树依然弯曲与耸立。院子里缺失了昔日的欢笑,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昔时院里主人都已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奔波着,只有房檐枝梢软踏的一对似曾相识的燕子,在呢喃地相互诉说着什么......。 那一处休养生息的庭院,那一片散发着芳香的热土,它们承载着斯人无尽的厚重记忆,纠结着难以割舍的人生情缘。他们深爱这片充满着浓郁芳香的泥土,眷恋着自己的缕缕乡愁。那天、那地、那不平凡的日子,令他们感慨,令他们难以忘怀:忘不了那狭小的庭院,忘不了那粗茶淡饭,更忘不里了那门前的石墩与灶房的大案。 同样是这深秋的原野,取代了枯黄玉米杆儿的是硕果累累的遍地的果树: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橙黄硕大的酥梨香甜可口;亮晶晶的柿子,像火龙作秀。地里三三、两两的果农在采摘着果实,他们面带丰收的喜悦,时而吼几声粗旷的秦腔抒发着心中的快意。阵阵的秋风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带着田野里丰收的气息,带着深秋的些许凉意....。 正是一年丰收季,秋风萧瑟今又是..... 。
|